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和学生“共享一室”模式的思考

2017-09-27 22:22王阿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尊严本真

王阿芳

【摘 要】教师与学生“共享一室”模式的出现是各地实施小班化教学所推行的一项措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发展,且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也出现了教师没有独立办公室,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便等弊端。而这种模式引发了我们对于空间的独立性、教师的尊严和教育的本真状态等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共享一室”;空间独立;尊严;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54-02

笔者最近去当地一所“小班化教育”试点的区直小学调研时发现:该校除了职能办公室之外,其他所有任课教师的办公场所都被安排在各班教室里,一个年级的教师共用一间大的讨论室。其实,早在2008年,上海市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就曾推出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共享一室”的模式。当时,学校拆除班主任办公室,要求班主任全天坐在教室的后排批改作业、备课。这两所学校都是每班除了有班主任外,还有一位其他任课教师也在办公。也就是说,学校大多数任课教师都被安排在每个班级里办公,真正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接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近了,但教师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很多教师坦言,同事们只能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学校召开的教职工大会上见面,更不用说其它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了。

上课的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坐在教室角落里办公的老师为了不受干扰,会戴上耳机进行备课;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早已不把老师坐在自己身边当回事。此外,很多老师因此导致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等,致使精神压力倍增,为此抱怨不断,严重打击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

一、教师与学生:享有独立空间的权利

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属于学生的专有空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享有私密空间的心理需要。在学校这一大的空间里,教室无疑就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独立空间。学生需要独立自由的空间进行放松,需要与同学在独立空间里进行交往和共处,还需要这个独立的空间释放紧张情绪。总之,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需要使用不同的空间,“各安其位”才能各自安好,各负其责,和平共处,和谐相处。学生在教室这一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进行活动,实际上就是遵守规则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身角色的体认。

教师办公室除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外备课、批改作业和休息的基本场所外,还是一个难以被替代的教师寻找和体悟自我的空间,这一特定空间为教师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因此,如果一所学校连这样独立的空间都不为教师保留的话,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岂不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需要独立的空间进行备课,需要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沟通,还需要有释放不良情绪的空间,由此可见,教师办公室在知识产生和实践方式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教师通过正式的学习和反思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知识要转化并整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蕴含在教师琐碎的日常互动之中,而办公室则为这种形式的互动提供了很难被代替的空间。

在办公室中,教师之间的日常交往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专业认同。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占据了教师在课堂之外的大部分交流时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长正是潜移默化地发生在这样容易被忽略的情境之中。所以说,教师办公室的存在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通过在办公室交流,有助于教师之间拉近距离,通过深入了解来加强相互理解,并在理解中获取认同感和需要感,从而为其教学实践层面的共同合作和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第二,有利于教师对各自课堂教学的讨论和相互学习,通过了解整体教学的进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安排。第三,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沟通进行跨学科交流,各自的学科知识可以在这里得到点滴地矫正和积累。第四,作为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弥补课堂师生对话的缺陷。第五,为教师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通过同事的互帮互助,获取一定的社会支持,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精神焦虑,保持教师心理状态的平衡。

通过办公室这一独立的空间,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有利于他们生成专业知识,并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获得专业认同和身份认同。

二、教室与办公室:和谐并存与交叉

近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改变传统课堂布局的潮流:通过拉近教室与实验室或其他辅助学习空间之间的距离,来促进学习空间的有效沟通和合理整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借鉴和运用。

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可以尝试这样设置:将两个平行班级中间的一间教室设为教师办公室,在与两边教室相连的墙上开个门,便于师生出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首先,保持了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便于对学生进行作业面批、当面答疑、个别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进行解决;其次,满足了师生之间相对独立的空间需求,不会影响各自的学习、工作和休息,避免師生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再次,拓展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使教室和办公室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教师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此外,还增强了师生的亲密度和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教师间的合力;最后,促进了教师对于学生自然监控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活动情况,还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安全和自尊心。

在倡导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确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所应有的主导地位不应被无故剥夺。在小班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并进行适当改造和合理配置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教师:应该拥有教育尊严的职业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里有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进入“师生共享一室”的课堂时,我们反而有种压抑的感觉——老师扮演了一个“监管者”的角色。虽然“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视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监视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监狱感,即感觉自己像处在监狱一样时刻被监视着。在这种心理感觉下生活,除了无法张扬个性之外,还会助长作秀人格、表演人格,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endprint

调查发现,个别学校管理者眼中只有学生群体,漠视甚至无视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体,把对学生的关注建立在牺牲教师尊严和健康的基础上。教育家张楚廷曾提出,“尊严就是人的需要之一,对尊严的需要乃其生命的一部分,当这一部分需要受损而得不到保障时,人就变形或异化。”如果学校任意践踏教师的尊严,长此以往,就会给教师带来极其严重的身体和精神危害,教师对其职业的倦怠感会加重,而这种负面情绪难免会折射到学生身上,恶性循环不可避免。吴非老师在自己的书中说出了老师们的心声:“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先以师为本,再以生为本,因为只有教师保持良好的状态,才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四、本真的教育应该是过幸福、完整的生活

不可否认,这种教师与学生“共享一室”的模式固然有其推行的目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大打折扣。出现水土不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最关键的是要看是否契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否适合师生的发展需要。

在2016年12月1日的腾讯网教育年度盛典上,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做了题为《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将被打碎,表现在: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弹性化;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并存;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社会教育机构彻底打通;网络学习更加重要;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小规模化;文凭证书被课程证书取代;未来考试评价是诊断性的,而非选拔性;家庭在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未来的课程为生命而存在;教育目标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看似表述很简单的15条内容,其实分量很重。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教育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我们现在所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都已经不再存在。

未来不管教育形式如何改变,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育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所有人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而幸福和快乐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之上的,独立的空间和人性的尊严是享受教育的幸福和快乐的前提条件,幸福和快乐的教育也一定会让人拥有独立的空间和享有人性的尊严。正如教育專家金生竑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尊严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享有真正的尊严才是教育最本真状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论空间的德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10-15.

[2]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0.

[3] 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编辑:朱泽玲 实习编辑:程渺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尊严本真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固守本真方可流芳百世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