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益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2017-10-23 07:06闫利
中国民政 2017年17期
关键词:社工上海市公益

◎ 闫利

上海市公益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 闫利

上海市为了促进公益服务便利化、常态化、专业化,实现“人人公益、处处可为”,全面整合公益资源,打造“10+1”联动公益发展模式,着力建设公益之城。自去年底启动公益基地计划以来,上海市公益基地已有406家。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公益基地实际建设与发展情况,探索公益基地建设与发展模式,笔者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课题组对上海市公益基地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的专题调研。通过到上海市慧芝湖邻里中心(8号公益基地)、社工协会(20号公益基地)、长庚家政服务中心(43号公益基地)等基地的实地调查,并与上海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公益服务促进中心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对上海市公益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其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上海市:2020年万家公益基地的建设背景

上海市追求卓越,将在2040年建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为了充实人文之意,上海市民政局根据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要求,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氛围。

公益基地是为开展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平台,同时也是聚集社会资源、整合专业服务、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公益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平台。每一个公益基地都是依法成立的机构,都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域,能够发挥公益发展的促进功能,能够有效对接公益资源,设计优秀的公益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文化展示及公益服务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志愿者颁发公益护照,做好公益服务权威记录。

公益基地的主要负责机构是由上海市民政局主管的公益服务促进中心。作为以促进上海公益事业发展为宗旨的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将会及时安排专家评估、组织审核遴选。目前公益基地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等10类部门单位,再加上1个民政系统的服务部门,全面整合上海市公益资源,打造“10+1”联动发展模式。从公益基地的布局来看,短短半年时间,上海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区等踊跃加入公益基地,有的区县整建制推进,发展迅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社工协会公益基地是依托社工协会这个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名义申报的,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公益服务活动,并且有一支社工师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每一位成为社工协会公益基地的志愿者,都有一本与个人信息相关联的公益护照。这本公益护照记录个人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公益荣誉等各种信息,是参加各类公益活动评比表彰、享受支持保障的重要依据,也是持有人升学、就职等所需志愿服务时间的有效证明,可以说公益护照的使用为公益服务记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有效对接公益服务需求,社工协会公益基地积极与1号公益基地——上海新闻广播《市民政务通——直通990》合作,共同打造“社工分享计划”公益项目,即社工协会公益基地在上海市社工队伍中招募志愿者,参加“《市民政务通——直通990》社工分享计划”,将专业社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及幕后故事、创新方法、成功经验分享给市民朋友,让大家认识了解社工,宣传社工理念,同时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助人自助,一举两得。社工协会公益基地和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公益基地相互协作,有效对接公益服务供给与需求,实现精准公益,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壮大公益事业。

二、公益基地的创新之处

一是以专业化提升公益服务“含金量”。目前406家公益基地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等10类部门+1民政,每一家公益基地都有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不论服务对象需要哪方面的服务,公益基地都会就近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链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公益基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从最受关注、最热点的社会需求和问题出发,设计公益服务项目,有效对接公益需求,使得每一项公益服务都能做到精准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公益基地还引入了社工专业服务理念,全面实施“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带动群众”的联动发展模式。志愿者在做公益服务时,不仅仅要将服务对象帮好,更要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使其遇到类似问题可以独立自主的解决,甚至可以帮助他人解决,实现社工的价值理念——助人自助。

二是以岗位化创新公益服务方式。公益岗位一般较为固定,志愿者根据自己的闲暇申请岗位,按时到岗服务。有的岗位属于基地长期运营岗位,志愿者经过培训可以定岗定时定点做公益基地的管理工作。有的岗位是专业公益服务,有专业技能或者特长的人根据基地招募要求报名参加。有些非长期性的志愿工作,其他可采用公益任务形式,标明服务时间和地点,招募志愿者。每个公益基地可以根据自己人员情况弹性设置公益岗位,设立公益任务,给予志愿者身份认定,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资源,创新公益服务方式,让每一位有公益之心的人士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是以个人保险保障公益服务常态化开展。每一位在公益基地申领公益护照的志愿者,系统会自动为其购买一份价值150万的公益服务意外伤害保险,出险时只需通过自己的保障号,便可通过保险公司获得相应赔偿。程序简单便捷,做到“一份保险,公益无忧”,保障了公益服务常态化。这份保险在一定意义上为公益服务保驾护航,消除了人们做公益服务时的后顾之忧,不再担心做公益服务时会受到伤害或者讹诈,不再会纠结“老年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问题,真正做到了无畏做公益服务。

四是以信息化推动公益服务便利化。公益基地紧密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公益上海”信息平台实时上传公益服务信息,使志愿者可以在线随时随地获取公益服务时间、地点、内容等信息。志愿者足不出户便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专业,选择自己想参加的公益服务活动,实现公益需求与公益服务精准对接,这样公益基地为公益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提供一个安全、便利、快捷的公益服务平台。同时在“公益上海”信息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志愿者可以通过公益征信系统实时对公益基地所开展的活动及项目进行点评,及时反馈问题,有利于公益基地进一步调整公益项目,提高公益服务质量。

三、公益基地的建设意义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精英公益和救济公益,促进公益全民化。公益之心,人皆有之。公益基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提升自我的公益服务平台,全面实现公益服务平等参与,让每一位公众都能近距离与公益服务接触。

二是建立了公益服务的大平台,提升需求与资源对接的有效性。以往志愿者参加的公益服务活动大多是单位或者社区安排组织的,为了完成任务往往被动参加,缺乏公益精神。而在公益基地中,志愿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获取公益服务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参与哪一类公益服务,不再是被组织或者只能参与有限的公益服务,打破了公益服务信息瓶颈,实现了公益服务资源的高效对接。

三是实现了公益基地的互联互通,保障公益事业发展的可持续。公益基地之间相互联结,协同合力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公益力量相互融合、互通有无的发展格局,这样充分整合公益服务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既解决了各公益组织因时间、人才、活动冲突导致的活动封闭和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合作的平台、基地之间资源互通、活动协作,有利于各个公益基地打造自己独特的公益服务品牌,互惠互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中心)

猜你喜欢
社工上海市公益
青春社工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公益
公益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公益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