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从义书画鉴藏略论

2017-11-01 15:11钱镜
收藏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顾氏文征明潇湘

□ 钱镜

顾从义书画鉴藏略论

□ 钱镜

对于顾从义书画鉴藏的研究,已有资料大多集中在对顾氏家族的研究和对顾从义具体藏品的讨论上。从家族研究角度而言,朱丽霞的《明代江南家族与文学—以上海顾、陆家族为个案》将整个明代上海顾氏家族世系和文化成就进行了罗列,也对顾从义本人的艺术鉴藏进行简要梳理,彰显其艺术鉴藏的丰富。①从顾从义具体藏品角度而言,衣若芬的《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意》中,对顾从义所藏最为珍贵的“四美图”进行讨论,涉及作品题材、内容和流传考述。“四图后为乾隆珍藏,并专门缀以水墨四君子”。②唐勇刚的《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中,以文征明书画鉴藏为主线,对他的鉴藏方法和鉴藏观念做了分析,文中也讨论到文征明与顾从义的书画交游活动。③黄朋的《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中,也讨论了此时所处松江地区的顾从义及其与苏州鉴藏家的交往。④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界在研究明代书画藏家中有提及顾从义,但因材料的稀缺和零散,均未进行深入探讨。从顾从义个案研究角度看,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并非系统完善。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顾从义个人的艺术鉴藏,进行整理和补充。

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的艺术鉴藏,绕不开的话题人物,就是董其昌、王世贞、项元汴等,他们为世人熟知,也被后代尊敬。但“云间顾氏”这四个字,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大多一笔带过。但将那些资料重新整理后发现,顾氏家族的艺术收藏之丰富,同样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个大家族在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就是顾从义。

顾从义(1523~1588年),字汝和,号砚山居士,明代松江府(今上海市徐汇区)人,明嘉靖时御医顾定芳次子。其兄顾从礼和弟顾从德也都是著名艺术鉴藏家。顾从义在出生后,便过继给其叔父顾世芳。《松江府志》中记载他善书能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诏选端行善书,顾从义位列第五,授中书舍人;隆庆初以修国史有功,擢大理寺评事,亦称“顾廷评”。⑤顾从义性好石,得北宋米芾砚山,遂以为号。顾氏家族是明代松江府的权贵望族,世代为官,甚至与严嵩家也为世交。松江顾氏到顾从义,已是第八代,因此积累了不少财富和势力。而顾从义自身在朝为官,更是拥有许多与文人藏家交流的机会。当然,最本质的,还是其自身对于诗文艺术品的喜好。

顾从义在得到嘉靖皇帝御赐的紫玉泓砚后,就在南溪草堂旁建了 “玉泓馆”,专门收藏书画名帖、鼎彝奇石。明人何三畏《云间志略》记载说:

公建玉泓馆,结昙花庵,筑舒啸台,夷犹期间,虽风寒暑不辍。所蓄鼎尊垒甑甗璧刀剑盘匜,皆三代以上物,帖皆善本,画皆名家大家,盖公既好古而又精干赏鉴故也。

“玉泓馆”中到底有多少珍藏,因没有详细专门的书目记载,已不得而知。但从后代的一些文集诗稿中,我们还能窥得它当年的风采,就连著名的《女史箴图》也曾被收入其中。根据现有资料,顾从义所藏书画可分为三大部分:董其昌定的“四美图”;与文氏家族相关的书画;画录文献中记载的藏画和藏帖。

一、顾从义与“四美图”

“四美”之名为董其昌所取,指的是顾从义所藏的四幅旷世名作:顾恺之《女史箴图》(图1)、李公麟《潇湘图》(图2)、《蜀江图》(图3)、《九歌图》(图4)。后收入内府,并被清乾隆皇帝珍藏于静怡轩中时时把玩。⑥“四美”在后人看来还具有特殊意义,两幅山水画,两幅描绘特定文学作品的“诗意图”,的确是画史上的一时之选。现四图中除《九歌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三图都已流失海外,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内。“四美图”中的《潇湘图》上,稍加辨析,可看到有顾从义的收藏印“顾从义印”,但四图均未发现顾从义题款,使得后人在研究时,常常忽略他对这四幅画的收藏经历。其中顾从义所藏的《女史箴图》传为唐摹本,屡见于《宣和画谱》以及其后的各种书画论著,是顾氏家族所藏书画中的代表作。

