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性培养后备干部

2017-11-02 12:39张笛扬
南方周末 2017-11-02
关键词:省部级后备干部领导班子

建立后备干部制度,使新老干部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备力量,并且保证这种交替经常化、制度化。

对各层级领导班子年轻干部配备,要统筹把握、符合实际。应当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南方周末记者 张笛扬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全国省级党委换届选举在2017年6月底收官,全国31个省份共新晋85名省委常委。在这批履新省委常委的官员中,“65后”官员开始批量涌现,一些省份甚至有“70后”的年轻面孔出现。这些年轻官员,被作为新生血液补充进各省级党委的领导班子。

这些官员当中,不少都曾有过后备干部的经历。他们在被提拔前就已经进入了后备干部名单,经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重要岗位上的锻炼,比其他官员更早地纳入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之中。

后备干部制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从为了建设“第三梯队”的紧迫任务到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了培养和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方式,保障了各级领导班子有序地交接更替。而当下,干部选拔方式的改革创新考验着后备干部制度的生命力。

制度性选拔

按照官方解释,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德才兼备、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为更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

后备干部的提法起源于198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央和省部级领导年龄相对较大。资料显示,中管干部中60岁以上的超过了一半,而各省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的年龄多在61岁以上。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新老干部交替问题,中央开始考虑制度性地选拔后备干部。

1983年10月,随着中组部下发《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后备干部成为一项制度正式确立。“为了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必须从现在开始抓紧第三梯队的建设”,该文件这样解释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的原因,“使新老干部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备力量,并且保证这种交替经常化、制度化。”

这份文件要求,在次年7月前,全国范围内要选定共计1000名省部级后备干部。其中正部级后备干部200名,副部级后备干部800名。按省份和部委来计划,每个省有20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每个中央部委有5名左右的后备干部。文件要求后备干部的人数要保持常数,因提拔和调整而出现的缺额,应及时补充。这个动态的千人名单,构成了省部级官员的后备梯队。

在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逐渐成熟后,省部级以下的后备干部培养渠道也打通。中组部在2000年印发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将后备干部制度延伸到市县。

省部级后备干部都是现任的地厅级领导,地厅级的后备干部来自现任的县处级官员,而县处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则来自科级。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六千余名地厅级后备干部,4万名县处级后备干部的规模。

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具有周期性。学者曾对后备干部的选拔时间进行研究,发现每逢各级党委换届,许多后备干部得到提拔,这时后备干部名单出现大量空缺。但是,官员刚刚上任就调整和补充后备干部名单并不合适。

研究发现,大多地方在两三年后才开始更新后备干部名单,一旦选出新的后备干部,组织对他们的培养和考察将开始进行,在下一次党委换届之前,每个后备干部在培训期间的表现会得到评估。

培养路径

后备干部制度为了新老更替而设立,具有年龄优势成了组织部门在选拔后备干部时的主要考量。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在2009年前后进行的全国规模性选拔后备干部中,中央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对后备干部的年龄提出了上限和主体要求:正部级后备干部不能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副部级后备干部以50岁以下为主体。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并特别要求副县级后备干部要有一定数量在35岁以下。

张冬在中部省份政法系统一单位负责组织工作,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其单位有两个层面的后备干部,单位正职一把手的后备干部,一般在党委领导班子当中选拔,单位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在下一级的正副职中产生。

张冬透露,在其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仅有一位较为年轻,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在这一届任期满后都将退休,年轻的那位干部自然成为了其单位正职一把手的后备干部。

因为后备干部对年龄的限制,一些地方曾出现官员为了跻身后备干部之列伪造和修改人事档案的做法。原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王亚丽,在篡改了年龄和履历档案后成为后备干部,并一步步被提拔为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的行为被中组部认定为“造假骗官”,在2010年被查处。

和王亚丽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2015年,全国开展了一次针对领导干部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抽查,在抽查的四十三万余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当中,698名后备干部被剔除出后备名单。

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后备干部的政治忠诚亦被反复强调。张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选拔后备干部的时候,会对干部的思想政治进行考核,考察其对党章党规和中央政策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观察其一些观点看法与中央是否保持一致。

在进入后备名单后,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要继续。中组部要求,培养后备干部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规定对后备干部要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要求培训涵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规党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法律、历史知识。后备干部的培训一般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或高校开展。

中央党校的中青后备干部班就是主要面向省部级后备干部开设的,学制长达一年。据媒体报道,该班学员一进校便拿到一份书单,里面包括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马列经典,并要求三个月内全部读完。在该班的各节讨论课上,中组部有专人参与,全程观察学员表现。媒体援引中央党校一位教授的消息称,曾有一后备干部因课上表现不佳,学期未满就被中组部叫停学习。

