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在综合ICU的护理措施策略

2017-09-29 07:59陈利红
当代医学 2017年27期
关键词:监护室菌群耐药

陈利红

多重耐药菌感染在综合ICU的护理措施策略

陈利红

(江西萍乡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江西 萍乡 337000)

目的 分析综合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综合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资料选取ICU重症监护室288例住院患者中送检的1680份标本,通过分析患者送检标本发现培养阳性病原菌,且通过国际标准量化筛选出多重耐药菌,且对其筛选的耐药菌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数量、种类、发现部位以及医院感染情况等。结果 通过检验、筛选在1680分标本中共有阳性病原体759株,其中多重耐药菌共有469株,经统计发现在阳性致病菌中检出MDROS构成比为鲍曼不动杆菌189株(57.45%),肺炎克雷伯菌株(59.77%),铜绿假单胞菌75株(72.82%),大肠埃希菌32株(84.21),奇异变形菌查出27株(69.23%),金黄色葡萄菌株,产气肠杆菌12株(48.0%),尿肠球菌7株(77.78%),阴沟球菌5株(83.33%),粪肠菌2株(50.0%)而其中细菌数量排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这三中菌群;经统计发现细菌分布为呼吸道有391例(83.69%),泌尿系统16株(3.41%),肠道12株(2.56%),腔隙器官31株(6.61%),切口处13株(2.77%),导管处6株(1.28%),分布依次顺序为呼吸道、泌尿系统、肠道、腔隙器官、切口处、导管处,而469株多重耐药菌中属于医院感染的有285株,占菌群构成比60.76%。结论 对于多重耐药菌为医院综合ICU病房的主要致病菌,严重的影响患者原有疾病的康复,甚至可加重疾病和诱发其他器官疾病,但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了细菌交叉感染和多重耐药菌产生。

综合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s,MDROS)为多重耐药性菌群集合,且致病菌为不同菌群的三种菌素集合。对于综合ICU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全身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下降,使得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和抵抗能力下降,加上临床治疗和护理多以侵入式为主,加重了多重耐药菌的侵入[1]。近些年相关研究者通过回顾综合ICU患者住院病历,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几率逐年上升,加重了患者原有疾病康复,甚至可诱发其他器官疾病,严重的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对于医院感染中致病菌经细菌培养发现以多重耐药致病菌居多,同时也给予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威胁,也影响医院的临床治疗质量和声誉,经研究发现发生多重耐药菌增多的主要原因为临床使用抗菌类药物不合理以及滥用,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于综合病房的耐药菌群的护理干预措施文章相对较少,本次研究主要为补充综合ICU病房发生耐药菌的护理干预策略,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和证据,本次研究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本院ICU重症监护室288例住院患者住院全程中送检的1 680份标本,经试验发现发现治病群,且通过国际标准量化筛选出多重耐药菌,并对其进行种类、数量、来源部位进行详细分析和汇总,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本院ICU重症监护室288例住院患者中送检的1680份标本,送检标本主要收集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液、血液、引流液、脓液等,经统计发现469例患者中有男243例,女226例,年龄22~82岁,平均(73.9±7.2)岁,综合病房患者有来自脑外科患者38例(13.19%)、心外科患者49例(17.01%)、肝胆外科患者41例(14.24%)、骨科患者 63例(21.87%)、眼科患者29例(10.1%)、妇科27例(9.38%),肾病科35例(12.15%),其他6例(2.08%);住院时间7~12 d有139例,13~15 d有82例,16 d以上有67例;使用抗菌药物5~7 d有119例,8~10 d有96例,11 d以上有73例;本次送检1680份标本中共检出致病菌469株,而其中肠杆菌菌群有155株,G+球菌菌群有121株,真菌菌群有102株,非发酵菌菌群有76株,其他菌群15株。采集标本样应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排除患者患有禁忌证、精神障碍等疾病,以及妊娠、哺乳等情况。避免由于参与调查影响患者原有疾病治疗,影响临床治疗质量和护理。

