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搜索

2017-09-18 01:04
理论与当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决策

观点搜索

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董云虎在6月12日的《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关键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来自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党和人民在近代以来中国舞台上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自信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来自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创新指导伟大实践,使我们党永立时代潮头、永葆青春活力,这是我们党的优势和特点,也是我们党自信的思想基础。建党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思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来自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来自于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精神。从延安整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次整党整风和学习教育,我们党净化自己、提高自己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顿。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自我革新和勇于纠错的精神,所以,我们党总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出现重大曲折时,及时果断地拨正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坚持中国经济转型的正确方向

张立伟在6月14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文章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目前表示,大数据让预判和计划都成为了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进行重新定义,市场经济不一定会比计划经济更好。这不是马云第一次谈到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当然,他眼里的计划经济与过去计划经济不同之处在于,当前和未来因为大数据的获取,一个国家市场的无形之手有可能会发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问题是:现在所谓的大数据能否承担得起“全知全能”这一角色呢?完全不可能。像阿里的消费平台,它的数据显示的是已经完成的消费需求,但这些数据并不能像神一样预判未来。因为,作为消费者,人的消费行为与个性需求是不确定的,如果用“历史的数据”判断未来的“需求”,那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在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的力量(尤其是背后的部门利益)原本就会制造阻力,所谓通过大数据进行计划管理的说法可能为计划的力量提供一个规避改革的“马甲”。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观察市场,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但这种作用决不能夸大到“计划经济拥有优势”。它只能是一种决策的信息补充,而不是主导性的因素与力量。

和国家一起成长

徐文秀在6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最近,有两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毕业演讲引发热议。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讲好祖国的“那些事”,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走出国门后的又—种考试。客观地讲,每个人看问题、观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会有所差异,但爱自己的国家却始终是“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个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平心而论,当下“我的国”的确长高了、长壮了。前不久,有位旅居美国的台湾老人写下《到上海的新体验》一文,文章说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第一次使用“久闻大名”的支付宝,让他大为吃凉的是其普及性,“连地铁车票充值机,甚至路旁饮料贩卖机也都可以用支付宝,等于钞票了”。他更举例感慨上海人的热心热情、主动帮忙和礼貌修养,这些“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让他感叹自己“这次算是土包子了”。这些年,国家的成长进步日新月异。然而,现实中也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国家的成长只是围观凑个热闹;有的做局外人,看起来激动,讲起来生动,做起来不动;更有甚者,只喜欢指指点点,专挑刺找毛病揶揄,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成长,该怎么办?和国家一起成长是最好的选择。和国家一起成长,就是要一起去经受成长的艰辛和跋涉,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加油干;就是要一起去经历成长的纠结与阵痛,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困难;就是要一起去感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和荣光。和国家一起成长,多些理解和支持,就会少些埋怨和指责,少些嘲讽和挖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和国家一起成长,我们的心胸、视野、境界和格局便会随之成长。

为政之要在不欺

杨丽娟在6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庆历六年.河南省邓州穰县城内24岁的贾黯中了状元,同年九月,贾黯虔心敬意地到邓州州衙拜见范仲淹。范仲淹把自己一生做人为官的感悟送给了贾黯。他意味深长地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范仲淹为官数十年,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地方要员,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其立身行事的要诀也就在于上不欺君,下不欺民,中不欺自己的良心。“不欺”的态度,以及“三不欺”的箴言,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仍有实际意义。那就是:做人、做官、做事要上不欺骗党和国家,下不欺骗群众,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上不欺骗党和国家,当以忠诚立德。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是心中有党有国家,关键时刻靠得住的干部。忠诚是检验领导干部讲政治、讲规矩的试金石。下不欺骗群众,当以诚信立德。面对群众,恐怕没有比领导干部讲诚信更会让群众信服的。当诚信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种责任,成为一种准则,领导干部的德才能是众望所归。中不欺骗良心,当以自律立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讲良心是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不被不良思想侵蚀的第一道关卡。自律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良心成为一种动力,领导干部的德才能引领自己与他人的方向。

