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课堂平台下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构建与实践

2017-10-27 23:06周挺卓晓玲许晓虹吴晨凤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翻转课堂

周挺 卓晓玲 许晓虹 吴晨凤

摘 要:随身课堂是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下称:肇庆医专)自主开发的一种新型移动网络学习平台。肇庆医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基于随身课堂平台,从课程整体、教师设计、学生学习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适用于高职高专医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并通过课程实践效果进行验证,最后提出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生态环境;随身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0-0067-04

教育生态学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课堂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由课堂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1]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三要素动态平衡,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业求助两方面关联互动的生态系统。[2]虽然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研究论文依然存在简单套用生态学知识的嫌疑,据此而来的成果也是有名无实,与教育生态学并无本质上的联系。[3]

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建设、汇聚、推送和共享机制,构建持续运转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生態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分为基础物理环境、基础社会环境、基础价值环境三个方面。其中基础物理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分组情况、活动区域、实验设备的基本情况等要素,基础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方面,基础价值环境在于对待计算机水平测试的态度,学习目的、兴趣,与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上面三种要素构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生态环境,其主体为教师与学生。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现状

如今,一般高职学制为三年,在校学习时间短,实践性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与5年制的本科医学院校相比较,医学类专科学校的医学课程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就显得尤为紧张,因此高职医学院大力提倡转变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形式已是大势所趋。在公共基础课授课形式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质量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教学改革的必答题。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不断开展,使得这一问题有了解决的办法。

随身课堂是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主开发的一种新型网络移动教学平台,其通过整合微信和Moodle的资源,将Moodle上完善的教学功能、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无处不在的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搭建具有“网站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和“移动网络支持”等功能的移动学习平台。[5]本网络教学平台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与常规教学深度融合,师生普及程度高,访问量大,应用频繁。

本文所研究课题就是以高职医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教学改革点,为如何在当前公共基础课不断要求压缩的前提下,既要保证课程质量,又能有效提高高职医学生公共基础素质,构建随身课堂平台下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与相关实践研究。

二、基于随身课堂平台下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的建立

混合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不同学者对此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中,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课程模型

基于肇庆医专随身课堂平台,借鉴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和联结的形式,综合混合学习的核心理念、特征及学习流程的分析,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模型。图1为课程整体架构图,模型包括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以课程开展流程为主线,外侧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通过分别展示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与主线的关系,展示课堂生态模型的状况。其中,随身课堂与实验室为课程生态持续发展的保障环境,当此保障环境趋于稳定,混合学习课堂即可顺利开展,一旦失去保障环境的支撑,整个模型就将陷入瘫痪,无法开展各项活动。教师即是这个课堂生态中的生产者,而教师活动是在维持保障环境的同时,为系统提供“养分”,即课程的设计、开展,资源的开发等,故而教师是在提供课堂生态所需,把控课堂生态的主要发展走向。学生是课堂生态中的消费者,学生活动即是在系统保障环境中吸收“养分”,将其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保障环境、学生三者密不可分,而活动又各不相同,可又在相互影响作用,循环反复,实现课堂生态的相互作用与可循环。

2.教师角度

不同于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不再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信息,而主要是处于一种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责是要通过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在这种角色下,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教学目标,进而才能开展学习活动的设计,见图2。

在基于随身课堂平台的混合学习课堂中,教师主要负责线上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以及线下课堂活动开展的组织与引导。教师需在课前完成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资源和拓展性资源的建设,以及课堂开展所需的实验任务的设计,并将资源上传到随身课堂平台上。而线下的课堂活动开展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组织到实验室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可不参与;另一种是教师集中授课,组织小组完成实验报告,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只要起到组织、答疑解惑和总结整个章节知识点的作用。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得到反馈,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以完成最适应学习者的教学过程。endprint

3.学生角度

在基于随身课堂平台的混合学习课堂中,学生能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作用,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大量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需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随身课程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课中,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平台上的实验任务,遇到难题时可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或者利用百度搜索和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难题,从而当堂掌握难点,满足学习的需要。而在章节总结的课堂上,学生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学习报告,提出疑点,通过教师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总结讲授,加强对本章节的知识巩固。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平台上的优秀作业墙和自身的学习进度,达到知识的查漏补缺,实现学习巩固和知识的自主深化。见图3。

