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1-13 22:01史小军郭俐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词话金瓶梅教授

史小军, 郭俐兵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

史小军, 郭俐兵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暨版本展于2016年10月9日至1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越南等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金瓶梅》版本展览在暨南大学图书馆二楼与研讨会同时进行,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金瓶梅》协会会长、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于开幕式当晚以“金蝉是如何脱壳的?——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为题讲授《金瓶梅》版本的演变过程。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8篇,涉及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金瓶梅》的文本及创作方法,主旨背景,版本、作者及评点,接受传播,金学学案,语言文献,比较研究等问题,参会学者们通过两次大会发言和四个分会场讨论对以上论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展示了金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现综述如下:

一、文本及创作方法研究

回归文本是金学研究的共识,文本研究依然是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在提交的论文中,研究涉及文本中的首饰,食物,岁时节令,民俗生日,环境意象、瓢、葡萄架意象,花园,属相,同性恋现象,留文,墙头密约,戏中戏、宣卷描写等,学者们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

黄强先生的《钗头凤:金瓶梅中的首饰》认为,《金瓶梅》中女性佩戴的首饰体现了人物的官眷身份与奢侈的生活倾向,窥一物而知社会潮流,值得关注。

对文本中的饮食等文化习俗进行观照的有香港中文大学洪涛博士的《〈金瓶梅〉的物质文化与相关的汉语史料》、山东临清市志办公室杜明德先生的《略论〈金瓶梅〉中的饮食礼仪及上元夜的习俗》、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博士《论〈金瓶梅〉中的生日民俗》、河北师范大学霍现俊教授、路瑞芳的《〈金瓶梅〉岁时节令描写梳理及表现特征》等。其中霍文对《金瓶梅》中涉及的众多时令描写进行了梳理,探讨其在数量、地域及结构安排方面的表现特征。

对《金瓶梅》文本中意象关注的有三篇论文,暨南大学史小军教授与学生张静的《〈金瓶梅〉三大版本环境意象诗词比较》,梳理比较了《金瓶梅》词话本、绣像本和张评本中涉及风、雪、炎热天气等自然环境意象的诗词,发现词话本的诗词在之后的版本流变中在数量上相对稳定,个别之处经过后世版本整理者的删减,从而得出词话本早于绣像本、张评本,后两者是在词话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结论。金陵科技学院乔孝冬副教授的《〈金瓶梅〉〈红楼梦〉“瓢”借用意象解析》、平顶山学院张国培博士《论〈金瓶梅〉中的葡萄架意象》在金瓶梅意象研究上都有一定的开掘。

在文本的研究上还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视角,如中国美术学院李辉博士的《西门庆花园的主要空间节点》从建筑学的角度对西门庆花园的描写做了认真细致的梳理,为研究《金瓶梅》作者的文化身份提供了参考。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叶桂桐教授的《宋惠莲是属马的》从属相角度研究,认为《金瓶梅》作者有意识地将书中一些人物的性格与其属相相联系。徐州工程学院齐慧源教授的《从“墙头密约”看〈金瓶梅〉渔色情节的结构模式特点》,从李瓶儿与西门庆“墙头密约”故事出发,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借色情小说以宣淫、借奸情小说的结局以劝世的世情小说,其惩戒纵欲的结局和说教的理性内容对明末奸情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暨南大学罗立群教授的《〈金瓶梅词话〉的“宣卷”描写》以“宣卷”为着眼点再现了明代社会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揭示了僧尼与信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文化内涵。唐山学院范学亮副教授的《〈金瓶梅〉与〈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描写》、台湾里仁书局徐秀荣先生的《〈金瓶梅〉的戏中戏》均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进行了探索。华中师范大学王齐洲教授及广东金融学院陈利娟副教授的《〈金瓶梅词话〉回前诗留文考论》考辨细致、立论公允,从“留文”入手考察小说形式体制与正文的关系及作者的写作态度,继而从第二十一回回前诗对明万历年间与耕堂本《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留文的袭用证明其成书年代不早于万历二十二年。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从创作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暨南大学王进驹教授与学生杜治伟的《〈金瓶梅〉的时空建构》认为《金瓶梅》的时空叙事产生了貌似宋朝而更像明代、地域场景具体指实而又无法确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种叙述策略也存在着叙述场景设置受限、人物命运安排受限等种种不足。河南大学张进德教授与祝庆科的《〈金瓶梅〉中的时间设置》对《金瓶梅》中的具体时间表现形式及其联系方式进行探讨,丰富了《金瓶梅》的叙事研究。从创作特色角度进行研究的有东华大学杨彬教授的论文《仿似及其类型与文本丕变》等,对《金瓶梅词话》仿似方式进行初步分类,昭示出《金瓶梅词话》对传统小说的疏离与演变。

