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的缺失原因及培育途径

2017-10-27 08:42黄玉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英语教师

摘 要 英语学习者缺乏追问精神和思辨意识已引起广泛关注,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合格的思辨者。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普遍缺失这一状况,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培育的途径,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教学思辨能力 英语教师 培育途径

当今大数据时代,网络通达便捷,学校教育之外,林林总总的线上线下语言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学习英语的渠道呈现出多元、便捷的特点。然而,这些大量的学习资源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英语学习者呈现了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却增加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这些浅层思维的吸收使得接受者越来越缺乏追问精神和思辨意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加剧了这一现象。“对于中国外语教育的深化改革而言,思辨能力培养就更是重中之重的议题了。”[1]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认知水平使其很难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思辨缺席并主动加以提升,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治愈思辨缺席症。然而,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思辨能力不尽如人意,从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分析英语教师思辨能力“瓶颈”的成因,并提出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培育的途径。

一、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缺失的表现

信息时代到来以前,知识量的增长速度有限,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尚能满足学生需要。现今知识迅速更新使得培养学生可以从教育中带走的能力即可迁徙能力,成为教育的趋势。美国佛蒙特大学把可迁移能力分为包括思辨能力在内的七类能力[2]。思辨是复杂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包括条理清晰的分析与推理和对事物的性质与类别作出准确透彻的判断与辨别。近年来国内外对思辨能力构成要素进行量化研究,文秋芳教授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直观可操作的“层级理论模型”[3],即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维度。前者是指自我调解能力;后者包括认知技能,如分析、推理、评价和标准,以及好奇心、开放性、信心、诚信、毅力等情感特质。思辨能力层次模型为英语课堂教学思辨能力的界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思辨能力的考量提供了依据。

在知识传授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深为人知,同理,教师具备相当思辨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现今相当多的英语教师英语语言表达准确无误,合乎语法规范,但缺少思辨思想和内容。课前准备对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与安排亦步亦趋,欠缺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相结合的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间平等交流匮乏,担心一旦学生掌握课堂活动的主动权,课堂难以驾驭,自身思辨能力受到学生挑战;课堂和课后的测评方式以单一的终结性测评为主,多为选择题类的客观题型,少有或者没有辩论、小组讨论等过程性评价方式。此外,英语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割裂,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以课题的形式通过科研解决。

二、英语教师教学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

1.教育背景的固化影响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身的受教育背景息息相关,受教育过程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养成。在我国,寓思辨于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论语·子张》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阐明了思考与辨析是研究学问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现代中国教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忽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最基本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大多数一线英语老师的学生时代,他们老师的课堂也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导。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需要大量模仿、复述与背诵,长此以往,学生记忆力突出,语言模仿能力强,然而逻辑思维能力却因长期闲置而处于停滞甚至近乎休眠状态。未曾系统地受过思辨能力训练,是导致英语教师思辨能力不足的客观因素之一。

2.培训机制尚不完善

一直以来,思辨能力是外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献计献策。然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直接执行者——英语教师群体的思辨意识淡漠、思辨能力良莠不齐这一现象却受到漠视。目前尚无相应的培训机制来提升英语教师的思辨能力,仅有的零散培训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师的主动地位受到忽略等问题;对于具备足够思辨能力并有意将其融入教学的教师来说,仍缺少配套的指导和支持;英语教师的入职培训侧重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训练,专业性不强,疏漏思辨能力的植入。

3.科研能力薄弱

思辨能力与科研工作尤其是论文撰写关系密切,一篇学术论文从阅读文献到谋篇布局再到成文,继而反复修改,最终定稿,每项活动都需要思辨能力的参与。完成一项具体科研任务反过来又能促进思辨能力的再度提升。然而,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量大,涉及的领域又是语言基础教学,故而主观上认为教学与科研关联不明显,科研不仅不会给教学提供支持,反而由于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教学。加之从客观上讲,由于外语类期刊数量有限,普通英语教师发表论文尤其是核心论文的机会很少。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薄弱、科研环境欠佳让英语教师无意对自身的思辨能力加以培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无从谈起。

三、英语教师思辨能力的培育途徑

1.完善师资培训

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是将课程改革信息及时地转达给教师的有效手段。思辨能力培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独立思辨技能课程和学科教学中嵌入思辨技能。因此,教师技能培训和教师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实施以下几种研修项目和改进措施。