除去《女史箴图》外,两幅山水作品也各有奇趣。《潇湘图》(又名《潇湘卧游图》)画风似董源,所绘山势平缓,林木成片,苍茫清幽。而《蜀江图》(又名《蜀川图》)则表现了蜀地的山势险峻,峰繁水急的气势。这一急一缓两种气势的对比,也是作品表现力的精妙所在。《九歌图》取义自屈原的《九歌》,作品立意高雅,画法灵秀生动。⑦三幅李公麟作品的流传,也有明确记载。在其中的《潇湘图》上,就有董其昌题跋:

海上顾中舍所藏名卷有四,谓顾恺之《女史箴》,李伯时《蜀江图》、《九歌图》及此《潇湘图》耳。《女史》在槜李项家,《九歌》在余家,《潇湘》在陈子有参政家,《蜀江》在信阳王思延将军家,皆奇踪也。董其昌观因题。⑧

“四美”图在当时声名显赫,文人纷纷以藏此画观此画为荣。而题跋的记载,也明确告诉了我们这四幅画后来的流向,《女史箴图》流入项元汴之手、《潇湘图》被陈所蕴(子有)收藏、《蜀江图》为王思延所得,《九歌图》则传至董其昌家。其中《蜀江图》本亦属董其昌,万历三十年转于王思延,⑨而《潇湘图》后又被陈所蕴易主于吴廷(用卿),陈所蕴本人也于万历三十六年,于《蜀江图》上题跋表达悔恨之情。⑩直到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高士奇以重金购得《潇湘图》,与已藏的《蜀江图》合观,并在《蜀江图》上跋云:“甲戌春得李龙眠《潇湘卧游图》,与此卷(蜀江)合并,喜作长歌书后。是年九月奉。”最终,这四幅名画被乾隆陆续收入内府中,在《潇湘图》中,乾隆就有题跋:“董跋谓顾氏名卷有四,今乃散而复合,不异丰城之遇也。”后乾隆在《蜀江图》上加盖“四美具”之印,可见“四美”美誉在当时流传之盛。

图1 女史箴图

二、顾从义与文氏家族的书画交游

顾从义与当时江南文人藏家群体交往颇深,其中最富声望的就是文氏家族。顾从义的很多作品上落有文征明或其子文彭、文嘉的题跋,文征明侄子文伯仁甚至为之创作了经典画作。

1.与文征明父子的结交

文征明较顾从义年长53岁,因而顾从义结交文征明时,后者或已步入迟暮。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文征明为顾从义跋其所藏的《兰馨帖》,并鉴定其为张旭所书。文征明据其所览推断:“……此书肥劲古雅,非长史不能。又余尝见公所书《濯烟》《宛陵》《春草》等帖,结体虽不甚同,而其巧妙处,则与此实出一关纽也。” 文征明题跋中对此帖的赏赞,也可看出他对顾从义鉴赏水平的肯定。文征明去世后,文彭又为《兰馨帖》作了三跋,彰显了此帖的重要性。

图2 潇湘图

此外,顾从义在他所藏的另一名作《蜀素帖》卷末的题跋中提及文征明:

且自庆历至今五百二十余年矣,完好如故。又为沈石田、祝枝山、文衡山三先生所赏鉴,尤为可宝。余每以此卷自随,一日过吴中,谒衡山先生,独不携此,适有覆舟之厄,先生曰:“米书在否?”曰:“否。”先生曰:“岂无神物呵护至此耶!”