《金瓶梅续书》的研究也备受学者关注,台湾师范大学李志宏教授在《“离散”寓言——〈续金瓶梅〉的历史观照与经世期望》中认为《金瓶梅》非世情小说,而是寄托了救国的想法,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续书揭示国族盛衰兴亡问题的历史成因,书写形塑了一个家国同构的政治寓言。井冈山大学杨剑兵、郁玉英博士的论文《清初遗民小说与宋金对峙》探讨小说以宋金对峙为历史背景,其影射是作者遗民意识的表现,文中谈及以金代流人暗喻清初宁古塔流放是学者较少注意到的现象。

二、主旨背景研究

对《金瓶梅》主旨背景的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金瓶梅》的主旨内涵,颇有新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项裕荣教授的《对〈金瓶梅〉情色叙事之破家母题解读》,从“破家”母题出发,在色、淫、情三个层面梳理出情色欲望的破家特性,并探讨这些观念与传统婚姻伦理的矛盾关系,这对于当今夫妻伦理的重新认知与建构也有着启示意义。兰州大学张同胜副教授的论文《〈金瓶梅〉的蒙元文化记忆》认为在《金瓶梅》的叙述中,存在着诸多蒙元文化的记忆和书写,这些文化现象表明了《金瓶梅》实乃“集撰”成书,亦暗示《金瓶梅》与蒙元时期的平话、戏曲、宗教等存在着互文性关系,这一现象的发现,对于《金瓶梅》版本考察、成书方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宝鸡文理学院兰拉成教授的《帮闲:〈金瓶梅〉中的一面嘻哈芙蓉镜》,认为帮闲是《金瓶梅》中的一面嘻哈芙蓉镜,对小说主人公、小说时代及主题具有注解作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王思豪的《赋法:〈诗经〉学视域下的〈金瓶梅〉批评观》,在经学视域下考察《金瓶梅》的批评观;山东省临清市政协编辑王明波从地理背景角度研究,《〈金瓶梅〉中的临清社会》考证了《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地在临清。对《金瓶梅》主旨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还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魏文哲先生的《〈金瓶梅词话〉中的因果报应》、三峡大学王前程教授的《从蒋竹山的婚姻悲剧看晚明社会转型期的乱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贺根民教授《从民国家庭小说生态看〈金瓶梅〉的示范意义》、济南大学张廷兴教授《论〈金瓶梅〉艳情描写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泰山学院王伟副教授的《〈金瓶梅词话〉给予的社会学启示》、天津理工大学付善明副教授的《通俗美:〈金瓶梅〉的文本审视》等。天津师范大学楚爱华教授《〈金瓶梅〉:神话精神的缺失》认为《金瓶梅》因缺失崇高精神、悲剧精神、天命敬畏与道德审判等神话精神导致其与四大名著有距离,但学界普遍认为恰是这一“缺失”才成就了《金瓶梅》以俗世精神和人情世态描写而成为“四大奇书”之首的价值所在。

三、 版本、作者及评点研究

对版本、作者的考证是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本次会议上,学者们做了新的探讨。新加坡南洋出版社总编辑董玉振《“崇祯本”眉批揭示其是〈金瓶梅〉祖本的事实》,通过分析“崇祯版”第三十回的一个眉批:“月娘好心,直根烧香一脉来。后五十三回为俗笔改坏,可笑可恨。不得此元本,几失本来面目”,认为该眉批是证明崇祯本是祖本的一个不容置疑的证据。有新意,但论据较为薄弱。河北工程大学杨国玉副教授的《〈金瓶梅词话〉卷首〈行香子〉词源流琐考》,对《金瓶梅词话》卷首的四首《行香子》词源流进行考证比较,揭示出明龚居中辑《福寿丹书》天启四年初刊本中的《自乐词》出自《金瓶梅词话》中《行香子》,从而确证万历本在前、崇祯本在后,推断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即初刻本。徐州工程学院王军明教授和吴敢先生合著《一奇书的一个重要版本》,梳理了第一奇书的版本系统,认为其早刊本均无回评、图,但有凡例、第一奇书非淫书论,康熙乙亥本当为原刊本,苹华堂本是仅次于原刊本系统的早期刊本,是为第一奇书首先增订图像者,其所增图像出自崇祯本。汪炳泉先生《论〈金瓶梅〉崇祯本的两个系统》,认为内阁本系统为早期刊本,北大本系统中的甲系次之,乙系为最后刊行,而乙系中的王藏本则更是入清以后刊刻的本子。李士勋先生的《加布伦兹译自满文的一百回〈金瓶梅〉德文译本能否称之为“全译本”》,认为该译本删节了书中的性描写部分,所以只能称之为“删节本”(或“洁本”),而不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张青松先生介绍了苹华堂本《第一奇书金瓶梅》版本发现过程以及将其公布于学术界的过程。