领导该什么时候发言

前不久,国务院法制办开始就制定中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正式征求社会意见,其中一句话就拿住了要害:行政首长最后发表意见。对此,张璁在6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要做决策,就得开会。一些政府部门开会有个习惯:“一把手”喜欢上来就给这场会“定个调”。结果,既然“一把手”已经开了口,大家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敢再提,只能顺着领导的意思再“完善”“润色”一下。然后,一个很“民主”的决策就这么诞生了。大家都说了话,却众口一词;决策开了会,却成了走过场。可万一决策错了,责任又被推到了集体头上。“—把手”先发言还是后发言,表面上看只是发言次序的问题,但往深了细究,这其实是决策愿不愿意听取意见的大问题。尤其对于基层地方政府,重要的决策往往关系着一地兴衰。近些年,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却因为决策“闭门造车”,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而不能出台,或者遭遇强烈反对而匆匆下马。这既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许多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问题,也致力于提高决策的参与度,却发现公众往往没兴趣参与。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是过去的做法带来的“惯性”,但更主要的是公众不了解,或者了解了,说了也没用,因此不参与。权力的最大诱惑就是拍板那一刻,问题大多也出在这一刻。既然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那么决策就必然要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来。

防范“决策腐败”难在哪里

白杨林在6月15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公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拟把乱决策上升到“决策腐败”的层面进行治理。近年来,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并不少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公共决策,初衷是为人民谋福利,但人民并不买账;另一些失误的决策背后,若隐若现的是“长官意志”的身影。更让人担忧的是,决策失误往往还与“腐败”相伴而生——独断专行的背后,常常是营私舞弊、见利忘义。国务院法制办提出要将乱决策上升到“决策腐败”的层面去治理,既切中了问题要害,又顺应了民意期待。不过,务实地看,现阶段要想有效地惩治和预防“决策腐败”,恐怕还面临不小的困难。其一,“决策腐败”往往是集体行为,对于这样的腐败,同级纪委很难落实监督,更不用说同级检察部门了。其二,当前还缺乏对“决策腐败”的有效发现机制。很多“决策腐败”往往具有后发性,事先看不出来,也无法判断,只有等到出现问题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其三,在发现“决策腐败”时,可能有的决策人已异地为官或已晋升,想对其以前的行为进行彻底清算,存在许多现实困难。鉴于以上因素,只有坚持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决策结果才能经得起法律法规检验,重大决策失误才能得到有效避免。

反腐“赦免实验”要明确法纪边界

据6月8日的《南方周末》报道,一场反腐“赦免实验”,正在四川乐山铺开。4月上旬,乐山市大大小小政府机关及村委会都贴出了一张“敦促令”。其中提到,凡在2017年6月30日前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交代本人违纪问题的,视情节轻重,根据相关法纪规定,分别给予从轻、减轻或免予纪律处分。最新统计显示,主动交代人数达1668人。这一被外界视为“赦免实验”的做法,引发舆论高度关注。6月9日的《新京报》刊登胡印斌的文章说,乐山试验旨在督促官员主动交代问题。不过,也应该注意到,纪委督促交代问题是一个问题,而官员如何交代、交代多少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中间,是不是存在避重就轻的选择性交代,是不是存在模糊违法与违纪的界限,是不是存在试图“舍卒保车”的考量,均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核实。“赦免实验”也应该有边界,事关党纪国法,哪些可以从宽、从轻处理,哪些不能逾越法纪,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政策、制度的善意到了贪腐官员那里,往往被滥用乃至弃置。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廉政账户”制度,可实际效果并不好;即便是乐山的“赦免实验”,有些县区也是“零交代”。说到底,在反腐败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退缩,来不得任何“温良恭俭让”。唯有真管真严、敢管敢严,不管涉及谁都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才有可能廓清腐败,净化地方的政治生态。

