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自然法则”

2017-09-20 10:54于长林
读天下 2017年24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

摘 要:王小波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腰,还要用到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觉得很多人对后者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因之变得灰暗。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用脑用心的人不多,很多教师,身在教育中,心却在失落、在漂泊、在流浪,完全感受不到置身教育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身在教育中却没有因时间的累积而收获幸福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关键词:教育;自然;法则

有人说:“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和道理。”很显然,教育本来是“简单”的,我们没必要将其搞得那么复杂。钱理群曾说:“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其实,只要坚持回归常识,教育也就不难,因为只有回归常识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我们不救自然的火》,是说在美国国家公园,火来了让火去烧,不去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去抗洪。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国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基于如下一个指导思想——“不规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文章中写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于1988年遭受了一场大火,公园内1/3的森林被烧毁了。但是,在这场大火中,国家公园任大火自生自灭,只有大火直接威胁到游客、工作人员的生命和文化遗迹的安全时,才采取必要的措施。

大火10年后,黄石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对大火的生态影响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证明,那次大火给公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更多的居然是积极影响!这是因为,火成了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通过它淘汰了森林中的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而且,焚烧过的土地会更加肥沃,更有利于树木生长。如今,在大火燒过的地方,葱绿茂密的小树已经开始茁壮成长。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年听任大火自生自灭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极好地佐证了顺其自然的道理,这与我国老子的“无为”思想似乎非常贴近。于是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是否也需要“顺其自然”呢?抑或是如美国国家公园一样“有选择的顺其自然”?再进一步联想到教育本身,不知其是否亦“顺乎自然”呢?仔细想来,我们竟然很难简单地断语教育是“自然之道”,还是“非自然之举”。从“人本”的角度说,教育明显带有强制性,它强制个体得学习些什么,掌握些什么,或是达成什么……并且更要用一系列的考评制度来制约学生。强制性违反了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天性,因而是不自然的。

虽说各国的教育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在“强制性”这一点上,倒是大同小异,莫不如此。由此而论,教育无疑是“逆乎自然”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却是必不可少的,它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技术、能力,教会学生观察、思考、创造,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之道。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个体生命”通往“群体社会”的桥梁,它以看似“不自然”的手段反过来促进了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由此观之,教育又是“顺乎自然”的。

教育应当是自然,并且快乐的,要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作为教师,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这样说来,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提升每个学生的学力,使其在面对学习的挑战时能够达到“至高境界”。

然而,在传统以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学习,这是因为“全懂的学生”“一半懂一半不懂的学生”及“不懂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全懂的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自己能够理解的简单内容,而“不懂的学生”只会默不作声。这种教学方式只会不断扩大学生的学力落差,不但无法提升大部分学生的学力,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校究竟是学生一起快乐学习成长的场所,还是使学生丧失欢乐、丧失学习伙伴、丧失个性和创造性的场所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越来越偏离“快乐学习”的轨道,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厌恶学习逃离学校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要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快乐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以及高效率的学习,而这恰是当下中国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喜欢那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深入钻研教材。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要体会作品的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领会作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作为班级群体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应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人都有被赏识的心理渴望中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心理需求比成年人更加强烈。班主任做工作时就需要善于观察,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教育更富有人情味,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在乎教师对他的评价,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兴奋不已;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可以让学生茶饭不思;一个无意间的举动,可能带给学生一生的改变。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极大。作为为教师,我们应懂得这一点,及时了解、关注学生身上每一个可挖掘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肯定,才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

作者简介:

于长林,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市九台区土门岭镇二道沟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