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自觉与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

2017-10-27 04:30母中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

摘 要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等载体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专业自觉。专业自觉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没有专业自觉,就没有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因此,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必须建立在研究教师专业自觉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专业自觉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成长

20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就成了教师教育研究的主流取向,很快就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乃至教师队伍中形成共识。国家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拨出专款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尤以近几年“国培”为最,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时至今日,已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但是,纵览相关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总有不踏实之感。实践方面,多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力驱动、组织要求,教师主要为被动参与(要我学);理论方面,理论探索也多为外围研究或外力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认为,教师个体真正实现专业化提升,除了社会要求、行业规定、组织重视外,核心问题必须解决教师自身的认识、态度和参与度,即教师专业自觉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动力源于教师的专业自觉,没有教师的专业自觉,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专业成长,就不可能有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教师专业认同、专业反思、专业情意和专业理想等内在素养的不断丰富。

一、教师专业自觉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自觉”不外乎两种释义:第一,自我感知;第二,自我觉悟[1]。本文强调“教师专业自觉”其核心在于觉悟或觉醒。教师专业自觉首先表现为教师能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的要求上,更是一个作为有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者的教师所必需;其次表现为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和觉悟到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再次表现为教师在实践成长过程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不断完善自身以实现其自身专业发展目标的意识和自觉行为;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师个体专业成熟的指标,是一位成熟教师应有的精神境界。教师专业自觉是人之为人在价值上的一种崇高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生命自觉。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使教师能正确客观地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使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不断反思、超越、完善自我。总之,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依据专业发展的要求量身定制的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的认知与觉醒,是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意识;是教师对照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完善与自身角色相匹配的期望和精神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

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时代诉求

首先,教育改革的诉求。伴随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越来越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创新与反思能力成为新型教师的立足之本。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巴黎会议上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教师要经过严格训练且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此,国际上教师专业化运动蓬勃兴起。至此,教师由一种职业转而成为一种专业并确定其地位。

其次,人的社会化的诉求。所谓社会化,是指人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必然归宿,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专业化过程即是教师职业社会化的表现。现代教师的形象代表着社会的形象,在知识、道德、行为规范方面起着表率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的应有诉求。

第三,教师反思及主体性的诉求。教师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自我反思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专業化的自我意识及教育是衡量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要求教师在内外因素合力作用下,正确地定位自我,提升自我。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身专业化成长。孔子有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教师需要用毕生的精力追求专业化成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师在满足衣食住行等最低层次需求之后,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学校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学生的认可、社会的尊重等,成为专业化教师群体的一员。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核心是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即不断成长反思,作为自身主体实现自我价值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具备专业自觉才能真正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专业自觉的哲学依据

1.教师自身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

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任何一位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其根基扎于教育最前线,存在于教育实践中。而教师喜欢并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能清晰而深刻认知,能在教育实践中将先进的教育理论用于指导自我成长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教师专业自觉就是建立在正确分析自我及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觉醒。开展专业培训活动,研究对教师专业提升的指导,如果不以教师个体为本,不研究教师对专业提升的热情和内在的需求与渴望,不会收到理想结果。教师的专业自觉旨在教师不被日常习惯所左右,常常在常规的教学工作中打破思维定势,反思并审视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从自身的实践经历认识到个体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由此觉察出教师个体自觉发展和自觉完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意识到专业自觉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保证。这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环境,即教师在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情意,即教师本身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对专业成长的孜孜追求。

2.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发展,是因为人类从来不安于现状,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静观,而在于内在自我的超越。作为社会化的人,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发展在于不断反思超越自我,这种反思和超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的内在需要矛盾性,让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完善自我反思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的能力。endprint

四、教师专业自觉的价值定位

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扮演角色的审视,对于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自我认同和专业反思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解构和建构的重要源泉。

1.促进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专业成长的前提。认同一词最早来自于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指“同一”或“相同”。《辞海》对认同的解释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讲,认同是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形成人的自我概念;从社会学方面来讲,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活动的过程中,被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能够同化他人,从而产生彼此内心的默契。由此,笔者认为专业认同是从业者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影响其思想、认知,直接决定从业者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肯定而逐渐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的一致性。简而言之,专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的专业的一种意识的形成,是一系列价值内化的过程,亦是一种个人自我意象的形成[2]。教师专业认同即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过程中对自己身为教师的认知与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个体自我,教师作为职业为了谋生,具有依赖性和终身性;二是作为社会自我,教育意义上的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鼓舞性和激励性。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融合统一,表明教师与专业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联系。正如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3]。一般而言,认同是建立在认识之上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对自身专业身份的领悟、感悟甚至是顿悟。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主动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反思完善自己。某种程度而言,教师的专业认同是促进其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形成对自身专业身份的清晰认识,主动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从而实现教师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的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体验专业生活,逐步认同自身价值的过程。教师正确的认知自我,正确看待自身角色是专业成长的基石,它处于教学专业的核心位置。

2.推动专业反思

专业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的专业反思重在“觉悟”,即教师个体对自身专业行为、专业规范、专业水平等的认知、理解,既是对专业自身认知发展过程的理解,也是对静态的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水平以及发展过程的把握;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本质认知。从时间维度来看,教师专业自觉涵盖对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现状的认知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有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相结合,并以教师未来的发展目标来支配今日的行动。正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对教师自身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才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动态发展循环,促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即是教师经验与教师反思的融合。新生代教师缺的不是专业化自觉意识,而是教师挖掘自我价值的内在反思能力,这种内在动力可以使教师自觉地用科学教育理论来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通过创造性的生成发展自我,发挥教师的自我内在动力和自主自觉性,而不是仅仅通过机械的复制和积累,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完善其专业成长。可以说,教师专业自觉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理想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形成教师专业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源泉。

3.加深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教师专业情感旨在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态度的体验,是教师对其从事的职业的内在需要获得满足的反映,对外表现为在专业实践发展过程中实现从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对内则表现为工作更富有激情,有一種欲罢不能之感。情感作为心理层面的概念,不仅仅是个体内部心理的简单的映射,教师专业情感是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专业情意与专业认知有机统一,相互补充;专业热情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完善自我价值过程中的助动力。尤其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少经验而遭遇挫折,直接打击其工作积极性时,若教师怀有积极的专业情感,则能引导其努力战胜心理障碍,从容面对困难,更加努力工作。

只有当教师拥有积极的专业情感时,才能有助于自身专业价值的深化,自我存在感的提升,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乐趣,从而增强专业技能兴趣,充分发挥其能动创造性,获得精神满足。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展示自己的教育才华,运用教育智慧获得成功时,教师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快乐的体验又会促进教师更加努力工作,这是一种螺旋式的良性循环。同时,具有积极专业情感的教师也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更有助于完善教师专业成长。

4.树立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方向,教师专业理想是成熟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追求和向往。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来源于教师的专业理想,即教师内在的主动成长的意愿;教师专业理想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专业动机强度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教师专业理想的树立并非通过外在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学校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树立专业理想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引领其发展。学校应该把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机和树立专业理想作为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化的首要工作来抓,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远大的专业理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王丽静.成为教师:师院生的专业认同[J].教育研究月刊,2002(99).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母中旭(1970-),男,四川苍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
浅析英美教师专业伦理成就与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如何重构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