破解国企事业单位“近亲繁殖”问题

溪远在6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多年来,一些行业领域特别是国企事业单位“近亲繁殖”问题饱受诟病。去年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中,可以看到:中国工商银行“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天津“市司法局200名局处级干部的440名亲属在本系统工作(含离退休人员)”……虽说“举贤不避亲”,但大量领导干部的亲属在同一系统内工作,明显不是“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大量现实案例也表明,一些领导干部亲属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并不符合“贤”的标准,更不满足岗位需要。在有的单位,个别人仗着背景硬,整天吊儿郎当,连直管的领导都得忌惮三分……这些怪象在“近亲繁殖”的相关系统内,比比皆是。去年年底被撤职的中煤地质总局党委原书记侯慎建,曾安排多名亲属在系统内工作,其妻连续两次在下属单位违规提拔;该单位下属某局党委书记提拔自己的儿子,三个月内从副科级提拔到副处级……这样的案例多了,用人上的风气如何能好?此外,因利益紧密相连且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出现违纪违法行为,便容易形成窝案、串案,导致“链条式”腐败。去年底,中组部修订《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明确提出不准任人唯亲,不准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相信随着选人用人的“紧箍”越收越紧,“近亲繁殖”的土壤将得到有力铲除,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清风正气复又归来。

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成就业潜能地区

欧阳觅剑在6月15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文章说,城镇新增就业是衡量政府部门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有500多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超过40万,还要考虑100多万去产能行业职工安置和三四百万新增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大致计算,约有1700多万“新人”(各类毕业生加新增农民工)要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其中多数人的就业要在下半年解决。近日由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显示,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其中,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2届的54%上升为2016届的56%。这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在三四线城市就业,而且比例还在增长。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2016年,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3.4%,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速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85万人,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下降1.1%。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需要容纳越来越多的就业,这既是因为东部沿海和一、二线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也是因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漂泊在外会有更高的收入,但生活成本也可能会更高。考虑到这些变化,要促进充分就业,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在这些地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且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西方主流精英称赞中国意味着什么

6月9日的环球网刊登文章说,8日的《纽约时报》刊登该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文章,以列举中国的成绩作为批评特朗普总统的证据。弗里德曼还进一步描述了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深入以及京沪高铁沿线令人震惊的建设规模,称赞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等。无独有偶。英国8日的《金融时报》也刊发了对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访淡。沃尔夫称,中国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文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推进现代化,这个现象独一无二。弗里德曼和沃尔夫一致称赞中国的成就,这是否是西方主流精英的对华认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呢?人们注意到,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以来,西方一些意见领袖把称赞中国作为表达对西方政治精英不满的一种方式,这带动了他们对中国成就“新一轮的发现”。虽然这些成就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过去西方主流媒体不愿意把镜头对准它们。西方媒体人更愿意宣扬自己对中国的不认同,对华采取尖锐批评态度。如今这些成就通过正面表述出现在西方舆论场上,不是因为西方精英群体对华认识和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是他们此时高抬中国,能够配合他们打击特朗普等不受精英欢迎的领导人,或者帮助他们对西方世界敲警钟。西方精英无论褒扬还是贬斥中国,都会有他们现实的政治及意识形态需求驱动,对此我们需要有能力加以分辨。重要的是中国要真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外界的各种意见都只是参考。

《论持久战》:从演讲到出版

6月15日凤凰网转载了作者霞飞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毛泽东写完《论持久战》之后,一开始并未考虑出版或者发表的问题,他写作的目的,是在中共高层搞清楚问题,统一认识。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十天的时间,讲演了自己写好的《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他的首次演讲,就使听者由衷地信服,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陈云听了毛泽东的讲演后,感到他的理论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于是第二天就对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给干部们讲一讲?毛泽东考虑后,接受了陈云的建议。可是这样做,一是自己非常忙,抽不出来那么多的时间;二是只由自己去讲,听者仍然有限。于是他便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印发。这样,《论持久战》先在延安油印出来,在党内传阅。可是,延安油印的《论持久战》数量有限,尽管大家争相传看,仍然有许多干部看不到。于是,毛泽东又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不光在根据地发表,也可以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负责排字的同志日夜加班编校,印刷工人日夜加班印刷,很快就把《论持久战》印成了书。《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