顾从义的这段题跋除了表明和文征明的交往关系,还列清了《蜀素帖》的收藏流变考,更表达了自己对此图的惜若珍宝,因怕覆舟之厄而独不携此。《蜀素帖》是顾氏所藏作品中唯一留有其题跋的作品,从这段小楷题跋中,也可看出顾从义本人的书法功底深厚,其字峭劲圆融,笔法工整,却不为彼时官场及世俗盛行的“馆阁体”所囿。也证实了顾从义“楷书行草宗钟王,径尺大字仿颜赵”的记载。另外,从题跋的内容中,也可以总结出两点信息:第一,至少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间,顾从义一直持有此卷。第二,顾从义误将《蜀素帖》的前藏主林希(字子中)和胡完夫题款中的“邵氏东园”混淆为邵子中。《蜀素帖》后辗转于项元汴、董其昌、高士奇等藏家,再归入清宫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3 蜀江图

除去文征明本人,其长子文彭与顾从义也互为交好。文彭曾为顾从义作画《上海顾氏园林册》,然现已失传。此外,顾从义整理编撰《顾氏淳化阁帖》时,也请文征明父子摹刻,并留有文彭的题跋。

2.文伯仁为其作画

文伯仁,明代画家,字德承,号五峰,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苏州),文征明侄子。 据记载,顾从义与文氏叔侄二人皆交好,常同游吟诗作赋。尤其是文伯仁,为顾从义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册页、长卷等。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可见的有《南溪草堂图》、《四万山水图》和《芳园十五景》这三件写景画。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溪草堂图》(图5),图中描绘的是江南望族顾氏的庄园“南溪草堂”重修后的景致,这一点从卷末王穉登撰写的《重建南溪草堂记》就可推测出:

顾氏南溪草堂,当黄浦之西,肇溪之南。广南公(即顾英)为诸生时,诛茅于此,后子若孙,相继以儒术起家,供奉天子,不得临,草堂半圮。九锡鬻青浦田若干亩,鸠工尼材,复还旧观。

《南溪草堂图》是一轴长卷,纸本设色,纵34.6、横703.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画风工整,构图饱满,皴点繁密,境界郁茂,展现了江南文人泛舟读书的闲适生活。该图为实景写生,在引首处有明方振纲篆书“南溪草堂”,后除王穉登撰文外,还有王常书写的“重建南溪草堂记”及宝熙等印10方。南溪草堂正是顾氏家族的祖宅,最早的主人是顾英,也就是顾从义的曾祖父,他在辞官归隐后建此花园,并为后代世守。南溪草堂翻建于明代中晚期,这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著名私家园林,是顾氏族人“以文会友”的雅集之所。

《芳园十五景》(图6)也为文仁伯所绘。一套15幅册页,均纵23、横36厘米,现仅存八景。“芳园十五景”指的是顾从义所筑芳园中的玉泓馆、蔷薇幕、漱玉泉、春雨亭、涤烦矶、续玄阁、静龛、月榭、潜虬、莹心亭、清晖楼、垂云峰、雪舫、石梁、玉涧共15处景致。由图后题款“嘉靖辛酉春为汝和秘翰写五峰文伯仁”可知,此卷是文伯仁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为顾从义所作。全画构图密而不乱,平坡土石以干笔勾勒、皴染,树冠枝叶多以极富变化的墨点画成,点染兼用,间或出以双勾,皆富于层次感,作品代表了文伯仁晚年的典型艺术风貌。除文伯仁作画外,图上还有文征明仲子文嘉的题款:“汝和既倩德承图《芳园十五景》,首命余咏以倡诸君高韵,所谓糠秕在前也,因书德承图后。茂苑文嘉。”《芳园十五景》图在清代流入苏州顾文彬手,藏于过云楼。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中记载了此画:

