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2017-09-21 11:34李世鹏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基地

李世鹏,,

(1.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2.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哈尔滨,150028)

区域经济研究

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李世鹏1,刘增凡2,杜会永2

(1.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2.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哈尔滨,150028)

金融支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和促进自身经济转型的能力是金融支持的目的,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又需要综合发挥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金融资本的支撑作用。在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探索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模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金融支持;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金融政策优化

一、引 言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发布后,2016年8月和11月国务院又发布两个关于东北振兴的意见。在一年中相继出台三份国家层面指导性文件,说明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最近在国务院获得审议通过,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优化东北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创新驱动振兴发展,提高基础支撑能力,推动东北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重点任务的组织实施离不开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创新水平也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客观要求。在上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受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服务机构等方面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态势和各项指标良好,但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指出:“如果金融业不能更好地发展、提供更普遍的服务、提供更加贴合市场的产品,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限制”。同时周小川认为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应该坚持金融创新发展理念,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全面提高,应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等。2013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旨在更加有效地推进金融支持对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用,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质量水平。同时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表示:“金融首要任务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文献回顾

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是发挥资本要素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关键,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新形势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结合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践开展有益探索。

第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相互促进作用,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发挥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杜莉、顾洪梅(2009)通过ECM模型实证分析验证了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证明了金融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金融业的扩散程度会随着金融业集聚程度降低的相应提高,可以通过利用合适的财税政策手段来吸引金融机构进入从而促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建立。高淑珍(2005)认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应该强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共赢关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中让金融起到主导作用、核心作用;邱立军(2007)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受到了金融发展滞后的严重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需要金融支持,要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努力打造全方位的东北地区金融支持体系,既可以通过完善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与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直接融资体系;葛亮、徐邓耀(2007)从格兰杰检验实证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相互推动的关系,分析认为东北地区三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可以长期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支持东北工业基地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齐美东、闫春英(2005)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构筑金融支持体系,而且金融体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取适当的金融支持措施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其地位不可替代;蔡玉胜(2009)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在农村金融体系取得的相关经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因地制宜进行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使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机构产权更加清晰、培育非正式金融组织,并进行多角度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创新等;贾成中、纪玉山(2005)等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是构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应该通过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参与主体的体系。

第三,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支持资金。王刚、梁立群(2007)认为可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来完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充分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点和资本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设立适当的产业投资基金,有效运用金融支持进行有效融资,并积极改造和调整原有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符林(2016)通过研究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体系存在一些不足,如地区金融业态相对比较单一,区域内银行管理理念相对较为固化,金融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机制并没有建立,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仍比较薄弱,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把支持“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着力点,并且应该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结合供给侧改革深化金融发展。

第四,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与振兴,需要实现金融创新和制定个性化政策。苏存(2003)认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增长要着重解决的是改变政府职能、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方面要解决好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刘洪军(2005)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因为资源禀赋、技术支持、制度与政府政策等因素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备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出金融资源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促进作用;杨忠海(2005)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政策上,设法积极去掉银行的历史遗留包袱,促进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机制的尽快完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进发展资本市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使金融机构架构体系合理有效;郝添(2006)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一些金融制度政策安排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间的根本矛盾点在于我国现行金融制度政策安排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不一致,可以通过设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基金、东北振兴银行等新举措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吴东立(2008)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强化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灵活运用差别准备金政策,适当调控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发挥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同时积极运用差别再贷款政策、差别信贷政策、差别再贴现政策,注重中央银行区域窗口指导作用;张丽琨、王秀珍(2012)认为,金融业发展水平具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可以适当推行特殊的创新金融政策,在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实现的同时,促进金融、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王顺(2012)认为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科学性的提高和将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关领域,是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林春、秦伟新,刘承洋等(2015)认为东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持,但东北地区区域内金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也制约了金融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的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模式;王伟、秦伟新(2015)认为在利用金融支持实现东北经济振兴上,商业性金融在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相对政策性金融的边际产出低,开发性金融产出更高一些。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国内学者一般都认可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但就如何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看法不一。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从金融支持东北三省的实际效果和现实问题出发,为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政策建议。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基本状况