1.2 标本纳入标准 所有采集来的标本均根据2010年《关于MDRS国际标准化定义》[2]等多国家对多重耐药菌提出草案进行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

1.3 检验方法 所有送检标本均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仪器进行检验分析处理[3],且应参照肠杆菌群、葡萄球菌群、绿脓杆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群以及不动杆菌定义进行筛选,筛选应逐步检验以上5种菌群中常见的10中菌素,经筛选得出MDRS均分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筛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计算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及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759株阳性培养致病菌中多重耐药菌素数量 通过收集所有送检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发现10种常见菌群共有阳性菌群759株,而其中有多重耐药菌有469株,占检出菌群中61.79%,细化分布包括:鲍曼不动杆菌检出MDROS 189株(57.45%),肺炎克雷伯菌检出MDROS 104株(59.77%),铜绿假单胞菌检查出MDROS 75株(72.82%),大肠埃希菌查出MDROS32株(84.21),奇异变形菌查出MDROS27株(69.23%),金黄色葡萄菌查出MDROS 16株,产气肠杆菌查出MDROS12株(48.0%),尿肠球菌查出MDROS 7株(77.78%),阴沟球菌查出MDROS 5株(83.33%),粪肠菌查出MDROS 2株(50.0%),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顺序。见表1。

表1 统计759株阳性培养致病菌中多重耐药菌素数量

2.2 统计469株多重耐药菌来源患者部位分布 经统计发现所哟普多重耐药菌中分布在呼吸道有391例(83.69%),泌尿系统16株(3.41%),肠道12株(2.56%),腔隙器官31株(6.61%),切口处13株(2.77%),导管处6株(1.28%),依次顺序为呼吸道、泌尿系统、肠道、腔隙器官、切口处、导管处。见表2。

表2 统计469株多重耐药菌来源患者部位

2.3 统计多重耐药菌群属于医院感染比例 经统计发现1 680分标本中共有阳性病原体759株,其中多重耐药菌共有469株,构成比为61.79%,而469株多重耐药菌中属于医院感染的有285株,占菌群构成比60.76%。

3 讨论

3.1 感染多重耐药菌特点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通过收集综合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液、脓液、引流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通过分析发现其中有常见的10中多重耐药菌有469株,占送检检出阳性致病菌的61.79%,而细化其中细菌分布发现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居多(189株),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以成为主要ICU感染致病菌,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发现患者住院期间获得多重耐药菌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诱发其他疾病,甚至休克或死亡,对于感染多重耐药菌可能由于以下几点造成,①住院时间长:患者长时间住院与患者之间发生菌群交叉感染,加重患者住院病情,影响疾病愈合和预后;②临床治疗时间长:暴露性治疗时间过长使得细菌侵入过多,使得切口接触空气和菌群时间过长;③器械留置时间长:医疗设备留置时间过长使得器械在体内产生菌素,且多出现真菌和厌氧菌;④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由于临床治疗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足量,使得感染反复,加重细菌的耐药性以及降低患者机体防御和抵抗能力;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可由于患者患有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导致患者愈合时间延长,甚至诱发其他疾病;⑥机械通气时间长:由于长期使用机械设备吸氧,使得患者肺部侵入细菌增多,诱发和加重感染。以上因素均导致患者患多重耐药菌可能性增多[4]。且以上这些均有医务人员过失操作导致,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①未遵守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得在相关侵入式治疗中加重患者获得细菌数量;②器械消毒不合格:器械消毒不合适使得器械表面细菌增加,间接侵入患者体内,诱发感染;③更换一次性用品不及时:医务人员未及时更换患者相关设备一次性使用品,使得细菌反复吸收。经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呼吸道未MDROS菌群高发部位,这与预期设想相同。且本子患者多重耐药菌群高发部位为呼吸道[5]。

3.2 护理干预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医院和科室领导应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和计划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关于MDROS感染的知识、预防干预、控制措施等,并进行阶段性考核,将考核成绩与护理人员的业绩挂钩,从而提升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兴趣,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可能诱发感染的因素集合起来,从而减少感染几率。

