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中的创新发展

2017-10-14 01:05宋俊成
高教探索 2017年1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普及,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从本质上来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如此一来,我们重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促进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真正把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任务与学术性教学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立体化”理论教育途径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切实发挥更大的人才政治素养保障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育;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虽然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和丰富经验,但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和不足。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理论教育教学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切实发挥人才政治素养保障的根本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

一、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一)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有着独特的国情世情和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努力、开拓进取,终于有了今天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好局面。教育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尤其渴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之路,必须坚持人民教育之路,必须坚持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树立远大抱负并脚踏实地,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显著的特色和职责。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呈现、多样化思想文化交融发展、多种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的时期,也是西方国家强化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时期。少数西方国家和组织把我國高校和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以互联网为媒介和平台,有组织逐层次的展开渗透工作,结果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消退,对国家发展问题不关心,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动摇。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各方面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全媒体信息融合环境下,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和造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是党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2]。这就要求高校站在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民族前途和命运、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理论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中国梦与青春梦统一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树立崇高政治信仰结合起来。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优秀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和政治鉴别力。若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鉴别力,将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会产生较大的阻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具备了理解系统性理论的思想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又因为思想的不成熟,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鉴别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整体的意识,客观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正确理解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统一,客观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思潮,避免思想僵化和偏激,进而明确人生方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乐观工作和生活,提升人生幸福感。endprint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对社会主义大学 “立德树人”的功能认识不够深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办的具有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办学方向、发展道路和培养目标,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大学。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优势[3]。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功能就是以学术研究和学术性教学为基础,进而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思想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最要不得的就是大学亲近政治,似乎大学只有远离政治,才能称其为大学。实际上,这种认识没有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没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没有深刻理解作为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科学。因此,导致对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融入高等教育大系统,没有融入大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当中去。

·教育管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中的创新发展

(二)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和规律理解不透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环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传输给大学生的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三重基本属性,政治性是其存在之本,知识性是其基本保障,实践性是其发展动力,处理好这三重属性的关系,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求、主体、客体、方向和评价标准,直接关系到理论教育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多的是把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化和社会科学知识来展开,没有很好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实践方式与社会生活现实结合起来,有效整体地传输给学生。如此一来,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的批判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本身就是对以往人类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和继承的结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彻底批判,鞭挞社会现实中的假恶丑,以提高人们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发扬批判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无力的褒扬和逻辑上的推演。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知识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书斋哲学,从来都没有束之高阁,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以实践的形式对现实进行批判,在社会变革中实践化和现实化,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正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涵和属性的认识偏差,导致部分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无用之学”或“无奈之学”。

(三)对先进教育方式和手段缺乏深度融合

在全媒体信息融合环境下,既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载体,也给理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部分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新媒体,散发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等欺骗性言论。特别是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数据流通大等特点,使虚拟空间成为道德的灰色区域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乐土,极易引诱理论受众产生思想混乱和放松自我道德约束,进而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宣传[4]。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渴望和亲近。但是,由于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很容易受西方价值观念和腐朽文化影响,盲目地崇拜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没有真正把握新媒体、传统媒体和理论教育的特点,并有效地结合起来,没有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慕课、微课、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把黑板、屏幕、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载体结合起来,没有把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显性理论教育与隐性理论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结果导致当前对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只是一种简单叠加,没有实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本质上的融合,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动力,理论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素质的认识和培养不够全面

目前,由于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理论课教师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其工资收入、职称评比、教学科研平台都不能与专业教师相提并论,教师队伍对优秀人才吸附能力减弱,教師素质参差不齐,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学科背景复杂,往往具有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背景。这样多学科背景虽然有利于产生跨学科学术创新成果,但是,也容易出现这些学科背景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信仰不够坚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不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教育中的具体问题,甚至出现“格雷欣法则”现象,导致内部同行之间认可度降低,排斥了优秀人才,甚至造成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5]。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认识不足,理论教师不仅是学者,而且还应该是意识形态领域里面的斗士,要有勇气、有能力同错误思想观点、错误言行做坚决斗争,要做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亮剑先锋,而不是像当前个别教师那样,做一个没有原则立场的“开明绅士”。特别是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信仰和精神支柱,而仅仅作为一个谋生手段,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对马克思主义无感情、无兴趣[6]。对一些理论问题不能自圆其说,对一些实际问题不能给予理论上的解答,必定严重影响理论教育效果。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缓解,终将招致学科外的科学共同体及社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endprint