文五峰芳园十五景图卷。此卷流传有二,一藏吾楼,一藏武林韩小亭泰华家。今《玉雨堂书画记》称纸本八幅,末署“嘉靖辛酉春 为顾汝和秘翰写”,与此尽同。

另外,顾文彬本人也在《芳园十五景》图中为各景题诗颂赋。

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伯仁代表作《四万山水图》,一组四幅,均为绢本水墨,各纵189、横73厘米,也是文伯仁为顾从义所画。《四万山水图》指的是四幅分别以“万壑松风”、“万竿烟雨”、“万顷晴波”、“万山飞雪”为题的画作的总称,体现四季山水风貌。和其他几幅不同,此画写景为主,构图疏朗,采用大片留白,颇有烟雾飘渺之感。其中,第四幅画作右下角的落款“嘉靖辛亥夏日文伯仁为汝和先生写于金台客次”,表明此画作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为文伯仁客居北京时为顾从义所画。董其昌在四幅画上题记,认为其分别仿董源、倪云林、赵孟頫、王维笔墨而绘之。

图4 九歌图

三、顾从义的书画收藏记载

1.画录中记载的顾氏藏画

顾从义作为明中晚期江南鉴藏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自然也有不少画录文献记载其藏画,但大多文献对其藏画仅一笔带过,且藏画现多已佚散。詹景凤的《东图玄览编》中,记录了顾从义的三件藏品,兹列之如下:

《松雪绢画小山水》一卷,浅绛。虽林木茂而点染莹洁,笔法精雅秀润,唯林内一小童骑牛。盖法董源,汝和云:“文征仲时时借观至数十里番不厌。盖此中意趣良多,然不步其迹。

《僧巨然小景山水卷》,顾舍人汝和于内市得之,笔法精古雅劲,圆润沉着,深入绢素,而逸遒趣溢于笔墨外,卷高不过尺,长未满二尺,而山水人物,楼屋舟楫牛马具备,亦奇物也。

《吴道子观音七十二化身卷》,圣相无变换,但有行止坐立同向背长少之不同,衣饰亦不一。衣不着色,借绢素为白,惟衣边阑与霞帷带节七宝妆饰用大青画花,间用金图。金非雨金,一如今人写轴子帖金。坐皆磐石,用墨水渗成。皴用墨水加渗,无笔锋痕迹,上稍以淡赭石水笼过。衣折是芦叶描,劲遒而雅秀,间有铁线描。圣像仅六寸长,左右亦无从者。原陆文裕公家物,严氏当国时归严氏,严氏败,入成国公弟朱建庵。朱死,家奴窃出,售顾汝和九十金。予于都下见之汝和邸中。

上述三幅画虽风格题材不尽相同,但都出自名家手笔,作品本身绘制也相当精美,艺术价值亦不可估量。吴道子人物像线条遒劲,虚实相生,赵松雪和董源的山水则笔法雅劲,意境淡泊,各具特色。巨然、赵孟頫的真迹流传至明代已散佚多数,吴道子的画更是凤毛麟角,其藏画质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清代顾复的《平生壮观》中对顾从义也有记载:

马麟《玉蝶梅》,绢轴款式,题字图章,一如绿萼。中四字改为晴雪烘香轴,干上顾从义题二轴,项墨林亦云……

文中未标明顾从义收藏了《玉蝶梅图》,但顾氏为其题二轴,必过眼此画。另外,这段记载也标明顾从义和项元汴的鉴藏关系,上文已提及《女史箴图》后亦被项元汴所藏,而二者又处于同一时代,相近地区,可推断顾氏与项元汴在书画交游上的关系密切。

2.顾从义鉴藏摹印的书帖

顾从义自身作为一个书法家,在赏玩一些名帖时,也会不时摹印下来。据记载“玉泓阁”收藏的书法作品有:右军《十七帖》、张旭《烟条帖》和柳公权《兰亭》等。

顾从义鉴赏整理的书帖作品也数量众多,最为著名的,当属宋拓本《淳化阁帖》。顾刻本《淳化阁帖》,明嘉靖四十五年所刻。汪珂玉的《珊瑚网》云:“《淳化阁帖十跋》,此帖有顾从义释文考异最详尽,然不可不参是跋也。”顾从义不仅透析了阁帖的精髓,还刊印了《顾氏淳化阁帖》十卷,又名《玉泓馆淳化阁帖》。此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法帖释文考异》10卷,考释精良,为后人推崇。《文渊阁著录提要》云:“此乃所作淳化阁帖,释文于前人音注,辨其伪谬析其同异,依帖本原。” 顾氏《法帖释文考异》相较于其他版本,在释文方面做得更为详细,但其缺点在于,并未标注考据来源。但不管如何都不影响它对艺术研究的价值。

