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世界一样能开出缤纷花朵
——平凡人物采访初探

2017-10-12 06:54程海莉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滨州小人物笔者

□程海莉

(滨州日报社,山东 滨州 256603)

“小人物”的世界一样能开出缤纷花朵
——平凡人物采访初探

□程海莉

(滨州日报社,山东 滨州 256603)

题记:穿行在城市的人海中,行色匆匆。他们或许在为自己,或许在为家庭而忙碌。缤纷世界,唯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与家人、与朋友的天伦之乐。所以,大千世界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人物组成,即使他们的奋斗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但是最真挚、最淳朴。近些日子,笔者有幸接触到了几位普通的“小人物”,感受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换来了岁月静好。“小人物”的世界一样能开出缤纷的花朵……

2017年1月18日《滨州日报》4版

2017年2月4日《滨州日报》4版

小人物,汉语词典里关于这个词给出的定义是:“地位不高,没有名望的普通人。”而百度百科里则是这样定义的,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

小人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这种特性决定了对其采访是比较困难的。通过对餐馆厨师魏庆祥和超市食物烘焙师刘元凤的采访,笔者切身体会到,确实如此。

面对采访,他们表现得非常紧张。通过对魏庆祥和刘元凤的采访,笔者发现,他们长久以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底层的交流方式和表现手法十分熟练。但面对记者,他们就表现得相当紧张,最直接的表现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经常出现头脑空白的状态,回答问题也变得语无伦次,甚至一问一答或无言以对。

相对来说,他们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语言组织或表达会有误差。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表达方式,一旦面对陌生的记者所谓的“采访”时,他们言语上放不开,无法沿用平日的交流方式,但正规的表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因此,采访中断也就在情理之中。

容易被周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影响。他们潜意识里就认为,采访自己就是为了给自己周围的人“戴高帽”,给自己的上级管理部门歌功颂德。在这些潜意识的影响下,他们怎么能将内心真正的心路历程讲出来呢?

面对陌生的“受访”,翔实的背景资料难以获取。如同平静的生活突然投进了一颗石子,“采访”与登上报纸,好像从来都不是小人物所能预料或企及的事情。他们觉得,这样的事与他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甚至,他们的意识中,报纸、报道这些词眼从未出现在脑海中。

出现上述情形不外乎两点:一是小人物的心理过度紧张。一贯的生活都是默默无闻、低调本份,突然间被关注,成为焦点,手足无措,甚至紧张到不知说什么好,可以理解。二是对话交流障碍。记者的职业多少给人一种神秘感和严肃感,这种职业与小人物职业之间的距离跨度大,就会形成交流上的障碍。没有共同的信息交流平台,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其实,每位小人物都像是一本书。作为记者的职责就是走进这本书中,将最令人感动的那几页如数家珍地奉献给读者。那么,我们该如何打开这本书呢?

通过初步对小人物的采访,笔者亦有自己的点滴感悟——

回归生活。此时的记者应把自己置身于隐形的摄像机内,只需跟着小人物按自己本来的工作生活节奏,一一真实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令人感动的细枝末节,把他们以往的生活本色还原。不论是对餐馆厨师魏庆祥的采访,还是对刘元凤的采访,采访地点笔者都分别选在了魏师傅工作的餐馆和刘元凤的烘焙工作间。他们只有身处自己的日常工作环境中,才会相对放松地展现真实的自己,笔者才能捕捉到细微的有趣新闻点。例如,跟随魏庆祥在后厨时捕捉到的一个细节,让笔者欣喜——笔者随手将胡萝卜与西红柿摆放在一起,却遭到了他的“反对”。本意是想帮他整理一下蔬菜,现场却意外捕捉到了一个微“插曲”,笔者个人觉得,正是它成为了稿件的一个小小亮点。通过这个亮点,读者一下子就看到了主人公对其工作的专业与热爱,无需用更多语言介绍他对餐饮的专业与专注。

间接切入。作为受访的小人物,一提记者要采访,紧张情绪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话题,先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他们如拉家常一般细细道来。对刘元凤的采访就是这种情况,当刘元凤一听记者要采访自己时,紧张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采访对于她而言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当时笔者就先试探着了解她儿子的情况,这个看似与采访无关的家常话题,却让她放松了许多。

婉转引导。间接切入话题,有利也有弊。利是让被访者放松了,但弊端是这一话题完全与采访意图无关,对于采访而言完全是无意义的。通过对刘元凤的采访就属于这种情况,她的“话匣子”全都是围绕着宝贝儿子。听她嘴上说着,笔者却急在心里。如何把话题再扯回来回到正题呢?这就需要找准时机!于是,笔者又“处心积虑”见缝插话,把话题向工作方面引导。

心理默契。提问,在采访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硬的提问,会让被访者产生心理防备,引起警惕,从而会拉开彼此间的距离。如果交流的过程中,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谈及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时代、背景和话题等,特别是一些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就会与对方有了“共同语言”,给其留下“掏心窝”的感觉。有了这样的心理默契,被访者获得了理解,记者同时也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真可谓是“双赢”。记得在对刘元凤的采访时,就遇到了小小的尴尬。采访的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对公婆有些心结的刘元凤还犹豫着要不要给公婆买新衣服。当笔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不让她为难,就避开了办年货的话题。笔者就把自己与公婆这些年相处的大致情况说了说,从最初的“磨合期”到如今的没心没肺、没大没小开玩笑,归根到底,婆媳关系还是“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的关系。或许正是相同的身份和相同的境地,让笔者和她顿时有了共同语言。听了笔者的一番话,她也豁然开朗,随即爽快地说:“走,给公公婆婆选衣服去!”哈哈……

我们之间真是越来越投机了!

这,只是采访小人物的点滴感悟。

两篇稿件采写后,笔者心里其实一直心存疑惑——是否打动了读者?是否达到了栏目的理想初衷?不论结果如何,但笔者一直在努力。

通过对“小人物”的采访,笔者真切体会到了,小人物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特别是作为党报的我们,关注小人物,更接地气,更表达出了党报最温暖人心的柔情一面。

每位小人物就像是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总有那么几页感动你我、温暖你我、鼓舞你我。只要带着真情去寻觅,就会有所收获。

每位小人物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平平淡淡,却更朴实无华。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只有不懂得采访的记者,没有不会说话的采访对象。”采访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需要打通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通道。作为记者的我们,就是要让采访对象轻松说出心里话,以便于接近并还原他们的本真,发掘并撷取他们最闪光的片断。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滨州小人物笔者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老师,别走……
滨州学院插画作品选登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