(1)举办讲座

学术讲座是推广某一学科知识与前沿动态快速而效果显著的途径,受众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地了解与接受这一学科的概况。教师管理部门邀请相关专家举办思辨技能系列讲座,普及思维方法基础理论与思辨能力教学的具体操作,加强舆论宣传,让思辨能力进课堂的观点深入人心。

(2)成立教学与思辨工作坊endprint

工作坊是以某一话题为中心,10~20人的小团队通过讨论、活动等形式共同探讨与提高的自主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在从事英语教学各个层面的教师中成立思辨能力教学策略工作坊,把思辨技能引入具体教学课程。工作坊定期举行组内和对外教学研讨,促使成员不间断地就思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与探讨,充实思辨与教学相关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知识,从而改进现有教学方式与规范。如在阅读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词汇教学中的词义辨析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如“eagerly”和“urgently”的区别在于主观上的“急切”和客观上的“紧迫”,“convince”重在说服某人认识上的认同而“persuade”强调采取行动等等。

(3)构建思辨能力教学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用于提供思辨能力培育资料,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优秀教学资源的教学录像、成立网上讨论社区等。网络的普及为这一平台的广泛使用与推广铺垫了技术道路。

(4)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对改进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我们建议教学管理部门把“是否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有效训练”这一指标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估体系,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辨能力。

2.转变对英语学科性质的认识

英语是用以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语言工具,更渗透着使用英语的民族认识世界的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实用主义风潮把英语学习当做人们言语交流的工具,仅关注语言技能的学习,这种观点与做法未免过于简单片面。“在学科分类上,应确定其属于人文学科”[4]。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习英语实际上是学习人文精神,发展人文情怀,关注教师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注重教师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5]。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为在语言基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过程中,蕴含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有多元文化认同感,能较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并通过分析与判断灵活处理由于文化异质带来的沟通障碍。

纵览我国英语百年教育史,教育工作者对英语学科性质的认识与界定,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我国正式的英语教育开始于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产物,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国富民强。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英语教育体制逐渐成型,蔡元培先生指出外国语的学习旨在具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英语教育并未有大的进展,不过恢复高考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的地位,也为之后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百年期间,我国并未有专门关于英语学科定位的论述,英语的作用在于“器”,或为应对西方列强之器,或为进入更高一级教育的“敲门砖”。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形势越来越好,英语学习对象由京师同文馆的百十人增至目前的千万人,国家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的顶层设计日趋重视,规范也越来越具体,各层次的英语教学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并根据英语教育的新要求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英语学科的定位也不断充实和发展。1986年、1999年颁布的大纲均指出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能力,2016年教育部对英语学科定位作了全面的论述,“突出了学科属性,即以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回归人文特质明显的……”[6]

学科性质决定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英语教师唯有认识到英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才能真正地注重研究英语教学,将思辨能力纳入教学范畴。

3.树立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老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老师只有时时回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反思教学行为和结果,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教学。

反省性思维的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提出,其核心观点为:各领域从业者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根源于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对内隐知识与观念的探索,并把结果反馈到下一个行动之中,使之有所改善。后来,反省性思维在教育界得到普遍关注和大力倡导,研究者构建了反思性教学实践模式,其核心是教学与反思轮流进行。因而可知,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反思的方式不应简单地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在批判层面进行思考;反思的内容不囿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师生关系、教师发展、教育环境等内容;反思主体除教师本人外,还应将学生及教学参与人员纳入其中。

反思性教学过程包含四个主要环节:确认问题、计划对策、行动与监控、评价成效[7]。从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到寻找应对方法,再到将计划方案付诸于行动,最后对行动后的结果予以评价,这一循环正是元思辨能力提升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即教师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情景,并迫使矛盾产生,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而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应试性输入,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学习。师生关系打破了单向的老师主导,体现双方合作交互的特点,在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现今外语教育界呼吁学生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应同步发展,英语教师唯有在行动上积极参加思辨培训,在认识上转变对英语学科性质的认识,在教学方式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与科研并举,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思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英语教师思辨意识对课堂教学的能动机制,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最终实现学生思辨能力与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

[2]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3]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類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4] 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5] 胡瑾.基于英语学科性质谈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关系的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

[6] 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

[7] 刘学惠.建立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英语教师发展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作者:黄玉霞(1980-),女,山西夏县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英语教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