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购画” 项目所折射的慈善生态

2017-10-23 07:06耕荒孙路路
中国民政 2017年17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

◎ 本刊记者 耕荒 孙路路

“一元购画” 项目所折射的慈善生态

◎ 本刊记者 耕荒 孙路路

“明明是万物皆眠的冬季,树上却有跳跃的红色,仿佛告诉我们:严冬中的生命依然充满了活力。”一幅名为《冬之蕴涵》的画作下方,添上了这段文字解释。8月29日早上,这幅由22岁的自闭症患者李捷麟创作的作品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这是由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联合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共同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线上筹款互动活动,也是今年99公益日的预热互动之一。微信用户只需要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公众号支付一元钱,就可以购买一幅由患有自闭症、精神障碍等人群的H5绘画作品作为手机屏保。公众通过这一方式,相当于向这个公益项目进行捐款。8月29日当天,该“一元购画”项目提前完成1500万元的筹款目标,有近600万人参与其中。

一场线上的筹款活动正在演变成为一次现象级的社会事件。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和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善款由具有公募资质的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接受并监管,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具体执行。该基金会项目进展快速,目标瞬间达成,且项目主要是为自闭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免费提供艺术课程,一时之间网上对此好评如潮,点赞不断。主办方艺途专项基金通过官微宣布“这项活动旨在为精智障人群提供艺术疗愈,帮助他们打开心灵,释放潜能,进而一点点融入社会”的慈善目的赢得了公众的同情和赞美,并且唤起了大众美好的想像。有人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其实是有价值的,无关金钱,而是人与人之间关乎人性的温暖和感动在那里。有人说,一块钱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能带有如此的公益色彩,能让全民参与,积水成渊,何乐不为?有的人惊讶于他们的艺术天赋,“当这些大胆的用色、粗犷的线条、抑或明媚的日出日落映入眼帘时,带给我的是孩子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美好一面。”

和赞美声一同而至的还有公众的质疑声:有人质疑展示的画作不是由精神智障者独立创作,画作是否有人代笔;有人在网上贴出了“投资商捞钱”的对话,怀疑该项目是假公益慈善之名,行牟利营私之实;不少网友表示,捐款时以为是直接帮助自闭症、脑瘫患者等特殊人群,后来才发现款项是用于基金推进工作室开设艺术体验课,感到有违捐款本意,进而质疑在网上“售卖”画作的版权归属和创作者的收益情况;有人对一个项目有两个基金会发起参与表示不解,质疑是否会导致管理费用增高而影响慈善效果;还有人对谁来监管公益项目的执行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表示担忧,认为应当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项目执行到位。

这一公益慈善项目从发起到达成目标,从获得的赞誉到遭遇的质疑,真实地反映当代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存发展状况,遵循慈善发展的基本逻辑,解析这一社会事件监管其中的若干“密码”,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公众蕴藏着巨大的慈善热情和慈善潜能。“一元购画”项目,在短短的5个小时即募集到了1500万元,参与人数接近600万这一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积蓄着巨大的慈善动能,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愿意奉献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达1346亿元,虽然这一数字还只占到GDP的0.18%,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较之上一年的992亿元已经增长了26%。目前我国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志愿者有6500万之众,各类基金会已达6067家,其净资产稳步增长,2016年底达到了1319亿元,可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根据国际社会经验,如果采取积极政策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该领域的就业人口可以达到整个社会就业人口的10%左右,而志愿服务的人口则可能超过40%。因此,发展公益事业不仅是社会爱心的传递、核心价值的涵养,更可以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的宣传力度,不断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加快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推动慈善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搭建便捷有效的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公众多元参与慈善,既可以使公众直接为慈善项目捐赠款物,也可以提供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同时努力创新慈善方式,在宏大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将全民主动公益的理念渗透到细微生活中,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效。

第二,“指尖公益”渐成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公益行为正在发生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动动手指的“指尖公益”,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公益慈善模式,有力地促成“人人都是公益家”的产生。今年8月,13家网络慈善平台递交了2017年上半年运营报告,上半年13家平台共为全国两百多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总筹款额超过7.5亿元,4.65亿次网民在线捐赠,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的趋势。9月7日到9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动员1268万人次主动捐出8.299亿元善款,为6466个公益项目贡献出力量。相比去年同期的677万人次捐赠,今年的网友捐款金额达到去年的2.72倍,参与人次达到去年的1.87倍。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2.9999亿元配捐额和爱心企业伙伴成功配捐出的1.77亿元,今年99公益日总计善款金额超过13亿元,再度刷新了国内互联网募捐记录。海量用户在线上线下的踊跃参与,成为这场全民参与公益的重要景观。伴随爱心网友捐款数额首度远超腾讯公益捐款配额,单纯由企业捐款充当杠杆的“配捐狂欢”时代落下帷幕,同时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全民公益”新格局正式确立。在公益人士看来,在全民公益的场景下,参与99公益日不再仅仅关注能获得多少捐款,而是如何更好地与大众互动,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带来更多资源,让信息更透明地传递给每个爱心网友。