2003—201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实施振兴计划较好,金融运行较为平稳,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金融机构信贷贷款余额逐年增加(2005年吉林、黑龙江省除外),分别从2003年3 981.3亿元、3 288.87亿元、7 222.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 214.9亿元、15 308.84亿元、36 282.8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的增加体现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从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信贷余额增长速度看,2003—2005年信贷余额增速呈下降趋势,2004—2009年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5年信贷余额增速均低于2009增速。

截至2015年12月末,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黑龙江三省境内上市公司共151家,其中黑龙江省35家,吉林省40家,辽宁省76家,境内融资较好。截至2015年末,证券公司总部设在东北三省6家(黑龙江省1家,吉林省2家,辽宁省3家);期货公司总部设在东北三省共8家(黑龙江省1家,吉林省2家,辽宁省5家);保险机构总部设在东北三省共7家(黑龙江省1家,吉林省2家,辽宁省4家)。

表1 2003—201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及增长率(亿元、%)

数据来源:2003—201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公报整理。2003—2015年黑龙江省、吉林省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03—2010年辽宁省金融机构为人民币贷款余额、2011—2016年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状况

由表2可知,2003年—2007年东北地区三省经济增长势头较好,呈上升趋势;2008年—2009年增速下降;2010年增速较2008年有所回升;2011年—2015年经济增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3年—2015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省经济总量还是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其中辽宁省经济总量相对较大,每年均高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经济总量。2016年1-12月,吉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 886.23亿元,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9%,在增加值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1 498.52亿元、7 147.18亿元、6 240.5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8%、6.1%、8.9%,而吉林省人均GDP为4 266元,实现增长7.3%;辽宁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 037.88亿元,经济增速同比增速为-2.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 173.04亿元、8 504.84亿元,11 36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长同比分别下降4.6%、7.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4%。黑龙江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5 386.1亿元,经济增速同比增速为6.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 670.5亿元、4 441.4亿元,8 274.2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2.5%、8.6%。从经济增速上看,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经济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7%,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临着一个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表2 2003—201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吉、辽三省)GDP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3—201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公报整理并计算所得

(三)金融支持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业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三产业发展中金融业增加值的作用逐步增强(见表3)。2003—2015年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从1 467.9亿元、1 075.5亿元、2 487.9亿元增加到7 652.1亿元、5 340.8亿元、12 976.8亿元,而相应的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从32.2亿元、73.2亿元、145.4亿元增加到847.7亿元、565.3亿元、1 799亿元。2003—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省金融业增加值在各自省份第三产业的占比,以及在各自省份经济总量GDP中的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08%、10.58%、13.86%,较2003年分别提高8.89%、3.78%、8.02%,也表明黑龙江省、辽宁省金融产业发展较快、吉林增长较慢;占经济总量比重分别为5.62%、4.02%、6.26%,较2003年分别提高4.83%、1.27%、3.44%,说明黑龙江省、辽宁省金融业增加值对GDP有一定推动作用,吉林省金融业增加值对其GDP的推动作用较为稳定,但总体占比仍比较低、有较大增长空间。

表3 2003—2014年东北地区三省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与GDP总量的占比

