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2017-09-20 10:54王华宇
读天下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摘 要: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体。90后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健康快乐

90后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和开放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来得容易,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历练中得到充分的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但90后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他们有着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特点,积极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新途径。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所谓90后,通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大部分家长都能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而且90后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的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和教育,这也就使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但任何失误都有其两面性,当高素质遇到新时代,一群个性鲜明的新群体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自我意识强,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

90后一代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他们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由于从小在幸福堆里成长,其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亲情观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2. 渴望独立,却缺乏自理能力

“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属于假性成熟。90后大部门都是独生子女,又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但又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

3. 个性张扬,却缺乏对挫折的认识

“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根据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4. 乐于交往,却缺乏交际方法

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很多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是在交往中,要么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要么就是过分投入感情,受到伤害,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闭。

(二)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家庭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加入WTO后更是刺激了国内的经济的加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70后”“80后”的一代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经济发展的执行者。他们的工作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们在事业上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当然他们为社会、为自己的家庭创造的财富也远比他们的前辈多!“90后”的学生从降临人世的那天开始,就已经被确定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得可怜。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普遍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骨子里难以抹去的自我思想,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另外一方面,这种孤独感使90后学生失落、空虚,继而寻求刺激来安慰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寻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已经丧失了很多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很容易被冠以问题少年,使他们觉得十分委屈,以至于矛盾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与父母之间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代沟。

2. 教育

由于时代变迁,国家经济转型,“90后”的父母们当他们刚刚成家立业就遇到了与他们从小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大相径庭的体制改革——多年沿袭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需要重新选择职业,需要靠自己奋斗,许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巨大的压力使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时间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和生活,但却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和目标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原本就已不堪重负的肩膀压上了更重的负担。

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现象。

3. 信息

20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尽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但传媒方面是以电视、广播、报刊等为主,信息交流方面电话、信件、电报是主体。这些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与现在相比是比较低下的。因此70年代、80年代近20年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尽管也在发展,也在变化,但这种发展变化是连续性的。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和控制的。可是,从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崭露头角,特别是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后,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相应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备,互联网就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布全球。就在互联网愈演愈烈之时,通讯网络也放下高贵的身份,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二者相互融合,得到广泛普及。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媒体和通讯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电报、BP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广播、信件苦苦支撑,固定电话不再是昔日王者,物美价廉的手机成为时尚宠儿;网站的快捷远胜过报刊的缓慢节奏。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般汹涌而来。这是“70后”“80后”学生从未经历过的事情,“90后”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这场技术飞跃造成了“90后”与“70后”“80后”的巨大差别和不连续性。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岁到15岁之间的中国儿童中,超过70%至少上过一次网,如今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在教育方面,由于从1997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让中国教育体系慢慢脱离死记硬背,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前一代中国人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他们借着信息时代的便利和通达,开阔了眼界,了解很多上一辈人都不了解的知识,于是他们满嘴的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带手机,用火星文、留爆炸头……,所以他们又被时代成为迷茫的一代。

二、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一) 90后的教育是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高地争夺战”

虽然90后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都应该充分把握住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居安思危,优越的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用团会,班会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流行思潮都作以客观的评价来端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大脑,学生的思维就好比是个战略高地,我们不坚守,就要被各种消极的思想潮流占领。学生的教育就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高地争夺战。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了,积极了,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学习学业就不成问题了。教书育人,育人为重!

(二) 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用90后思维管理90后的大学生

90后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追求另类,倡导平等,无视等级观念。他们尊敬一位老师,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喜欢而接受,而并非惧怕。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某方面知识和能力比他们强的大朋友。如果用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来对待作为学生的他们,是会被鄙视甚至于无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90后的大学生,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原有的老式教育思想,用90后的思维模式管理90后的大学生。“90后”思维的核心词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强制执行,而是平等互敬,是激励鞭策。课堂是作为老师,我们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平时和90后大学生最好以朋友身份鼓励他们,再加上一点玩笑意味的“威胁”远胜过絮絮叨叨的长篇说教。调查显示,90后最喜爱的是善解人意,富有个性,幽默风趣的“麻辣”老师。

(三) 建立學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学生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同时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 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实践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印记。正如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对80后大学生的观念耳目一新一样,90后大学生也必然会在社会舞台上展示出他们可爱、可亲、可敬的一面。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卓越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

[2]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

[3]孙书平.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之实践强化[J].青少年研究,2004.

[4]宋洁,潘苏苏,李艳刚.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

作者简介:

王华宇,四川省绵阳市,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学生写话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