三、实验研究与分析

1.实验对象选取

该研究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根据研究目的,选取肇庆医专大一学生作为测试对象,设置实验组(175人)和对照组(168人),共343人。实验组采用了随身课堂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课程教学方式,对照组并未采用随身课堂进行课程教学。所有测试者均已完成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2.学生学习倾向性分析

(1)教学模式

统计数据表明,在课堂中,77.6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而只有7.14%的同学认为教师应该作为主导者,13.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作为答疑者,另有2.14%表示无法评论。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角色应该向引导角色转变。其次,结合任务型课堂(53.1%)及讲授型课堂(46.9%)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中作为引导者,结合讲授型与任务型的课堂模式,更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掌握知识。而本文所构建的混合学习生态课堂正好结合任务型及讲授型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学习方式与学习积极性

学生倾向的学习方式是各式各样的,本研究分析主要对比混合学习生态课堂班级与传统课堂班级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其学习方式倾向与其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据表1、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50.93%的学生是倾向于听教师讲授,且62.96%的学生在学习时只完成课上的实验任务;而在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中,37.74%的学生倾向于课堂小组探究学习,61.29%的学生在学习上除了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外,还会自主学习平台上的资源,学生的课堂主导性较为明显,学生更为倾向于组间互助学习与自主学习。因而,混合学习生态课堂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情况比较分析

(1)课程掌握情况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针对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自我感知,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学生比例达到77.1%,而传统课堂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学生比例只有53.71%,可以明显看出混合学习生态课堂的学生自我感知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则混合学习生态课堂的学习效果更好。

(2)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学生的能力提升比较分析

表4数据显示,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下,48%的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锻炼自身的探索与解决问题能力,而传统课堂下50%的学生认为自身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课程相关知识,可以看出,混合学习生态课堂除了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下提升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所占的比例也比传统课堂的显著提高,说明混合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讨论与结论

1.实践效果

根据实验研究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首先混合学习生态课堂中教师采用任务型和讲授型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不仅比传统课堂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且更能在实际学习中引导学生,转变教师的主导角色并且向引导型教师发展。其次混合学习生态课堂是借助随身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针对课程掌握情况与学生能力提升情况,混合学习生态课堂的学生比传统课堂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高,并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亟待解决问题

如何在当前公共基础课不断要求压缩的前提下,让随身课堂平台下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更好地实现,既要保证课程质量,又能有效提高高职医学生公共基础素质的要求,通过本课程改革实践可看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教师转变观念,丰富课堂角色

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中,教师承担的角色不仅为线上随身课堂的学习环境的策划者和维护者,更需要成为线下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改变教学模式

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中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论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课堂教学范式,而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在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中“以学生为中心” ,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经验为中心” , 在教學过程的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 的现代教学体系的新三中心论。

(3)教师需要更多的责任心和专研精神

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延伸了教学时间和空间,不仅要线下的教学,还要线上的资源构建和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模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型,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教师发挥专研精神,去更好的落实和发展该模式。

(4)需要学校信息化环境支撑课程生态持续发展

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的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得以顺利实施与发展,关键在于学校信息化整体规划中为课程生态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条件。支撑条件当中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硬件系统,还涉及对原实验机房的改造,需要有一定经费持续投入。

(5)师生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做好课前准备

在传统课堂与基于随身课堂平台构建混合学习课堂生态环境中都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需发挥学习活动策划者角色作用,为随身课堂平台提供丰富的预习资源和良好的预习环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线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孙芙蓉.健康课堂生态系统研究刍论[J].教育研究,2012(12):77-83.

[3]陈中,郭丽君.中国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9-114.

[4]教技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Z].

[5]刘其礼,李智高.“生理学随身课堂”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0-13.

(编辑:鲁利瑞)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翻转课堂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三类不同设计方法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