三、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把社会主义大学的“立德树人”任务与学术性教学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铸造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之魂,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这既是国家施行社会教化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向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传输主流价值观念的基本义务。[7]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青年学生也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客观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事业、爱情有着相应的个体规划。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统筹处理好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应用性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不然必将严重影响理论教育效果。建立学术观点、政策取向与意识形态取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结合起来,更透彻地分析和思考理论及实际问题,培养学术交叉思维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讲授的新要求。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从一般思想文化的交锋,渗透到了学术思想层面,以学术化的形式消解、否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的“求善”、知识性的“求真”、实践应用性的“求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信服力;必须开展学术性教学和研究,建构严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和学理逻辑,与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现实问题展开理论交锋,才能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知其所想,知其所以想。如此,大学生才能敬畏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运用理论对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现实进行独立思考,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成为被国家和主流社会接纳的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二)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相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升学问题、生活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回答和解决,进而提高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更加深刻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把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服务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需要,又要注重个人的发展需要;既要对思想问题进行疏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又要真抓实干,有针对性地帮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既要深入了解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又要服务学生,办实事,以情感人。同时,努力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理论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大学生内心,并转化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三)把“立体化”理论教育手段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

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实现了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手机、电脑等媒介形态的业务融合,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都能获得想要的任何信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顺应这种信息发展趋势,运用“立体化”的理论教育手段,开展贴近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的理论教育。一方面,要把“線上、线下”教育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通过制作课件,把理论内容及其与之相匹配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理论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要主动加入学生的网络互动社群,增加与学生的亲近感,掌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把黑板、屏幕、书本、游戏、社交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开展生活化的理论教学。将理论教育从传统的纸质书本、黑板和教室拓展到大学生网络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建生活化的理论课堂和校园理论环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简单枯燥走向生动活泼。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海量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强调教育主体一方如何运用全方位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增强教育效果,这显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提升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鉴别力,已经成为提升理论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加强专业的网络理论教育同时,必须在师生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息素养教育,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正确看待杂糅的网络信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鉴别能力,提高个体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自主屏蔽不良信息,进而巩固课堂理论教育效果。

(四)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当前,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综合性大学的相关院系,虽然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逐年提高,但是因为综合性大学中的相关硕博点,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育有所欠缺。特别是那些跨专业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因为本科教育时未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导致硕博时期的学习更是囫囵吞枣,而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培训,对教师理论素质只是一个适当的补充,难以达到应有的强度。因此,要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素质,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汲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政治师范院校的经验,要在全国优秀的师范院校中,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强化训练理论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教育技能、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教师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中的榜样;从每个具体高校来看,每年都要聘请国内省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从理论疑难解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育技能技巧、教育教学改革、教材重点难点解读等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层面,对在岗的理论课教师及新入职的教师进行辅导,使理论课教师真正成为教师队伍中信仰坚定、知识渊博、魅力独特、可亲可敬的优秀群体,对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身教效应。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开展参与式、研究式的理论教育,成为一种趋势和需要。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师和大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从内心深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要使教师和大学生能够在教育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力。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方面要素。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学习习惯慵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律能力比较差,学习力自然成为大学生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只有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不会使参与式、研究式的理论教育陷入形式化,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后,锻炼和提高其自学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3]刘川生.担当历史使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J].前线,2016(11):66-69.

[4]郭跃军,戈瑜珍.论“互联网+”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8-43.

[5]宋俊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151-152.

[6]李文清.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J].红旗文稿,2015(14):31-32.

[7]王习胜.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4):404-409.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教育创新发展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