图5 南溪草堂图

据文献记载,顾从义曾藏有张旭的《烟条帖》。《烟条帖》的笔法,可以从董其昌在张旭《古诗四帖》上的题跋文字中推测:“唐张长史书庾开府《步虚图》,谢客《王子晋衡山老人赞》,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与其所书《烟条》《宛溪诗》同一笔法。”詹景凤曾见过二帖,并将其称之为《烟条帖》《宛溪帖》,据他记载,《烟条帖》曾为项元汴所藏。 然现已失传,仅凭文字记载得其吉光片羽。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此帖真迹已佚,但存世拓本较多。顾从义所藏的是宋拓本《十七帖》,现已流至日本,为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藏。此版本除顾从义外,还经历了王百榖、汪体椿等人递藏,帖上还有顾从义本人题记。虽然《十七帖》宋拓本众多,但顾从义所藏版本“刻法颇有古风,在书法和字形方面均有令今人想见原帖的那种气韵生动的感觉”,“在宋拓本中应当是最接近原本的”。

顾从义虽为明末江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鉴藏家,但因当时江南书画市场繁荣,大量作品真假难辨,因此,顾从义本人也不可避免地有所误鉴。柳公权《兰亭》就是典型的例子。柳公权《兰亭》传为柳公权所书的《兰亭诗并序》行书手卷。该卷在明清时期,从顾氏家族,经文嘉、王世贞、高士奇等诸多鉴藏家,最终收归乾隆内府,期间一直被认为真迹流传。然直至解放后,徐邦达和启功才断定其为伪作。顾从义的这次看走眼可以归根于几个因素:第一,书卷上宋代鉴定结论的直接影响,给人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第二,明清时期由于鉴定条件限制,个人藏家所能看到的柳公权真迹数量较少,甚至少于今人;第三,鉴定方法较为粗浅,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主要方法以自我推测结合文献资料。

结语

除了书画法帖方面的鉴藏外,顾从义在金石鼎彝,珍玩古砚上的造诣也可圈可点。作为松江的名门望族,顾从义帮助兄长顾从礼修筑了上海城墙,也协助胞弟顾从德编撰《集古印谱》。

明代上海地区,以顾从义为代表的顾氏家族,与之后崛起的董其昌一派,在收藏鉴赏方面,形成了很好的递接。以至于董其昌本人也十分尊重这位前辈,大量收藏顾氏家族散佚流出的画作,并在这些画作上题赞。鉴赏名家汪珂玉、詹景凤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顾从义的收藏。此外,顾从义在艺术交游领域也十分活跃,尤其与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交往更甚。综合各类文献和实物资料,还原这样一位文人、书法家、鉴赏家,不止是对云间顾氏研究的补充,也是对明代整个上海艺术鉴藏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图6 芳园十五景

注释:

①朱丽霞《明代江南家族与文学—以上海顾、陆家族为个案》,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

②衣若芬《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台北里仁书局,2013年版。

③唐勇刚《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博士论文,108页。

④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博士论文,96页。

⑤【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卷十五,《顾廷评研山公传》,《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8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⑥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评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9月。

⑦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12月。

⑧【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⑨【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董其昌跋李公麟《蜀江图》:“此卷余得海上顾氏,今转入思延将军手,得所归矣。”

⑩【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四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陈所蕴跋云:“顾廷尉汝和家,故藏有李龙眠潇湘、蜀川二图,俱称神品。潇湘归予,予以易古鼎于吴廷用卿,至今悔恨不能已。”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顾氏文征明潇湘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人间最美是潇湘
文征明习字
《鲁迅全集》注释一误
泛川派华阳顾氏古琴艺术的传承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题解流变考
一水成潇湘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黄道周的忠义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