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10-10 01:36杨原芳林良才蔡海荣刘志良尤梦奇张思斌聂小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面神经风寒面瘫

杨原芳林良才蔡海荣刘志良尤梦奇张思斌聂小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佛山市中医院

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原芳1林良才2蔡海荣3刘志良3尤梦奇1张思斌1聂小峰1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佛山市中医院

[目的]观察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电温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9月~2017年2月于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法(即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House and 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H-B FGS)评分分值、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分值、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Portmann's Simple Scale,RPA)。[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B评分量表、FDI量表分值、改良Portmann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评分量表、FDI量表分值、改良Portmann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单纯电针治疗,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周围性面瘫;口僻;急性期;风寒型;电针;温针灸;针刺疗法;疗效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edle warm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phase type wind chil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phase type wind chil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y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edle warming.[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acute phase type wind chil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September,2015 to February,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60)and the control group(n=60).The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used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edle warming,and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At the same time,all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The clinical effects,the scores of House-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 scale,the scores of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cale,the scores of Portmann's Simple Scal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rate of effectivit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scores of FDI somatic function,Portmann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scores of FDI social function,H-B scale lower(P<0.05).[Conclusions]The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edle warming in treatment of the acute phase type wind chill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coul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improve symptoms,promote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Koupi;acute phase;wind chill type;electroacupuncture;needle warming;acupuncture;efficacy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的面神经麻痹[1],是神经内科和针灸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6~34/10万人每年,患病率为258/10万人每年[2]。目前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逐渐加大,上升趋势愈加明显。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程长的特点,不仅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上属于“口僻”等范畴,针灸治疗面瘫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关于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报道相对不足,仅有的临床试验报道质量相对较低,能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为探讨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佛山市中医院进行了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于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确诊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型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各6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病程 1~7天,年龄在 21~69岁,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神经病学》中有关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考《针灸学》中有关面瘫的诊断标准[4],进行如下拟定:①起病突然;②出现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瘫痪等表现;③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后疼痛,耳部疱疹,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障碍等表现;④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分期标准[5]:急性期:病程1~7天,即1周以内;静止期:病程1-2周;恢复期:病程2周-2个月;后遗症期:病程在2个月以上。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王启才[6]主编《针灸治疗学》拟定。①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有受风或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患者,或病程迂延较长者,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型;③发病1周内;④年龄在18以上、80岁以下的患者;⑤单侧发病。

1.4 排除标准 ①由外伤、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的;②伴有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③妊娠期妇女;④中枢性面瘫;⑤除风寒型以外的其它证型;⑥年龄在18岁以下、80岁以上者。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①基线资料不完整者;②治疗中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③未按规定就诊,疗程不足患者;④出现不良反应不能继续治疗。

1.6 干预方法

1.6.1 基础治疗 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推荐的治疗方式,主要有:①激素治疗;②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③维生素;④改善局部循环;⑤降低面神经管内压;⑥神经功能修复[7]。两组患者遵神经内科医生的意见给予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

1.6.2 治疗组 选用环球牌0.25*25cm的管针,首先常规浅刺患侧阳白、攒竹、太阳、下关、迎香、地仓、承浆、颊车、牵正、翳风穴以及双侧合谷穴、风池穴,其中风池穴施予泻法,余均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时手法宜轻。其次在阳白与太阳、地仓与颊车、牵正与翳风各接1对电极,波形为连续波,频率取2Hz,强度不宜太大,以患者自觉针体稍有跳动即可。最后用镊子一端将长约2cm燃烧的艾炷挖一小洞,将艾灸插入牵正、翳风两穴针柄上,待燃尽后,除去艾灰,易炷再灸,共施灸2次,灸治过程中用纸片置于艾柱下,以防烫伤。

1.6.3 对照组 不采用艾灸治疗,余操作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再行下一个疗程治疗,疗程间可休息1-2天。最多治疗3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7 评价指标

1.7.1 疗效评价 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作为疗效评价方法[8]。①痊愈:面部各区正常。②显效:轻度功能异常,面肌轻无力,可伴有轻微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额部运动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③有效:中度功能异常,面肌无力,程度不重,联带运动明显或痉挛,静止时面部尚对称,额部运动微弱,用力闭眼尚可完全,口角用力后不对称。④无效:重度功能异常,面部明显不对称,面肌无力,额部无明显运动,用力闭眼不完全,口角用力明显不对称。