张传生先生在《〈金瓶梅词话〉是正本》中,对《金瓶梅》的版本分传抄本和刊刻本两类进行了梳理,并对《金瓶梅》的十个方面进行再次考证,认为《金瓶梅》诞生在万历二十二年(1595)甲午年,作者“兰陵笑笑生”为丁惟宁笔名,“廿公”是丁耀亢的笔名。《金瓶梅词话序》是母本、主本、正本、家藏本,作者为钟羽正,董其昌是第二篇序言的撰写者。张先生在提交的另一篇文章《庞居士与〈金瓶梅〉》中亦有此推论,并推论五莲是《金瓶梅》诞生地。郑州大学方保营教授在《兰陵笑笑生李贽说》中推断李贽是《金瓶梅》作者。西北大学鲁歌教授在《解“兰陵笑笑生”“笑笑先生”之谜》中对二者进行考证,认为“兰陵笑笑生”“笑笑先生”应是万历十九年冬到万历四十年之间还活着的人,《金瓶梅词话》抄本、刻本都是万历时的本子,而不是清朝的本子。上述关于作者及版本的推论研究都丰富了金学研究在此问题上的内涵,但具体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证。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周文业《〈金瓶梅〉版本数字化研究》,介绍了《金瓶梅》版本数字化及计算机自动比对,对两本的文字差异做了初步全面的统计分析。从此篇论文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时代,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是古代小说版本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四、 接受传播研究

从接受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研究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研究趋势,本次研讨会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金瓶梅》传播进行研究:史春燕先生《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台湾嘉义大学徐志平教授《从文学史看〈金瓶梅〉在民国初年的接受状况》、广东培正学院李建武教授《〈金瓶梅〉经典化过程中的两大坐标轴》分别从戏曲、文学史、经典化等方面论述了《金瓶梅》的接受过程。徐州图书馆研究馆员谭楚子《床笫呈欢禁忌?抑或皇族秩序颠覆焦虑?》则从禁书的角度分析了《金瓶梅》历代遭禁的原因,认为并非仅仅因为其中少量床笫呈欢的秽亵描写,而是因为整部小说对于真实社会情势的暴露式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正统官方主流价值观念的颠覆,从而令其焦虑惕戒。

从阅读角度进行《金瓶梅》的接受研究,开辟了金学研究的新领域。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的《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反思自己在审视《金》书时的教条式方法论上的错误,认为文本比原则更重要。云南民族大学曾庆雨教授的《〈金瓶梅〉阅读研究》把对《金瓶梅》阅读上升到理论层次探讨,建议以受众的换位思考方式对待文本。董玉振先生对普及《金瓶梅》阅读谈了个人体会,认为简体双版本《金瓶梅》的出版有助于阅读的普及。

对《金瓶梅》海外传播情况的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出现了不少新材料。黄霖教授的《日本〈金瓶梅〉编译本过眼录》呈现了他在日本看到的各种《金瓶梅》编译本,使我们对《金瓶梅》在日本的传播有了大致的了解。越南汉南研究所研究员阮苏兰通过会议发言《金瓶梅在越南:1996—2016之二十年的研究与翻译》,介绍了《金瓶梅》在越南近二十年的传播情况。山西师范大学李奎副教授和晋中学院郭志刚先生在论文《海外汉文报刊中的“金学”相关资料举隅》中,对海外报刊中的“金学”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主要对新加坡汉文报刊和加拿大汉文报刊中的“金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介绍海外金学走向,与会学者对此论题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金学学案研究

金学学案研究是指对名人《金瓶梅》评论的研究或金学家的研究,此研究论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毛泽东、鲁迅、郑振铎、吴晓铃、朱星、夏志清、王汝梅等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作为王汝梅教授《〈金瓶梅〉版本史》的责任编辑,齐鲁书社刘玉林《手检目验三十载 历数版本谱华篇》介绍了这部金学著作,这是王汝梅教授三十多年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与吴敢先生的《金瓶梅研究史》一起被诸多学者誉为2015年“金学”研究成果的“双壁”。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王汝梅教授和吴晓铃先生的女公子吴华《在双棔书屋,聆听吴晓铃先生论金瓶梅》一文整理吴先生论《金瓶梅》的诸多观点:现存《金瓶梅词话》是最初刊本;欣欣子是笑笑生化身,笑笑生是李开先;文本写清河以北京为背景,以蔡京影射夏言,社会背景在嘉靖;作者使用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作者写实艺术对《红楼梦》影响多等。

