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涯教育实践中成长

2017-10-27 17:01戴腊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规划课程设置

〔摘要〕很多即将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厌学情绪重,对自己的成长、学习、专业选择等鲜作思考,部分学校也基本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资源。近些年,国内中小学生涯教育也开始被重视,深圳市已经提出生涯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开始全面开展生涯教育工作。本文记录了一位心理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37-04

一、困境

我任教的学校所在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十年前曾被戏称为深圳的“西伯利亚”。这里聚居着大批来深务工的农民、小个体户和原住村民,平均文化水平很低。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这些家庭。由于家长文化水平受限,教育观念落后, 成就动机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管不得法,在对比强烈的大都市生活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孩子过于叛逆,早早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校每年中考的成绩不甚理想,全年级四五百人,能顺利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仅占25%左右,甚至更少。其余绝大部分孩子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进入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极少部分孩子会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或成为家庭经营的帮手。

我在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讲台才发现,我们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对上学、受教育几乎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不少孩子抗拒上学,每天放下书包就开始趴在桌面上,直到下课铃响。面对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德育处的批评与教育,他们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慢慢地积聚着对老师的反感、抗拒的情绪。即便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也基本上只是机械地上学、下学,真正对成长有思考的孩子凤毛麟角。

为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我决定开展访谈,利用课堂分享、简单测试、行为观察等方式寻找访谈对象。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被访谈者对学习、发展、成长等相关概念极少思考,家长基本不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供太多的信息。家长会说:这不是你该想的,你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把成绩搞好。而老师,除了强调学习、遵守纪律之外,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建议。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困惑、需求。孩子们甚至想:“这无休无止的学习,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我不想学习,学习没意思。”以下是一段特别有代表性的对话。

老师:“你不学习了,想做些什么?”

学生:“我想出去找工作。”

老师:“想过做什么吗?”

学生:“没有,做什么都行。”

老师:“比如呢?”

學生:“底层的工作。”

老师:“什么样的工作算底层的?”

学生:“不知道,反正不上学就行。”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对话发生在深圳。孩子们对职业世界并没有概念,他们的认识是这样的:“我工作了,我就有钱,有钱了,我就可以花,我是自由的。”他们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束缚,认为离开学校就是自由的——没有人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和工作世界。由于认知能力受限,他们极易受“上学无用论”的影响。

访谈中还发现,这类孩子常有着坚硬的外壳,他们抗拒老师,拒绝学习,和同学的互动也少,但很容易形成天然的同盟关系,一起给学校、给班级、给同学制造一些麻烦,并以此为乐。学校对此也只能停留在德育管教的层面上。这些孩子在校的成长状态是这样的:不了解自己,对学习、对生活无所适从,不了解为什么要上学读书,不了解将来的成长会遇见什么,甚至不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当下颓废的生活方式,只是“过一天,算一天”。而我,坚信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传统的德育可能无能为力。孩子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世界,才能改变迷失的状态。

二、初步尝试

我以为,孩子们需要的,应该是生涯教育。十年前,在中学课堂上,几乎没有人提及生涯教育。以“中小学生涯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国内文献,也找不到多少资料。读研期间,我有幸在导师指导下负责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生涯测验及结果解释工作,接触过众多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前来求助的大学生,也因为自己的成长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对生涯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决定从实践中摸索,从解决孩子们的疑问开始。于是在中学生涯教育这片荒芜的领域中给学生设计了第一节生涯教育课——讨论“上学简直就是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们的读书生涯”。我想,释疑,应该是最迫切的。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填写学习单的方式,回忆已经走过的学习岁月,回忆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并体验成就、挫败、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带来的情绪,在相互接纳的前提下分享、讨论。现在看来,特别像生涯教育中的“我的生命曲线”的活动内容。

学生们在这节课中特别认真,他们的反馈是:没有人跟我们认真讨论过这些,除了新鲜与好奇,我们也很想去理清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写、回忆和分享的过程,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这节课,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20个班轮了个遍。每个班的反应不尽相同,每个班都会出现新问题,每个班也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在课堂中,孩子们要求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借助老师的分享,他们或听,或问,或讨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迅速接纳并喜欢上了生涯探索活动,开始向老师询问各种与生涯、成长有关的问题。我也开始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与生涯相关的知识,了解我们这群戴着特区光环的“城中村学生”。