省市党校的“中青班”承担了较低级别后备干部的培训任务。在地方党校,思想理论的培训同样受到重视,在一省委党校担任教授的徐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其所在的党校开办的针对地厅级后备干部的培训课程中,超过70%是思想理论课程。

大量干部培训在省委党校开展,徐伟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后备干部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更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威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胡威抽取了东北一地级市的284名后备干部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后备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出当地其他的普通公务员群体。

组织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学习,在重要岗位上的实践锻炼被认为能有效考察后备干部的执政能力,轮岗、挂职成为了各级后备干部的“必修课”。张冬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称,轮岗和挂职期间的表现能有效证明后备干部能否胜任更高级别的岗位。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发现,过去后备干部更多地被安排到信访维稳、招商引资等岗位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后备干部被派往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工作,或加入到流动的巡视、巡察工作中。

后备的压力

相比其他竞争者而言,后备干部得到了组织更多的培养和锻炼,被认为更有机会得到擢升。不过,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后备干部能否最终得到提拔。

一位在湖北省直机关人事部门工作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进入后备干部名单后,仅仅意味着组织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比如到容易出成绩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但是真正在进行官员提拔任用时,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又会通盘考量,不会过于看重后备干部的身份。

该官员介绍,后备干部能不能顺利当上“接班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首先要看空缺的岗位是什么,如果空缺出来的岗位比较特殊,和后备干部的经历不匹配,那也很难顺利接任。

按照规定,后备干部名单被要求保密。上述官员称,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需要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和挂职、轮岗,“所以哪些人是后备干部,其他同事心里也有数。”

“即使是一名优秀的后备干部,也不一定在一次后备期或一定时间内就能得到提拔使用。因为干部提拔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有时特殊的岗位,需特定的人才。”来自中央部委的一名省部级后备干部曾分享自己的经历,“部委领导班子已经换了两届,我还一直属于后备。从我个人而言,当然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能怨天尤人。但是,有时外界的猜想让人心酸。比如,刚被确定为部级后备干部时,许多朋友知道消息后都向我表示祝贺,以后每次见面就问‘升了吗,并且有时在同人交往时直接被介绍成‘部级领导。”

该官员称,“一些朋友还以为我犯了什么错误,不然怎么总是升不上去,这有点令人心酸。我现在的压力挺大的,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别人的眼光。我想,如果当初没有被选拔为省部级后备干部,我现在就不会有这种压力。”

上述在人事部门工作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被确定为后备干部的官员在得到提拔前会长期在后备官员名单中。一般情况下,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会被剔除出后备干部名单:年龄过大、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工作上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误,还有就是纪律廉洁等方面有问题。

“不搞一刀切”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积极探索干部选拔方式,后备干部制度的诸多改革创新越来越多。

在中央层面,改革后备干部制度的信号被连续释放。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2016年1月举行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透露,“去年,中央组织部开展了新一轮省部级后备干部专题调研,在理念思路、程序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大创新,实际效果和各方面反映都是好的,要把专题调研的经验运用到这次换届工作中。”刘云山指出,要改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同一个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说,“改进考核考察办法,在后备干部工作中,变考察为调研,各方面反映‘方式活、渠道多、震动小、效果好。”

年轻是后备干部的必要条件,但是否一定要安排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也并非“一刀切”。据新华社报道,在2014年举行的全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上,刘云山提出,“对各层级领导班子年轻干部配备,要统筹把握、符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在制度文件的表述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2002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2014年,中共中央对该条例加以修订,修订后的条例中已经不见上述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应当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

在徐伟看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之前是后备干部之间竞争,现在竞争范围更广了,后备干部的优势不再明显,后备干部身份对官员的吸引力也会降低。”

后备干部制度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也有待检验。张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按照规定,推选后备干部应该有群众推荐和组织考察等程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确定后备干部名单时,直接由组织部门推荐,党委领导班子定了后备干部人选。

研究后备制度的学者也注意到,后备干部制度不再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唯一途径。“虽然绝大多数官员确实是从后备干部队伍中晋升出来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通过公开选拔等其他途径得到提拔的。在选人用人上,公开选拔更能保证官员晋升的公平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伟、张冬为化名)

猜你喜欢
省部级后备干部领导班子
八项规定实施6周年,近35万人被处理
后备干部的前世今生
“雏鹰计划”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使用
创建“四好”领导班子 推进一流乙烯企业建设
上半年230名省部级官员履新
湖南省农信联社永州办事处举办县级行社领导班子成员培训班
梨树县白山乡四项措施 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管理
“三一一工程”强化培养后备干部
设立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资料阅览室等方案
论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