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吏治思想及对现代的启示

2017-10-23 16:26盛宏乾
学习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吏治道义论语

盛宏乾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论语》中的吏治思想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影响巨大,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很多的启示。《论语》的吏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为政以德”与以德治国、“为政以廉”与廉政建设、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字:吏治 为政以德 廉政建设 核心价值观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入骨髓,它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的法家、墨家等学派实力雄厚,后来却不占主导地位了,但儒家却屹立不倒,这其中必定有很重要的原因。仅《论语》中的吏治思想渗透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和官员生活上。官吏的选拔、认命与调配,为官的要求都以儒家的吏治思想为参考依据。那么《论语》的吏治思想是什么呢?今人又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试论之。

一、“为政以德”与以德治国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即用道德规范来从政,将道德的修养作为治国安民的首要任务,在这里面德既包括从政之德,还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从政之德要求官员执政时要用高尚的德行去治理一方,即“以德治国”,他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永指北方的北极星是核心,其他的星星都会环绕在北极星的周围。孔子在这里将德政比喻成北极星,将百姓的依附象征着众星拱之,体现了德政的巨大作用。“德”与“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孔子提到如果用法制禁令去治理百姓,用法律去约束他们,老百姓只为了不犯法而守法,而不是真正的认识到所做行为的错误,这样就少有是非感、羞耻心了。而用道德标准来教化引导百姓,用礼法去统一百姓的言行,那么百姓对于不合理法的行为就会避免,百姓犯的错误少了,自然国家会迎来长治久安。孔子强调国家在选拔官员时,要把官员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作为选拔的首要标准,并特别要求官员在为官的过程中应当身体力行,约束自己以自己为榜样和实际行动去治理并影响百姓。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应用到当今社会就是党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二者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依靠法治来实现国家的稳定,长治久安的稳定最终还要回归到德治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平。

时至今日,在为政者的选拔上,我们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任用原则,“政治道德”成为为政者除能力以外最为重要的选拔标准。德为政治之灵魂,因此为政者必须重视德的建设,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要以先进榜样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一面镜子,积极地净化灵魂,做个有道德的为政者,见贤思齐以及及时反省自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去做事,为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合格接班人而努力。道德建设并不是假大空的口号,它与每一位当政者甚至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久而久之,社会崇尚道德的风气会形成凝聚力,带动我国社会主义无限的正能量。

二、“为政以廉”与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是我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益面前,人们常常在道德约束和私欲之间摇摆,孔子就明确主张“见利思义”,如果利益是合乎道义的就可以获得,相反如果是不合道义的是坚决不能取得的。他进一步将利益观引入到为政者身上来规范他们,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主张为官者要做到以大义为重,尤其在利益与大义面前要做到大公无私,先公后己,舍己为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将道义推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去,他提出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断,将道义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上,并选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论语》对为官者的生活有“尚俭”要求,提出了“俭近仁”、“贫而无怨难”的观点,简朴是接近人的捷径,贫穷而没有怨恨之心,这些都是为政者需要做到的。

为政者首先要有敬畏之心,不被权力与利益冲昏头脑,运用权力时要做到秉公执法,不滥用私权。在利益面前要有是非之心,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为政者还要自省,古今走上腐败道路的为政者大都是从小利益开始,逐步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越贪越大,慢慢丧失了拒绝腐败的能力,因此不间断的反省能及时提醒自己的行为是否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及时悬崖勒马,形成廉洁正气。

廉政建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因为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廉政建设不仅要从横向广泛开展外还要纵向深入到每一名党员心中,切实做好党内廉政建设。廉政建设还与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廉洁从政,古语说廉洁从政才会公正,公正了才会和谐,拥有了和谐才能昌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腐工作,我党在惩治腐败分子时要真正走向法制化轨道,不能怕得罪人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还会助长为政者德腐败思想。因此加强反腐力度,按照法律依法惩治腐败分子对整治腐败之风,增加国家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加强廉政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反腐工作,确保为政者廉洁,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强大,才能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至于使中国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语》中提出了礼、忠、孝、恭、良、俭、让等规范,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价值体系,仁就是爱一切人,而爱一切人的具体表现就是不讲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论语·卫灵公》说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通过换位思考来尊重别人来达到爱人。义为道义,强调利益与道义之间要把道义放在首位,义代表着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它强调社会的公正公平。礼指周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希望回归到周的典章制度上去。智是崇尚知识,明辨是非。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分别对仁者、智者、勇者的赞誉。信乃诚信也,孔子论述诚信的重要性:“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将诚信看做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价值追求以及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为二十四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就体现了“仁”,“友善”要求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常怀感激之情,无论对不同国家还是不同民族都采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的态度。仁者爱人,而爱人的方式是避免一切暴力行动,进行换位思考,采取平和友善的态度。而义正好对应公正,孔子认为君子在利益面前要以大义为主,用在今天就是防止为官者利用职权便利去以权谋私,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而礼对应的是文明,古语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仪在此处就是礼的意思,一个人如果不注意礼的培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道出了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面,不仅对古代社会有重要作用,礼也是衡量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的尺度;礼亦是考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标准。智与富强相对应,乍一看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国家的昌盛离不开人才,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虽是围绕少年对国家的作用展开,片面也强调了智的重要性。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依靠智力。所以智与富强联系到了一起,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注入更多的智力支持,使得“中国梦”早日实现。诚信当与信联系起来,诚信是人之本,同样是国之本。作为当政者要做到言而有信,要取信于民,要积极实践对老百姓的承诺。只有这样,为政者才能在人民心中无心威信而自立。

《论语》的吏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多的启示,《论语》中的孝文化也是吏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不再深入展开讨论。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具有现代性,更要从古代经典那里去寻找智慧,以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尹强.“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6).

[3]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天津:天津日报,2015年4月23日.

[4]陈建新.建构中国特色廉政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J].南宁:桂海论丛,2004(3).endprint

猜你喜欢
吏治道义论语
出土秦简所见秦的君臣奏对
王根保藏枪
道义
吉光片语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