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雨伞楼

2017-09-27 22:59谢丽玲
闽南风 2017年9期
关键词:瓦片土楼雨伞

谢丽玲

一路风景如画,青山环绕,一水中流;一路惊喜无处不在,浩浩荡荡的北溪水、火车轨道、竹林、梯田、茶园……整个人被拥入优美的自然风光里,沐浴在和熙的阳光下。一直很想去一睹它的容颜,去感受它浓厚的乡土气息,去触摸那些埋藏在历史的故事,听它娓娓道来……这个地方便是宛如“蓬莱仙境”的华安雨伞楼。

正午时分,从华安县高车乡办公室出发,车辆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盘旋七八公里,本以为看到矗立着“洋竹径”的牌子,离目的地应该不远了吧,心里闪现着丝丝的雀跃,悠然地欣赏着窗外的碧水蓝天。小车不知绕过了几道弯,爬过了几个坡,从平视窗外换成了俯视,紧紧攥住把手,全身心紧绷着,哪还有心情去看那层层的青山,那满目的翠绿,生怕一个拐弯处,车就插上飞翔的翅膀带我遨游崖下的密林山谷,这时压根就没有想飞翔的欲望,只想快点见到村庄,見到雨伞楼。车还在继续盘旋,未到村口就能远远望见有一座呈“凸”字形的圆楼建筑物屹立在一个小山头,层层的茶树林之间,格外显眼,询问下,便得知那就是雨伞楼了。这座造型奇特,年代久远的土楼与我隔窗相望,它在呼唤我,呼唤我走近它,亲近它,心中满是期待。

炎炎夏日,又是正午时光,村庄僻静,只闻蝉鸣声。夏风吹起我的裙摆,令我措手不及,按常理,这时间段的阳光是最强烈的,但在这里感受不到酷热,吹起来的风是温和的,凉爽的。站在楼前脚下,人显得无比的渺小,抬目仰望,未能把整座楼尽收眼底,只见有棵百年含笑古树,青翠笔挺,树干笔直参天,无声无息地与雨伞楼相伴,一同诉说着前世今生。

雨伞楼座落在华安县高车乡洋竹径村,依山而建,与山为墙,坐西朝东,四周山涧环绕,深藏于甲子峰的绿色山窝里,建在海拔高达920米处,属福建海拔最高的土楼。拾级而上,石阶缝间露出青葱的小草,地基石墙因岁月的风尘肆虐显得更加厚重、斑驳,这些饱经风雨沧桑的石头,经历百年风雨洗刷后,沉淀了独有的从容淡定,让人敬畏。土楼属圆楼,分内外两环,内环高于外环,呈雨伞状,堪称一奇。根据洋竹径村口的石碑可知:它始建于元代,现存为清代建筑,系内外双圈的。外环因顺山势跌落而低于内环。其选址和空间结构及营造手法方面富有特色,是研究福建土楼营造技艺和北溪文化传承与发展史的一大例证,为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圆楼占地面积3155平方米,外环高3层,设32个开间,内环高两层,含通道合计18个单元,各单元自备楼梯上下,均为单开间。内环设有天院。随行的老师根据地形猜测,内外两环应该不是同时建成的,而是内环建好后再建外环的,当然,这仅仅只是猜测,未能得到求证。沿着外墙走,来到了楼的正大门,想抬头看看其楼名的牌匾,竟无处可寻,心中产生疑问,这么大的一座楼,竟没有牌匾,难道“雨伞楼”并不是其原名,只是后人根据其外观呈雨伞状而命名之?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仅有几只昂首阔步的公鸡,穿过门厅走进内环内,只见有几扇木门楣上贴着红色对联,显得格外耀眼,木质的门窗、梁架看不到所谓的浮雕、透雕、镂刻等图案,这有别于其它土楼,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院内有一个大圆形的内埕,上面铺满着因风雨洗刷后掉下来的细细碎碎的黑瓦片,显得无比的苍凉,几副耀眼的红色对联,与一地的黑瓦碎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楼是人们建造的产物,有楼的地方必有人居住,那么这座楼曾经居住过哪些家族呢?为何要建一座这么造型奇特的建筑物呢?