数据来源:2003—201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公报并计算整理

2.金融政策支持方面

在农业金融支持方面,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特点,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三省人民银行系统均积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引导,金融支农信贷扶持力度增加,同时也相应出台了金融支农再贷款相关细则与制度,截至2015年6月末,黑龙江省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52.8亿元,同比多投放9.4亿元;截至2016年9月末吉林省内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50.3亿元,截至2016年10月末,辽宁省支农再贷款余额36.1亿元,支农再贷款的发放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三省地方政府也积极协调金融主管部门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类推介会,协调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民营企业加快健康发展工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禽抵押贷款等相关金融创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民营经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积极降低融资门槛和适当调整担保条件等多种方式来使非国有经济主体融资获得的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和优化,为企业创造了融资渠道平台,降低了企业成本,推动实现了金融产品和企业资金需求的结合,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立足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督促金融业树立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同生共荣的理念,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内涉及事关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非国有经济发展、合作开放和民生改善等重要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探索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等措施助力这些领域的改革发展,全力支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东北地区三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规模不大,截至2015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1 218.9亿元,贷款余额为16 214.9亿元,从业人数124 523人;吉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8 683.8亿元,贷款余额为15 203.11亿元,从业人数为97 682人;辽宁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46 843.5亿元,贷款余额为36 282.8亿元,从业人数为151 065人。由表4可知2013—2015年,东北地区三省的每年人民币存、贷款规模的合计数均小于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的年度余额数。东北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也相对发达省份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规模也相对较少,也客观上影响着存贷款能力的增强,进而影响了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角色发挥。自东北振兴以来,每年东北地区三省金融业增加值相应提高,但从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即金融业增加值/GDP)上看,由表3知,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分别为5.62%、4.02%、6.26%,而与经济发达地区与省份相比仍不高,总体呈现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和拉动不足,如上海金融业对GDP贡献率为45.0%,广东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2.3%,因而东北地区三省金融业贡献率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表4 东北地区及山东、广东、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规模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4—201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

(二)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其转型的能力仍显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金融业对大、中、小微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仍然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自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东北地区部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效果较好,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些国有企业机构臃肿、发展缓慢、运行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其获得金融资源更加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使金融业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力度不足。东北地区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凭借地方政府指令获得财政存款优势,与业务全面、服务能力较强较好的商业银行争夺存款市场,抬升了行业资金成本。东北地区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虽然以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为发展特色,也拓展了中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但是实际上在操作层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用合作关系并不像大型国有企业获得金融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那么稳定和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东北地区经济转型。

(三)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东北地区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系仍不完善,主要依赖信贷市场,而相应的债券市场、信托市场、保险业市场仍发展缓慢,证券市场企业上市的培育程度也不理想。银行业独大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商行沟通合作机制不健全且各自为战的局面,使金融业原本资本聚集、信息披露、风险共担等功能效应弱化,金融衍生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等,因而抑制了金融创新、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政府主导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现实,弱化了民间资本参股金融的热情,束缚了中介市场发展,影响了金融对于高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企业产业的支持,同时在金融支持发展文化旅游、居家养老、健康生活等朝阳产业上实际支持力度不足。

(四)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金融网点逐渐增多,但由于受到气候、交通等方面约束,东北地区大部分乡镇并没有金融网点,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在县域进行撤点。目前,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媒介还是主要依托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而构建,农村信用社改制受产权问题约束,改制仍不够彻底,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网点虽多,但有的主要以揽储为主,部分地方城商行和村镇银行虽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业务,但是受到近年来农村信贷违约风险的日益加大,风控加强后业务有所萎缩,这些都客观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约束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农村地区存贷市场的良好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如2015年末吉林省内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为2219.82亿元,占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重仅为1.85%。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虽高,但是人口却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占全省信贷余额比重为8.6%的现状,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另外,东北地区与山东、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程度相对低,在支付结算方式、理财投资、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仍有待提高。

五、结论与启示

(一)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要注重优化政策结构

金融支持不能仅对应某个省,而是从东北振兴的大局出发,要在争取金融支持的同时,注重资本与资源的有机融合,要通过金融支持使资源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发展势头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增长。金融业可以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中依法处置信用违约,拓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对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金融发展新业态风险以及风险传递的监管应对,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在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制定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两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要优化金融政策结构,落实政策,打赢全面振兴东北这场硬仗。

(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促进经济转型的能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有突出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与经济金融发达的省份(市)相比金融服务业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效率较低。另外,金融业自身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其金融发展水平及自身结构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金融业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受其效率不高的内在制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应该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结构调整,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大、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结构,满足其与现行经济运行相匹配的金融服务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合理扩大债券发展规模,积极参与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贷款评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产业链融资、科技融资保险与信用互助等金融产品方式创新。同时要合理引导小额信贷公司市场建设,并结合实际加强对网络融资平台的监管与引导,注重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等。建立起融资成本低、兼顾效率的区域金融市场,从而提高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