一段时间后,结合第一节课及学生的咨询和反馈,我又给他们开了一节课“我们的未来——五年或十年”。课堂也基本属于开放式的:分析当前的学习状态,对初中毕业的走向做自我评估:技校、普高或就业。并对不同的评估结果进一步设想五年或十年后的自己:读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从事什么工作?会有怎样的收入和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前景?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明显有难度——因为这正是他们极少考虑的问题,甚至非常缺乏这类常识。但效果却出乎意料——同学们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知识互补的能力,通过相互的争论与分享,陡然增加了知识的总量。课结束后,更多的学生表示想认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他们开始愿意谈论自己的现状,谈论自己的打算,愿意询问老师“我该怎么办”“我可以怎么做”。这让我坚定:心理课应该为他们开通了解生涯、学习规划的通道。endprint

三、反思、学习与进展

以上两节课,或许算不上生涯教育,是我为了解决初到学校时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反而唤起了他们的更大需求。我在想,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涯的问题呢?生涯教育应该起到怎样的效果?有可循的课程体系吗?对于真正想要对生涯进行探索的孩子,课堂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欧美地区职业教育中生涯辅导的功能和做法[1],了解日本那有着强大的社会支持的,自小学至大学各阶段的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2],了解我国港澳台等地区比较完善的中小学生涯教育方法[3]。我发现,从1971年美国联邦提出生涯教育这个概念开始,经历几十年的实践、研究与发展,生涯教育已经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他们看来,生涯教育承担的功能,比学科教育还要广泛,任务也更为艰巨[4]。

文献阅读使我坚定了信念:我要给学生带去生涯教育。在文献阅读、资料查找的基础上,我自学了金树人的《生涯咨询与辅导》,梳理了一个初步的生涯辅导纲要,并且决定做一次尝试。从心理辅导的角度考虑:团体辅导是一种优秀的助人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心理辅导一次只能辅导一人的局限,既能同时帮助多人,又能从中实现人际互动和学习的社会功能[5]。而且,小团体的延伸,便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探索方式了。但团体辅导显然比课堂要更好驾驭一些。新的学年,我决定向新初二年级的学生招募团体成员。在对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带着团体,摸索着完成了八个内容的探索和讨论。团辅的经历,给参与的孩子们带来了一次特殊的旅程,他们从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涯规划,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6]。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课程,丰富着对生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连续几年生涯团体的实践,结合学生的反馈,我整理出几个主题,见上页表1。

我把以上几个主题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认知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学期里,穿插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完成。虽然不曾对哪一节课、哪一次活动感到特别满意,但始终把生涯规划的种子撒下去。虽然课程的连续性不强,课程的启承性不强,但科普和引导的作用达到了。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坚持终于等来了拨云见日的时刻:近些年,生涯教育终于从大城市开始,向触觉敏感的学校迅速扩散。一些大城市更是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让广大中小学生感受到了生涯教育带来的改变。

2016年,我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区终于在全市率先提出:全面开展生涯教育!我们的教研室,也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涯教育培训,我们有幸相对系统地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有幸学习了台湾地区做得扎实、走在前沿的生涯教育经验,并请来台湾专家为我们的生涯教育实践提供了强大而细致的指导。如今,我们在全区心理教师的合作和努力下,把生涯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一切,让我倍感温暖,因为我不再是孤军作战了!

四、结语

我国台湾学者杨朝祥[8]曾发文指出,“国中生”(初中生)的生涯教育,较之于高中生、大学生还要更迫切一些。因为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中实现首次能力分流的阶段:无论选择就读普通高中,還是职业学校、五专或高职,抑或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选择职业培训,都是初次接触。假若没有人(包括家庭成员、学校成员)给他们以有效的辅导或指点,便可能走许多的弯路。这和我最初的体验是一致的:生涯教育应该是孩子们成长航线上的灯塔,提示方向,避免触礁。

快十年了,一路走来,感慨万千。起初,只是单纯地不想让学生重复自己成长中遇到的曲折,没想到这让我走上了生涯教育实践的道路。我愈发觉得:生涯教育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需要谨慎、周密地开展各项工作,尊重实践的积累,尊重原始数据的反馈,尊重科学研究的成果,尊重个体成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容不得儿戏和敷衍。同时,生涯教育不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阵地,它应该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朋友的全力支持。

期待生涯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到来。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参考文献

[1]刘晓倩.英国中学生涯教育述评[J].国外中小学教育,2014(6):28-32.

[2]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发展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6-29.

[3]金树人,王淑敏,方柴薇,林蔚芳.“国民中学”生涯辅导计划之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2(25):125-200.

[4]余艳梅.美国加州公立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启示[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2015(3):137-143.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0.

[6]戴腊梅,李小龙. 团体辅导在初中生涯教育中的尝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5(8):21-23.

[7]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杨朝祥.生计辅导:终生的辅导历程[M]. 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90.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丽第二中学,深圳,518055)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生涯规划课程设置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生涯中的选择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