网络募捐的风生水起,说明这种慈善形式能够为国人接受。网络募捐某种程度上是对民间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种有益探索。有评论指出,作为新生事物,网络募捐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其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需要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网络募捐的规范管理,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不能忽视,近年来与个人募捐相关的负面报道频频见诸媒体,损害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3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事实上,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不具备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在身份模糊、信任缺乏、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络募捐活动的合法性常常遭到网友猛烈“拍砖”。按照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规定,在募捐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因此,网络募捐还需要监管强力跟进。首先,网络慈善相关的立法应该更加规范和完备,让网络募捐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同时,对网络募捐的主体资格须设定必要的门槛,给予合乎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事业单位必要的募捐主体地位,对组织网络公益募捐的行为进行准确定性。再者,不管是网络募捐主体还是受助对象,均要公开善款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只有网络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让受助对象获益,才能广泛传播公益慈善理念,营造人人关爱、人人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网络慈善成为大众的普遍情怀。

第三,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信力的核心。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并不自动来源于慈善组织本身,而恰恰来源于制度机制和运行规则。社会中人们对慈善组织产生质疑,引发一系列慈善事件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慈善运行和管理机制的不公开、不透明上。正是因为公开透明的缺失,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让善行面临窘境,让善意遭到透支。一元购画项目之所以引发质疑,原因就在于在公开透明上尚有改进空间。根据慈善法的相关规定,募捐活动必须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捐款方案、联系方法、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细节,但此次捐赠页面并没有按要求全面详尽地提供相关信息,尤其是活动中所说的“艺术疗愈和社会融合项目”“用艺术点亮生命”等表述笼统、模糊,容易引发误解和误导。有网友表示,自己捐款时以为是给自闭症、脑瘫等特殊人群作者捐款,后来才知道不是,感到主办方确实没有清晰说明到底为谁捐款。现开展募捐时缺乏必要的细节和明确清晰的目标指向是引发质疑的重要原因。在“一元购画”完成1500万元筹款目标之后,因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官网均迟迟未对该项目执行及钱款明细发表声明,广大网友对此又是一片哗然,引起了“1500万到底应该怎么花”的争议热潮。在六天各种质疑的持续发酵中,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终于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善款使用说明》。该说明中公布的款项明细中,除项目执行和预算之外,单行政管理费用预算将占用钱款127万余元。且捐款并未直接捐给画作者,而是用于项目执行,与众多网友最初主观印象不相符。种种质疑和争议,究其根本还是两家基金会的公开、透明不完善、不及时。捐款之初,未清晰说明“为何而捐”,准确表达捐款指向;捐款之后,未及时公开“捐后为何”——钱款的明细与去向。要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提升公众的信任感。多一分透明与公开,就少一分争议与质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公开透明是公益行动的起码要求,是慈善组织获取公信力的核心。

其实,按法律规定,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晒账,募捐信息须在指定平台发布。但具体公布哪些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公开哪些“维度”的数据,在公益界一直缺乏一个共识和标准。一方面,企业和公益机构需要努力提升公益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通过自身的执行到位、效率提高、财务透明、运作开放,把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好;另一方面,需要增强项目的信息公开,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提升公众的认识和信任感。近些年公益热点事件频发之后,社会公众对于公益慈善仍然抱有很高的认可度。与此同时,公益慈善组织在慈善项目发起前后的公开度、透明度较以往而言有了更多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公开透明是慈善的核心,后期的捐款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才是对捐款人最好的致谢,能够让每一分钱都经得起打磨与考量。如何以透明赢得公信,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信任度?慈善法实施已一年,如何把抽象的原则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细则?源自个体的慈善热情,公开透明的慈善环境,法规完善的制度环境,共同构成让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好生长的沃土。

第四,慈善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是各级民政部门的职责所在。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智能化环境下,这种监管都需要更新的观念、手段和方式,以适应时代变化。针对互联网“随时随地”触达的特点,在推动建立慈善领域联合型、行业性组织的同时,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建立起双向互动与及时反馈的机制,在固定的周期,不断将包括筹资进度、实施情况通过推送消息、私信、邮件等方式告知捐助者,同时还要及时解答用户对包括项目设计、预算数额等的疑问,以慈善组织自我的约束和管理能力来回应大众的监管,更好地呵护大众的热情与善意。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根据民政部门委托,按照民政部门制定的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对慈善组织开展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激励机制,以促进慈善组织蓬勃向上发展。畅通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中不良行为的投诉举报渠道,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任何组织或个人在慈善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该组织或个人所属的慈善领域联合型、行业性组织投诉,如网络平台等,或向民政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举报。支持新闻媒体对慈善组织、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对违法违规及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自《慈善法》实施一年以来,当前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发展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下已经步入了正轨,而网友在经历了诸如罗尔事件等公益事件之后更加审慎也是能够理解的,公众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公益平台、慈善机构多方合力,通过还原事件真相、公开善款的筹集和使用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度。比如,互联网公益可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增信。由于区块链代表着绝对可信的交易信息流,因此利用这项技术,每一笔款项的生命周期都可以记录在区块链上,捐款进入公益项目账户后依然可以被募捐人持续追溯,了解捐款的最终去向。区块链还可以帮助公益机构简化核算和审计体系,即时完成清算。

一石千浪,一次有着五彩缤纷色彩的公益,激起了大众的沉思,关乎爱心,关乎慈善当前的生态与现状。单就“一元购画”而言,互联网公益慈善只是一个“入口”,“进入”之后,社会各界如何常态化关注特殊群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关爱特殊人群公益项目的初衷。而就其所折射的慈善生态与现状而言,网络公益就好似穿过三棱镜的一道光,以大众对慈善热情的高涨为介质,折射出了慈善的公开与透明和与时俱进的慈善监管这两大慈善生态问题。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