(三)创新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模式

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但金融机构在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的广泛性、差异互补和分工合理方面还有差距,银行业金融组织机构主要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为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强化资本约束,促进法人与组织治理结构完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银行改革效果,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尤其是要着重发展普惠金融类以及中小微、多业态类金融组织,从而构建起多层次、覆盖面广、有特色的金融机构框架体系,吸引民间资本扩大进入金融业。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经济特点是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大中型城市金融资源配置良好,而县域金融配置较差,一般大型银行、保险机构基层网点不延伸到县城且大部分县域没有证券公司营业网点,中小商业银行满足群众的金融需求能力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布局,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等几个维度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机构体系,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各县经济发展的特点完善金融需求链供给的延伸,支持县域绿色食品加工、创新支农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投放力度,并结合网络金融等新形势做好县域群众安全防范和金融工具等推广工作,夯实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基。

(四)拓展农村金融发展空间,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

积极发展具有“高效率、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融资结算特点的各类基本金融服务主体,支持并规范移动互联、小额贷款等新型农村社区金融业态发展,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化率较高,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农村金融体系是否有效,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1)合理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合理规划卫星城镇。(2)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机制,使金融理财、证券保险知识进入农村百姓人家,使农村群众了解信用卡、网络支付、支付宝等金融支付手段与工具的实用性和风险性,让共享普惠金融发展和合理运用金融工具理财避险的理念深入人心。(3)循序渐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细化有关法律规章制度,规范农村借贷市场,使商业银行愿意给信用良好的农户和农业专业合作机构放款,支持其实现增收和扩大规模。(4)通过金融支持合理布局和引导城镇产业的发展。根据东北工业基地地区城镇经济一般以小型加工和农业产业为主且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现实,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时,应合理支持流通产业经济发展,搞活农村服务市场,做好“互联网+”等方面资金支持工作等。

[1]谢 地.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主要抓手[J].求是,2016,(24):46-48.

[2]周小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N].人民日报,2015-11-25.

[3]盛松成.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08 ,(19):31-33.

[4]蔡玉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长白学刊,2009 年,(1):116-119.

[5]刘洪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金融制度创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3.

[6]吴东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J].辽宁经济,2008,(10):32-33.

[7]齐美东,闫春英.构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体系[J].经济纵横,2005,(2):34-36.

[8]高淑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学术交流,2005,(10):69-73.

[9]郝 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84.

[10]邱立军.振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0-22.

[11]葛 亮,徐邓 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84-85.

[12]王 刚,梁立群.东北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兼论完善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体系[J].商业研究,2007,(6):198-201.

[13]贾成中,纪玉山.构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5,(2):7-9.

[14]杨忠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5,(5):103-106.

[15]杜 莉,顾洪梅.构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52-59.

[16]林木西.探索东北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01-09.

[17]袁 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12):66-68.

[18]符 林.金融支持传统工业区振兴经验[J].中国金融,2017,(17):78-79.

[19]郭 振,刘晓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99.

[20]苏 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相关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J].金融研究,2003,(12):135

[21]王 伟,秦伟新.充分发挥二维金融功能实现内陆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以东北振兴为例[J].中国发展,2015,(5):25-30.

[22]王 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2,(24):14-15.

[23]张丽琨,王秀珍.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创新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2,(24):114-116.

[责任编辑:姜野]

StudyontheCountermeasureofFinancialSupporttotheNewRoundofNortheastOldIndustrialBase

LI Shi-peng1,LIU Zeng-fang2,DU Hui-yo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Financial suppo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is the purpose of financial support,China has developed a new round of support policies,the Northeast Region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to stabilize the good change,needing play a comprehensive capital,Labor force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in particular,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lay the role of financial capital support.In the further increase in credit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to explore the policy of financial,development finance,commerci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uppor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effective mode,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fund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development.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service qualit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reduce the cost of corporate finance,effectively preven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vitality,endogenous power and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financial support;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the old industrial base; einancial policy optimization

2017-03-29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D030)(15JLB02)(15JYC04)

李世鹏(1985-),男,山东即墨人,博士研究生,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职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刘增凡(197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杜会永(1984-),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F832.7

:A

:1671-7112(2017)05-0084-10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