有一个说法是蔡氏在此驻留数百年,后又来了姓杨的,三百年前又由郭姓居住直至今天。然,又有村民则说,雨伞楼最早为杨氏所建,所以村的名字叫做“杨竹径”(现为“洋竹径”),后来杨氏卖给蔡氏,蔡氏又卖给郭氏。而郭氏是从与雨伞楼仅一山之隔的上坪村过来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郭氏是“万历三楼”即齐云楼、昇平楼、日新楼的建造者。据说郭氏当时是赶鸭子的,赶着赶着就到了洋竹径,之后就落户在雨伞楼。历经了百年岁月,许多历史的细节已是真伪莫辨,不必拘泥于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种细节问题,因为有些细节是无从考证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罢了。我倒觉得,过于正统的历史故事显得生硬,相较于那些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反而不被人记住和传唱。

而雨伞楼的得名源自一个七百多年前的传说。洋竹径蔡家和高车的童家二姓经常社斗,蔡姓人少势弱,经常打不赢,告不动。只好忍气吞声,怀恨在心。后来,漳州府来了一个姓蔡的巡按大人,蔡家人认为本家在当大官,这次上告一定能把官司打赢,于是蔡家人公推了几个父老族长到漳州府告状。而蔡巡按是位清官,也是一个有智慧的判官,他详细了解了案件情况,暗忖道:“乡仇宜解不宜结”,就告诉蔡家人:我蔡某到漳州府巡察是暂时的,童家作为你们的邻居是万世的……在蔡巡按的牵线调解下,蔡童两家和解。蔡姓十分敬佩蔡巡按的明断,就模仿蔡大人出行的凉伞,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凉伞状的圆楼,以兹纪念,传于万世。在清代,地方官离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为了表示挽留的意思,会通过赠送伞的方式,俗称“万民伞”,表示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他是个清官、好官,而且当地人同时又有情有义。万民伞,寄托着当地百姓的美好希望。

“有万世山,无万世官”,这是民间百姓常有的议论。在高车乡则流传着蔡巡按遗训:“有万世童家人,无万世蔡大人。”历代当地人口口相传着蔡巡按与雨伞楼的传说,这在《华安土楼》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解读一座楼像了解一个人,只有走进其内心世界,才能体味出它曾经历过的种种,方知它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及其特色的营造手法。

来时碰巧雨伞楼的外墙正在修旧如旧的修缮中。因年久失修,土楼部分屋顶、瓦面、梁架及其他木构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腐烂等现象。为了让这座雨伞楼重新焕发“青春”,高车乡投入近200万元,对土楼老旧、破损部分进行修缮。在工作人员的允许下,我们几个登上搭好的脚手架,沿着圆楼内环的屋顶走一圈,的确,站得高就能看得远,环望四周,青翠葱葱,山峰连绵,当地郭姓村民指着楼前的几座小山包说道:从风水学的角度,建雨伞楼的这座山与对面的几座小山峰连起来形成“七星坠地”的地理形胜。这说明当年雨伞楼的选址不是随随便便选一个小山头,它是有根据的。每跨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会踩空,也生怕一不小心会惊扰到沉寂几百年的瓦片,听到郭姓村民说,这里有一奇观,内外两环的瓦片与瓦片是成一条直线的,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一下,被这么一说,手停在半空中,摸还是不摸,最后还是放弃了,心想万一经我这么一摸,原本连成直线的瓦片成了曲线,这千古罪名我可承担不起,还是用心感受就好,不禁感叹起先人的技艺如此精湛。

下了脚手架,来到雨伞楼的外环,其中一处外墙已坍塌尚未修缮,另有一处外墙是用红砖块修补上去的,顿感遗憾,若能用原来的夯土墙就更完美了。抚摸着斑驳的墙面,它述说着久远的历史。据当地已耄耋之年的楼民邹来花回忆,1949年前,雨伞楼曾因龙岩、南靖等地土匪抢劫而部分烧毁,他们攻打了七八天,没有攻进,楼里财物没被抢走,现在墙上依稀留有许多灰烬。

从外环穿过内环的门洞再次来到内埕,仰望天空,晴朗湛蓝的高空万里无云,像碧玉一样清澈。走出门厅重新回到雨伞楼正门前,微风徐徐。如今的洋竹径村常驻40多户、100多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雨伞楼,从原本里面住着的上百人演变到现在的人去楼空。岁月如梭,雨伞楼见证着洋竹径村的发展,俯看山下一座座现代的砖混新房拔地而起,但依旧掩盖不了雨伞楼的古香魅力。

相较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南靖、永定土楼,华安土楼数量虽然不多,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占据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013年1月,洋竹径雨伞楼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下半年动工维修。今年8月,雨伞楼重新焕发“青春”,以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突然有人提议,若在这里建成民宿的话,带上家人,约上朋友来住几天,甚是惬意。相信未来的雨伞楼凭借着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土楼之仙”美誉,一定会迎接更多的八方来客前来参观游玩。endprint

猜你喜欢
瓦片土楼雨伞
“美味”的土楼
打水漂
雨伞树
雨伞
“红美人”的故事
乡村瓦语
惯性
雨伞的“家”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