1.7.2 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 利用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House and 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HB FGS)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7.3 面部残疾指数 参照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分值评价面神经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7.4 Portmann评分 通过观察患者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Portmann's Simple Scale,RPA)情况。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9]:①观察面部静止时的对称性,分值0-2分之间,对称为2分,轻度不对称为1分,明显不对称0分。②观察面部6组表情肌运动功能,内容包含额肌(抬眉)、眼轮匝肌(闭眼)、鼻翼提肌(张大鼻孔)、口轮匝肌(鼓腮)、颧肌(示齿)和颊肌(撅嘴)运动功能,各组分值1~3分之间,运动正常为3分,面部明显运动,比正常稍差为2分,可见微弱运动。将所得分值相加,若完全正常总分为20分,记录治疗前后的分值总分。

1.8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失访。经治后,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Portmann评分升高幅度和治疗后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

2.3 两组H-B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H-B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H-B量表评分降低幅度和治疗后H-B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H-B量表评分比较

2.4 两组FD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FDI量表(躯体)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DI量表(躯体)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DI量表(社会)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DI量表(社会)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FDI量表评分比较

3 讨论

祖国医学对于该病有独到的理解。《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10],与面瘫急性发病时的症状表现如出一辙。本病多认为素体亏虚,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侵阳明、少阳经脉,导致面部经气阻滞,筋肉弛缓不收而发病。西医认为是由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面部表情肌瘫痪,主要采用激素、抗病毒等药物治疗以及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等手术治疗。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有创手术方式加重神经血管等组织损害的一系列弊端。

电温针法结合针刺、艾灸、电针三种中医特色疗法,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免疫的作用[11]。本研究调查显示,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不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H-B量表评分、降低FDI评分(社会)、提高FDI评分(躯体)和提高改良Portmann评分,说明电温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不仅疗效显著,同时缓解患者社会、心理压力,契合“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面瘫是针刺治疗中优势病种之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针刺的刺激,可改善局部循环,促进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调整机能,促进神经肌肉恢复[12],防止废用性萎缩[13]。本研究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病在初期,邪尚表浅,针刺时以浅刺为主。电针是针刺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辅助方法,有研究表明电针所产生的电脉冲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可减缓失神经支配肌肉的萎缩并且可加快损伤神经轴突生长速度,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从而使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同时影响细胞膜Ca2+通道和CAMP的代谢,增强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14-16]。本研究中,电针过程特别注意强度控制,意在不进一步损伤神经的前提下,使神经功能得以改善。艾灸治疗也常常运用于临床,温针灸为艾灸与针刺的结合,有其独特之处。《灵枢·官能》提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提及:“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17]温针灸不仅将艾燃烧产生的热刺激渗透至局部,还可通过针柄的传导,直接对病灶产生刺激,从而发挥其调节代谢与改善循环的作用[18]。《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可见温针灸更可发挥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之功[19]。本研究选取阳白、承浆、地仓、颊车等面部局部穴位,通过刺激局部穴位,改善面部血运,从而使闭眼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鼓腮不能等表情肌功能障碍得到改善。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用于祛风散邪,合谷手阳明经之原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牵正穴位面神经颊支走行部位,且其下有颊肌、口轮匝肌、笑肌等面部肌肉[20],翳风穴深部为茎乳孔,面神经出颅部位,两组穴位利用电针配合艾灸相结合,促进代谢,利于炎症吸收,同时维持面部肌肉舒缩运动。通过针刺、电针、艾灸三者的有机结合即为电温针法,电温针法使经脉得以调养,促进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

综上所述,电温针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郑修文,王文静,赖新生.赖新生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98-99.

[2]王艳君,王志栋,谢素春,等.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8):3177-3180.

[3]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0.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9.

[5]熊继发.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硏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1,21(2):51-53.

[6]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

[7]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C]//2015年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出版者不详],2015:308-314.

[8]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9-370.

[9]钱海良,付勇,熊俊,等.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3,38(6):493-501.

[10]袁奋义.针灸配合腺苷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92例[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33(4):339-341.

[11]吕万明.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582-584.

[12]李湘云,蒋福生.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74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5):11-12.

[13]王欣.电针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志,2016,38(12):55-56.

[14]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15]吴江莹,刘晓新,吴明达.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100例的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35-36.

[16]刘立安,朱在波.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0.

[17]王婷婷,朱美玲.基于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7,49(2):173-176.

[18]王丕敏,张卫东.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324-326.

[19]王为凤,陈妙根.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6-39.

[20]孙莉萍,张维敏.外颧髎和牵正穴电针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J].中国康复,2000,15(3):168-170.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Needle Warming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Phase Wind Chill Typ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YANG Yuanfang1,LIN Liangcai2,CAI Hairong3,
et 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405)

R245.9

A

1005-5509(2017)09-0775-04

10.16466/j.issn1005-5509.2017.09.018

2017-04-05)

林良才,E-mail:13826252569@139.com

猜你喜欢
面神经风寒面瘫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内蒙古冬季风寒温度分布特征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术前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重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