(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清醒时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患者自体感受,及时对体位不舒服或疾病不舒服进行合理调整,以达到患者最佳休息状态,且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疏导内心紧张,协助患者树立信心;以及取得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配合。

(3)病房环境管理:应保持重症监护室空气清洁,每天进行空气净化6小时,且物体表面因进行清洁擦拭,每天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清新,且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之间,且湿度在50~55之间,按时更换床单以及整理床铺。

(4)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未患者准备饮食,食品主要以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食物为主,保证患者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且应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患者由于便秘,且应选择优质蛋白,提高患者恢复速度。

(5)器械消毒合格:护理人员应对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器械进行高压消毒,且对温度和压力限制的器械应进行环氧乙烷消毒,保证消毒完器械包装完好以及日期标注清楚。

(6)更换管路: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患者呼吸管路和引流管路,避免滤氧水反流至口腔或呼吸道,导致反复咳嗽刺激咽喉部诱发感染,且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引流液性状,若颜色较和量多深应考虑体内出血量增加,若颜色较浅应考虑体内炎症发生,以及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引流管路和引流袋,避免由于引流液量多反流至胸腔诱发炎症,引流管路最长不应超过7天[6]。

(7)防护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应进入重症监护室后更换防护衣物、手套,且应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消毒,防止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疏忽导致感染。

(8)医疗垃圾处理及时: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垃圾回收人员回收医疗垃圾,且应对感染和肺感染垃圾进行分开处理,并详细标明感染源名称和患者名称,并及时清洗生活垃圾桶和医疗垃圾桶。

(9)一次性使用品日期:护理人员应阶段性清点库房一次性使用品数量和日期,并及时补齐数量和调整使用日期。

(10)速干洗手液:医务人员应习惯临床治疗和护理后进行快速手消液进行消毒,避免患者携带菌群传染自身。

(11)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应在临床护理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如静脉穿刺、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置入引流管等操作,医务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完善和强化相关制度,并制定医疗事故医务人员惩罚制度,提升患者无菌操作意识,强化工作流程和规范。

(12)疾病宣教: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转出重症监护室前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相关疾病知识,并对生活中可能诱发的因素进行提示,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职业防护:医务人员应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提升自我保护,对于生化检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若发生事故,应及时进行相应检查,并处理伤口。

(14)多重耐药菌监测系统:护理人员应对新入住患者进行菌群监测,且对于入住时间超过10天且经过侵入式治疗的患者应每2天进行菌群监测[7],对于细菌发生变化者应给予相应治疗,并对传染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细菌传播导致加叉感染。

(15)重症监护室空气培养:护理人员定定期对监护室内空气进行细菌培养,了解室内菌群情况,若空气质量差且菌群数量复应进行层流净化或消毒[8]。

(16)制度实用性:医院和科室负责人应强化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且根据本科室特点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加强约束护理人员行为。

综上所述,对于综合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情况,较为常见,主要由于患者患病情况复杂,而经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临床治疗和护理操作不合格、不规范、不对症为主要原因,导致患者疾病久治不愈,甚至加重病情和诱发其他器官疾病,因此,应规范医务人员临床护理操作流程和内容,且强化和晚上相关规章制度,整体提升临床护理和治疗质量。

[1] 吕宇,向钱,魏道琼,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季节性分布特点的探讨[J].华西医学,2016,3(7):403-408.

[2] 梅雪飞,荚恒敏,张亮,等.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的防控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3(11):176-178.

[3] 徐祥浓,李光,杨天明,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多部门联合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6,7(9):967-968.

[4] 陈燕达,刘婷.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11(15):187-188.

[5] 张倩茹,李甲,孙向东,等.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预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0(19):4648-4650,4674.

[6] 刘仕莲,王燮辞,赵思阳.综合干预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11(21):1230-1233.

[7] 游明春,潘海芳,胡艳红.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0):96-97.

[8] 张景艳,荣幸,郑宏图.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与耐药性统计[J].当代医学,2011,17(13):67-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67

猜你喜欢
监护室菌群耐药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