台湾师范大学胡衍南教授《随其嗜欲,商榷不同——谈夏志清的〈金瓶梅〉批评》,肯定其批评的同时指出存在的盲点。在如何对待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西方文论的问题上,此篇论文给予我们较多的启迪。

深圳市文联研究员周钧韬总结了《朱星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认为朱星是中国当代《金瓶梅》研究的开创者,但他的研究在《金瓶梅》版本考证及早期《金瓶梅》无淫秽语的洁本说方面也存在着失误。

研究毛泽东与《金瓶梅》的文章就有3篇,南京大学石钟扬教授的《伟大的异见——毛泽东与中国小说》,分析了毛泽东的中国小说情结,认为毛泽东本人透过小说认识中国、借小说认识政治,其权威地位与对古典小说的偏爱,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的普及与研究。鲁歌教授在《毛泽东、鲁迅、郑振铎等名人赞〈金瓶梅〉对我的影响》,谈自己研究《金瓶梅》受到毛泽东、鲁迅、郑振铎等名人的影响,认为《金瓶梅词话》远胜于《三国演义》,也胜于《水浒传》,并纠正了自己研究三十年来的一些主要误说。宁宗一、鲁歌等老一辈金学家积极反思自己的研究,勇于修正观点,令人钦佩。此外,张传生先生的《毛泽东五评〈金瓶梅〉之鉴》论述了毛泽东五次评论《金瓶梅》的具体话语,揭示了《金瓶梅》在展示明代真正历史、揭露社会黑暗和对《红楼梦》借鉴方面的意义。

六、语言、文献研究

《金瓶梅》中复杂的语言现象是历来研究的关注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惠英《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认为《金瓶梅》从预先设定的“公认为山东话”,不是科学的讨论白话作品语言的方法,白话作品的文学研究要和语言研究相结合,使文学史和汉语史的研究共同深入。

张传生先生对《金瓶梅词话》中五莲方言素有探究,《〈金瓶梅词话〉独特五莲方言研究》一文对独特难解的五莲方言进行了系统注释。上海师范大学宗守云教授的《〈金瓶梅〉中的“不看世界”和涿鹿矾山话的“不看世情”》从方言比较的角度得出同张惠英先生一致的观点,认为《金瓶梅》并不是用山东话写成,而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方言,其中,吴方言特别是浙江吴语显得比较集中。我们不妨称之为南北混合的官话”。江苏师范大学李申教授和杜宏先生《〈金瓶梅词话〉校补例举》对《金瓶梅词话》本的几例文字讹误做了校补。

七、比较研究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小说文本,是近年来小说研究的一个增长点。中州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马达和编审张弦生《从“反模仿”和“倒影”论,再看〈金瓶梅〉与〈歧路灯〉》,认为《歧路灯》是《金瓶梅》的“反模仿”和“倒影”,进而明晰《金瓶梅》影响下的明清以家庭为题材的世情小说的发展路径。台湾淡江大学黄子纯通过《从〈品花宝鉴〉对照〈金瓶梅〉的现实之丑》认为《品花宝鉴》沿袭了《金瓶梅》夸张的戏剧笔法,针砭社会的弊端。运城高等师范学校冯子礼教授《土豪风范的历史审视》一文认为以贾母为代表的“大家风范”比吴月娘的“小家子气”有着更高的伦理价值和审美意义,并联系现实,认为“当代土豪的‘民国范儿’热”有着比金瓶时代西门庆对贵族风范的艳羡更为丰富的内涵。

综合来看,本次研讨会围绕《金瓶梅》的文本及创作方法,主旨背景,版本、作者及评点,接受传播,金学学案,语言文献,比较研究等问题展开讨论,考证新论,揭秘溯源,角度新颖,见微知著,研究者既有热烈的讨论辩论,又有取长补短的自我批评,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除传统的文本、主旨及版本作者研究外,金学学案研究、接受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亮点,数位金学专家对自我研究进行反思的论文更是多年来难得一见之作,反映了前辈学者谦逊包容的学术品格和金学研究队伍的良好风气。不过,从会议发表的论文来看,品鉴赏析性论文还占据较大数量,微观考察与宏观叙事相结合的具有较强思辨色彩和理论深度的论文还比较稀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还不多见。但随着金学会议的不断召开,金学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金学影响的持续增强,繁花似锦的金学研究的春天必将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池雷鸣]

2016-11-20

史小军(1966—),男,陕西岐山人,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诗文和小说研究; 郭俐兵(1987—),女,河北邢台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词话金瓶梅教授
力补石室金匮闺襜之遗亡
——论《历代闺秀词话》的价值
《清代词话全编》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新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被视为“禁书”的《金瓶梅》将出版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