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围城》的那些年

2017-09-22 11:28徐则臣
新校园·阅读 2017年7期
关键词:纯文学藤椅围城

徐则臣

那些年我蜷在一把藤椅里看《围城》。藤椅是旧的,《围城》也是旧的,从念高一的一个朋友那里借来的,书皮上印着斑斓的水渍,中间破了一个洞,每一页的边都已翻卷起毛。我小心地翻动,怕更多的毛起来,但是后来,那个高一的朋友说,算了,那书就送你了。他还有两本。这个收藏《围城》的爱好传染给了我,我一度拥有四本《围城》,也曾像他那样,把一本看旧了的《围城》慷慨地送了人。我天昏地暗地读这本书,头都不抬。那开始读的时候,我上初一,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接触一本“纯文学”长篇小说。

之前我的阅读相当杂乱,什么都看,除了文学书籍。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文学,只看好看的、好玩的,和能找到的。后者对我更为重要。乡村的条件比较差,可看的书少得可怜。现在想来,在《围城》之前,除了课文,我完整地读完的一篇纯文学作品就是《小二黑结婚》,是从挂在梁头的我父亲的杂物包里翻出来的,是他当年的课本。二诸葛,三仙姑,看得我咯咯地笑,觉得好玩。其他的就是祖父订阅的《中国老年》和《半月谈》。

初一时,我住在镇上医院的职工宿舍里,同舍的一个念高一,他和后来借书给我的那个朋友同班。那时候觉得那朋友书可真多,而且都是名著。进了初一,我才知道名著的厉害,老师强调得那么严重,都让我胆战心惊,我什么名著都没看过。看过的都被视为垃圾,不入流。原来阅读是有等级的。所以我一心向上,听舍友说他同学那里有名著,整天巴巴地跟着他,让他借。终于搞到了一本《围城》。正好学校放暑假了,我把《围城》带回到藤椅里,一个假期看了两遍。

其实不止。看完了就抄,好玩的句子和比喻全抄下来,规规矩矩地抄满了一个大本子。然后学《围城》里的腔调说话,刻意地去找比喻。在以后的好多年里,我几乎每个假期都看一遍这本书,尽管已经很熟了,有的句子还是忍不住再抄下来。高中时,我向同学吹嘘,《围城》里所有的比喻我都会背。这是事实,那时候记忆力也好,何况看了这么多遍。钱锺书的比喻和说话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我,刚写小说的那几年,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的钱式句。后来因为不太喜欢那种文字表达方式,才逐渐在小说里改变了面目。但《围城》对我的影响实在难以消除,差不多已经浸到骨子里了,一直到现在,熟悉的朋友都觉得我说话有时稍显刻薄,不厚道。我总是辩驳说,现在的人是越来越不爱听真话了。说这话的时候,我总不免有幾分得意,然后想起钱先生和《围城》,以及蜷在藤椅里的那些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纯文学藤椅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藤椅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社交电商的“围城”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一对旧藤椅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如果藤椅想跳舞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