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2017-11-03 11:04孙鑫
上海人大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纲要一流市民

孙鑫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未来十多年全国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上海于去年8月启动《“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规划纲要已于日前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即将于近期公布。

9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副市长翁铁慧介绍了新出台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相关情况。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树忠、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崟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战略举措、保障和支撑措施等四方面内容构成。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最突出的是理念的转变:围绕“健康”主题,更加重视“全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更加重视“参与”,从“治病”转向“防病”,鼓励市民共建共享;更加重视“公平”,关注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提升服务质量与保障水平。

据副市长翁铁慧介绍,规划纲要突出了五个方面的要点:

突出健康融入万策,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位置。规划纲要对标全球城市,从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五方面,提出了23项建设指标。其中,主要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要保持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还特别增加了“健康预期寿命”(到2020年≥70岁;到2030年≥72岁)、“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到2020年≥30%;到2030年≥40%)等市民关注、体现健康水准的10个指标。

提出营造健康文化,倡导市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方式。到2030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人数达到120万。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沿江公园、林带、绿地、屋顶等空间,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到2020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23个,新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50个、市民足球场100个、市民健身步道300公里。到2030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达96.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评价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低于30分钟、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等目标。

转变健康服务策略,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健康管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战略,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2030年,要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0%;弘扬海派中医药;突出健康产业发展。

强化健康科技创新,突出创新对健康的支撑引领作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三级甲等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本市医疗技术创新、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

强调建设健康环境,集中治理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到2030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受污染地块及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等。

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

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一个指标:到203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6%。如何对市民进行非医疗的健康干预、引导,怎样盘活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呢?

“上海市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比较强,对健身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市体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崟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这样的市民需求,将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软件方面,一方面办好每年的城市业余联赛,同时办好每四年一届的市民运动会。把这些健身活动真正办到市民的身边,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卫生和体育两大系统的优质资源,让两个系统的专业人员学习更多的跨届知识,同时也开设更多运动健康的联合门诊,为市民科学健身提供指导,帮助市民更好地参与到健身中去。

硬件方面,现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76平方米,到2030年要达到2.8平方米。既要做好增量,也要完善存量。做好增量方面,除了建设好新的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市民健身苑点以外,还把一些健身设施嵌入到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绿地当中。比如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就嵌入了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和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接下来在一些市政建设当中还会嵌入更多这样的场地。

在重大体育设施建设中,比如陆续开工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也在努力实现体育赛事场地和公共健身休闲场地的有机融合。据初步估算,徐家汇体育公园建成时,室内场馆体育设施将增加约8万平方米,室外体育设施面积将增加3.26万平方米。每天可满足健身锻炼活动人次从现在的4000左右,提升到1.5万左右。

另外,优化存量方面,“我们会用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譬如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会增加一些运动能力测试、力量训练等。同时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开放学校的设施。至于屋顶设施,我们也会认真来思考,制定相关标准,满足更多的健身需求”,李崟说。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

2020年上海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上海对于医学科技发展有怎样的举措呢?

对记者这一提问,副市长翁铁慧说:“上海到2020年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这是跟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也是跟老百姓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医学科技创新做好了,能够马上运用到健康促进,老百姓马上就受惠了。所以这既是尖端技术的应用,同时又是惠民的。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了要强化健康科技创新。”

翁铁慧介绍说,下一步上海将努力实现“四个一”:首先要谋划一个亚洲一流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中最重要是转化医学。所谓的转化医学,就是医学科学发明一定要转化到临床,让老百姓和患者受惠。现在雏形已经有了,“我们希望到2030年一定要在上海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其次,要建設一批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最近“双一流”建设名单出来了,上海名列前茅。医学类中,复旦和交大各有四个学科进入国家的“双一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和中药学两个学科也都进入了。“我们要通过努力,在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医学学科。”

再次,建设一支一流的医学领军人才队伍。学科的建设、科学体系的建设、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医学领军人才。应该说上海有条件推出相关人才,但是还要努力,这件事情要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政府还要制定医学科学特殊人才优惠政策,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医学特殊人才,特别是要放眼世界,把国际上的领军人才都引进来、落户上海。

最后,要推动一批一流的医疗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真正推动先进医疗和信息技术,包括医疗器材、信息技术在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应用。

“如果这‘四个一能够实现,到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203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就心里非常有底了。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领域医学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型医学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全球合作者、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全球制定者。这三个‘者是我们希望到2030年能够达到的目标。”翁铁慧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纲要一流市民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意义”的问题所在
刍议纲要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