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特色课程:让文化精神诗意的栖居

2017-10-18 12:12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周克祥陈卿历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九龙楹联评价

□文/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 周克祥 陈卿历

楹联特色课程:让文化精神诗意的栖居

□文/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小学 周克祥 陈卿历

文化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时代划痕,而楹联则是民族文化掌心的纹路。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国学研讨会上讲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办学就是“办文化”,文化可以成事,文化可以成人,文化可以实现以文化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下5000年,亘古悠长、博大精深,而藉由何径走进校园,融入课程,抵达心底?九龙小学“楹联课改,春秋十年”虔诚涵养,笃定远行,不觉已刻在肌肤上,浸在血液里。

一、基于特点:寻找一脉精神的寄托

九龙小学始建于1965年,盘卧于九龙山顶,特点鲜明:1.三校合一,学校从2008年起,陆续与滩子口小学合并、并接收了黄桷坪小学部分教师,目前仍存在“一校两区”的格局;2.三教统筹,目前九龙小学教育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特殊教育,三类教育统筹发展,其办学特点在区内独一无二;3.“三子”同窗,目前学校在读学生包括户籍地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及特殊儿童,三类学子,同窗共学,异步发展。正是基于学校教育的包容性、层次性、协调性以及特殊性,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校本思想,统一一种价值共识,达成一种心理默契,从而形成一种精神追求。为此,“寻求一脉文化,重构一门课程,唤醒文化自信,丰富人文内涵”成了龙山人的集体思量和团队诉求,而具有浓郁乡土情结的楹联文化再次沐浴在我们的视野。

二、发掘特质:促成儿童精神的生长

(一)固有的乡土资源

九龙小学坐落在由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唯一楹联之乡——九龙镇的故园之上,它是“中国民间艺术(楹联)之乡”, 楹联文化曾被全国评为“十大民间艺术”,日前被重庆市政府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镇党委、政府把“文化兴镇”作为执政理念之一,响亮地昭告四方,一直把楹联文化的传承视为千年之计,正在为此而努力。与此同时,九龙镇命名了三所学校为楹联文化传承的培养基地,组织辖区内学校编写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八套楹联教材,以楹联为主题的传承文化活动在这块土地上朝气蓬勃的开展。

(二)十年的“基因遗传”

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楹联进入九龙小学已经有十多年,历任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实践、传承、丰盈、传播楹联文化,带着“方寸小,眼界宽”的情怀上路,其独特文化价值犹如DNA基因,形成九龙遗风,代代相传。

(三)落地的核心要素

1.价值的趋同

以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构成的文化基础是学生发展的生命基石;而以母语学科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素养表现为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因而楹联文化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课程价值的发展则“原本同根生,生死亦相随。”

2.课程的理念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楹联扬国粹,国粹育新人”的楹联课程理念,传承楹联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尚美情怀,涵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终身发展。

3.课程目标的界定

秉承课程理念,我们尝试提出了如下课程目标,深入挖掘和积累楹联楹联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优化传承途径,在学生心目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明心述志,怀古颂今,立根树魂,热爱生命,具体体现为:①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②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③丰雅学生的行为举止;④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⑤丰美学生的生活世界。

4.课程体系的结构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注重“文化内生,课程再造”,形成了以“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为主线的大框架课程体系,楹联作为探究类课程而呈现其中;同时,又以楹联课程为中心,构建了特色课程小框架。

体系包括:①学校学养:环境—课堂—活动;②家庭涵养:父母教化—节日庆典—家装饰美;③社会修养:人文景观—文化标语—人伦道德。

三、积淀特色:缔造龙山精神的家园

(一)童化的教材——从启蒙到全套出版

在楹联教学之初,我们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与体系。我们更多的是怀着一种朴素教育的思考,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点亮孩子们的启蒙之灯,让学生粗浅的了解一点楹联知识,读一读励志的楹联故事等。此后学校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第一个市级规划课题,开始了楹联校本课程的初次探索,致力于校本教材的开发,直至课题结题时共完成了两版教材。2015年在九龙镇党委政府、教师进修学院的统筹和指导下,我们与蟠龙、辰光学校一起编写出了第四版教材,完善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共8套教材的编写,从组织编辑到付之印刷,从投入课堂使用到第二次修订,已日臻完善。教材中大量运用了身边的事物以及本土元素,图文并茂,文化浓郁,兼有层次性、乡土性、故事性、人文性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理,比较适合儿童学习规律。