周文彬在6月5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根据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0%以上。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将农村老年人全方位纳入政府养老还不具备条件,主要还得靠子辈养老。然而,目前孝道在我国农村地区面临式微的趋势,孝道的践行遇到了种种挑战。止于“仅养”。孝道包含的内容体现了从低到高、层层递进的特点,其中养亲是最低要求和起点。在农村有些地区,当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相当部分的子女能尽到奉养的义务,提供一定的经费以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也就是达到“仅养”的程度。趋于“不养”。少数子辈对步入年老体衰阶段、丧失谋生手段的父母不尽奉养义务,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等生活需求不闻不问,让他们在孤独、贫病中度过余生,滑向不养。面临这种窘境,老人们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谋生。迫于“重养”。通常情况下,子辈已成年,应当离开家庭外出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并孝敬父辈。而近年来,少数已成年的农村青年,却仍然赖在家里,依靠父母养活,让父母“重养”,即“啃老”。苦于“反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留守家园的父辈承担了“反养”的职责。年迈的父辈不但不能享受子辈的赡养和顺敬、精神慰藉,还要反过来独自承担照料孙辈的义务;不但享不了清福,还要付出体力,承受精神上的压力。文章认为,应设计防范、克服我国农村地区孝道式微的对策,以便让农村老人体面、平安地走完人生旅途。

岳母为何不在北京做手术

慕松在6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小孩出生以后,岳母就来北京帮忙。不久前,爱人带她去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和囊肿明显,于是就带她去一家三甲医院看病:第一步,测甲功,做B超。人太多,等了一个星期才做,又等了—个星期才拿到结果,可第—次看病时接待的医生不在,只得又等了—个星期。医生看到结果后,继续约吸碘率测试、做影像。还是因为人多,最快也得约到半个月后了。终于拿到检测结果了。医生说,这都两个月过去了,你再去做一次甲功和B超吧,看看有没有变大,再做活检……岳母嫌太折腾了,干脆回老家做了和北京同样的检查,前后就用了一周,确诊后很快就做了手术。主刀大夫是省城来的专家,住院住的是单间,一共花费两万二,自付五千元。如果在北京做,费用更高,还没法报销。事实上,医改这些年下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有的推进县乡医院一体化,有的探索建立医疗集团,有的政府出资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医……千方百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增强了民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岳母的经历,算是—个注脚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西游记》

汪金友在5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导演张纪中近日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西游记》的真正意义,在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部《西游记》。一路上的诱惑太多,而每个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所有妖魔鬼怪,都代表着贪婪和欲望,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希望取到“真经”,很多时候,你三年都悟不出的道理,如果有人告诉你,三分钟就能明白。成功不仅在于努力,更在于选准行,得到高人的真传,拥有展示的平台。所以,我们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取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妖魔鬼怪”。有人统计,在《西游记》中一共出现过96个妖,经历了81难。说明总要经历诸多磨难和考验,才会取得成功。而在每个人的成长、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磨难也无处不在。只是其中很多缘起于个人的贪婪和欲望。虽然同属一个取经团队,但每个人理想、智慧、能力、品德、作风截然不同。有的人更像唐僧,思想纯洁,为人正派。在取经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诱惑,都不改初衷。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威信比较高,进步比较快。有的人更像孙悟空,机智勇敢,疾恶如仇。不畏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名利。但不谙世故,不听招呼,因此得不到领导信任。有的人更像猪八戒,好吃懒做,贪恋女色,作风懒散又经常搬弄是非。但由于善于讨好领导,很多都弄个一官半职,尽情享乐。只是遇到反腐风暴时,其中有些便原形毕露。有的人更像沙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沙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找了一个好单位。足见机遇和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人生旅途中,要从《西游记》中取其精华,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猜你喜欢
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透过媒体看决策
决策大数据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