“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17-09-14 20:21张明明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工学双循环岗位

张明明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把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实施本模式的基本思路,总结了我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深度合作的思路。

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双循环培养模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职院校必须把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形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国内有订单式培养模式、理实融合校企共育模式、分段式模式等形式,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就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遵循岗位能力渐进规律,构建“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第一个循环在校内进行,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在校內实训基地的各专业项目实训,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在校企间进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后回到学校,将实习的收获以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形式提交,通过教师指导和答辩,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二、“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匹配“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良的职业素质。结合市场需求,融入国际国内物流行业标准,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了重于实践操作和管理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该体系通过对职业岗位、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以“物流岗位基础能力培养”“物流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物流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渐进层次的能力培养需求为依托,将物流岗位职责、行业标准、大赛考核要点等多种因素融入其中,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职业道德培养三者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任务载体设计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情境课程,为学生就业、职业升迁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其构建过程为:由物流工作岗位分析出工作任务,从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归纳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

(二)“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校内的学训交替阶段

通过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物流应用数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守法、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第三、四学期开设《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和《采购管理》等课程,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和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系统操作能力、岗位管理能力。将物流专业技能大赛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的标准纳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从而实现校内“学训交替”的第一个循环。

2.校内外的工学交替阶段

通过在第五、六学期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依托合作企业等校外实训基地,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进行企业现场指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胜任岗位的综合能力。实习后学生回到学校,将实习的收获以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形式提交,通过指导和答辩,提高学生解决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校内外“工学交替”的第二个循环。

三、“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与工学交替培养尚未完全匹配

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独特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必须到企业才能完成的学习过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兼顾企业岗位工作的连续性。为此,必须把握好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与学校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现有的教学管理与规范性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程度有待深入。

(二)企业生产与工学交替培养目的尚未完全一致

工学交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企业在工学交替中则更多是利用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顶岗实习岗位,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企业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保证学生掌握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导致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实践技能不一,效果不同等方面的问题。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

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针对“工学交替”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尤为必要。考核评价应当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校内考核以教师考核为主,以职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为标准;企业考核由企业师傅或专家考核,以企业行业岗位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考核标准。考核等级以企业员工考核等级体系为标准。endprint

(四)教学团队业务水平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不能完全相适应

“工学交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具有高度热忱的教师才能胜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但现有师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缺少企业现场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缺乏相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这将直接影响“工学交替”的培养质量。

四、“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学生及教学管理制度

要顺利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健全与“工学交替双循环”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专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平台

要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对学校而言,应考虑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如何解决企业员工招聘,员工岗位培训?学校教师资源优势如何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等问题,切实解决双方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提高企业參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熟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生产技术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学交替双循环”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的力度。对于学校专职教师,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学校应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提供条件让兼职教师得到职教精神、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纳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2010,(48).

[2]赵莹雪.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1(3).

[3]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4]陈元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及课程研究.华中大学出版社,2013.4.

[5]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6]葛仁华.英国BTEC教学模式与我国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比较.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双循环岗位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