(二)童心的课堂——从建模到自在徜徉

为了上好楹联课,九龙小学特别成立了楹联学科教研组,所有楹联教师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定期进行楹联教研活动,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讨论课堂教学方法。从不窥门径,到目前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三环四扣”教学流程和“忆-趣-赏-悟-用”的五步学习法。通过教法、学法的确立,使得楹联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呈现出诗教的风格、故事的雅趣、语言艺术的张力、激情朗读的渲泄以及咏物抒情,叙事绘景的情怀,真是“楹山探宝心有悟,联海扬帆乐无边”。现在,学校正在积极组织筹备第一届“童心杯”校内楹联学科的赛课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童稚的校园——从形象到气质勃发

清 华嵒华岩 山水

“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我们始终重视校园环境的默化价值。学校特意邀请了相关专家会同学校干部、教师一起,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而系统的创意构思,设计规划。同时,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支撑,一直以来也是学校重点打造和设计的内容。各个班级通过班级楹联角的建设、张贴栏的规划、黑板报阵地勾勒出了班级文化的主线。学生们在浓厚的楹联氛围中不断滋养,吸取文化精髓,传承文化传统。

(四)童趣的活动——从自芳到高雅共享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通过活动努力把楹联文化向外辐射。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们一起读楹联、学楹联、写楹联,让学生影响家长,了解楹联知识;再由家庭影响社区,在社区当中传播楹联文化。从而实现了单一的课堂楹联教学到多元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与辐射。

(五)童善的评价——从集中趋向游离评价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接受程度的评价显然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标准评价,关注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态度、积累与运用、互动与探索等显然更为重要。为此,在楹联课程的具体评价中,我们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定性先于定量,过程重于结果,多元优于单一,游离高于集中,动态胜于静态”。为此,我们初步探索制定了九龙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评价量表和九龙小学楹联课堂评价方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目标指向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1.定点评价—关注课堂状态(以评价量表为准绳);2.定序评价——关注活动表现(关注每个活动阶段学生连续表现);3.定位评价——关注环境美化(注重整体效果的优中差排位);4.定标评价——关注家庭参与(明确参与目标的达成);5.定向评价——关注社会体验(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经历);6.定量评价——关注作品展示(以参与量和获奖率进行统计)。

四、培育“特产”——还你一个精神的故乡

十年衣钵传承,十年修养生息,九龙小学的楹联文化数载蜜酿,暗香绕阁,2015年12月,人民日报记者走进校园对学校楹联特色课程进行专访,《人民日报》如此报道我校:“走进九龙小学,楹联手抄报展板映入眼帘,走廊、会议室内随处可见楹联展示,教室里有楹联评比栏、楹联角。楹联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每日开展晨诵、午读等课程活动,让楹联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另外,新家长报、新华网、华龙网、九龙政务网、九龙教育信息网等多家媒体机构的关注报道,学校网站及微信公众账号的对外宣传。2016年学校申报立项了市级重点有经费的规划课题“实施楹联特色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标志着我校楹联课程建设推向了深水区;同时,九龙小学被命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及九龙楹联传承培训基地,并被评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先进集体。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楹联特色课程现场展示活动以及课程体系课程整合现场会,国、市、区专家及各级领导给予了肯定。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楹联文化作为民族之瑰宝,中华之国粹,龙山人当不忘初心,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决意前行!◇

猜你喜欢
九龙楹联评价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寻找“九龙子”
孔府的年节楹联
终结“九龙治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