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2017-11-15 15:54
电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华语法庭题材

潘 锐

(商丘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外社会体系不同,文化结构也毫不相似,其电影中渗透出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下面将以中外的民族电影为例,评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底蕴及价值观。

一、中外民族电影的文化底蕴

美国好莱坞是世界电影工厂,每年出产大批不同类型的电影,而对于民族电影的界定却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民族电影究竟算不算一个电影类型,目前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很多学者在研究这类电影的时候,将法律题材与电影类型的相关理论进行结合,探讨其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电影学术界,对于法律类型电影的讨论一直不断,有的学者对于这一类型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法律电影可以作为一种电影类型,那么我们对于电影类型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套既定的准则来规范电影类型的划分?如被人们奉为经典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可以说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电影探讨的也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但是电影中却没有出现法庭的场面;电影《永不妥协》中,女主人公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电影内容也与法律相关,但是电影中没有出现在法庭上辩论的场景;电影《克莱默夫妇》的主题是关于孩子抚养权的,法庭场景只是起着一个辅助作用。这些电影究竟算不算法律电影,对于法律电影类型的划定还没有达成共识。

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法庭,这也引发了另一个关于法庭场景的讨论,关于法庭场景的电影也被划分到法庭情节剧这一类别中,而这一类别对于法庭的硬性要求反而使得其争议较少。许多学者认为法庭情节可以作为一个类型的电影,它有着一定的情节模式。另外在对于法律电影的细分中又出现了庭审片,这也是一些学者所定义的亚类型电影,类似于电影《暴劫梨花》等作品,这些电影在叙事方式上都有着一些共性,而整部电影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对于案件的法庭的审理,另一条是律师等法律相关人员。《无罪的证人》《豪门孽债》《十二怒汉》等电影都遵从这样的叙事模式,而观众则充当了陪审团的角色,从而与电影产生了互动。电影在故事的推进中,将证据一个个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法律体系是陪审团制度,而美国的电影娱乐也与法律体系类似,发挥旁观者的作用。

我国电影起步较晚,对于法律电影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成为产业链的程度,而对于法律电影的研究也还没有达到学术严谨的程度,对于法律电影的界定,中国的电影研究学术界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我国对于法律电影的界定主要是从电影的内容、题材和主题的角度出发,定义十分模糊。而对于某种类型电影的界定,我们不能仅仅看它的题材或者类型相似,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研究它的图像志、电影的空间场景,甚至是电影演员,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总览我国的法律题材电影,我们可以发现种类繁多,故事题材各异,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统一口径的法律电影,所以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选取的是法律题材的电影。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出现了既有《法外情》《法内情》《全民目击》《东京审判》等出现法庭场景的电影;也有类似于《秋菊打官司》等与法律相关,但是没有法庭场景的电影;还有《天水围的夜与雾》《天注定》《搜索》等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表达某种社会问题,但是法官等角色淡化的电影。这些电影都有着其美学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反映了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法律文化,从这些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我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

二、民族电影中的价值观辨析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正能量类型电影的界定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美国电影在法律方面的类型化程度较高,很多电影在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叙事手法上存在着类似的地方,而在拍摄风格上有着固定的模式;中国法律题材的电影虽然在题材选取上都与法律相关,但是在叙事风格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民族电影的创作团队变动也比较大。因此,中、外该题材电影在文化、艺术价值上的可比性较低,但是仔细梳理,还是可以从法庭情景剧这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不同国家该类型电影的异同。如在电影的法庭场景上,都出现了象征着正义和权威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义女神朱蒂提亚;在场景的拍摄上,都可以看到对于法庭内外场景的呈现;在电影的叙事上,都会交代案件的来龙去脉;而对于法庭上的辩论,都会以剪辑的方式呈现;电影最终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在故事的结尾部分,都会出现惊天逆转,整个电影达到前后照应的效果。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法庭情景剧的代表是20世纪80年代的《法外情》《法内情》《法内情大结局》,2006年的主旋律电影《东京审判》,2013年出品的《全民目击》等电影。这些电影大多数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在法庭,而电影的叙事方面,也采用了两条线索的方式,在法庭的情节冲突性较强,与美国该类题材的电影相比,这些华语电影都有着其闪光点。

对比中外该类型题材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在法庭的空间和演员的调度上,二者存在着不同。外国该类题材的电影,在调度上一般采用的是关注法庭上双方之间的辩护,在镜头的选取上,偏爱中景镜头和近景镜头,而对于法庭上的各种角色如律师、法官等都采用这种镜头,随后电影画面会切入陪审团和坐席上的观众。如电影《义海雄鹰》就遵从了这种取景模式,电影的第一次法庭场景,在拍摄上采用了长焦大全景的拍摄手法,随后将镜头转到了法庭外的场景,然后镜头表现辩方律师,细致拍摄了角色的表情的变化,随后镜头跟着男主角切入……电影拍摄的镜头,就是在向观众展示电影的男主角和他的辩护律师要面对的是法律的体制,观众都热切地希望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拯救别人。另一部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也采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镜头随着史密斯的脚步推进,向观众展现了国会场景。这些电影都是采用了相似的拍摄手法,呈现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文化。

与美国这一类型的电影对比,华语电影在调度和剪辑上把握和控制力更强。在电影《全民目击》中,电影为了展现法庭上唇枪舌剑的场景,角色之间说话的速度都非常快,而画面之间的切换也异常快速。电影拍摄的角度也采用了电视转播的方式,所以在拍摄手法上,也以电视转播作为视角,镜头也大多采用了近景取景的模式。在美国电影中,法庭上辩护的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电影采用的是选取一定的拍摄角度将人物都圈入镜头之内,呈现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而在华语电影中,电影为了将观众带入故事发展之中,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往往会采用中近景镜头来展现在法庭上双方之间的激烈抗争,将双方人物都放在同一画面之内,巧妙地利用调度和剪辑,拉近双方辩护之间的距离,让整个情节更加充满冲突和矛盾,营造紧张的气氛,很多该类题材的华语电影都采用了这种拍摄后手法。

中外电影在布光方面的手法也不同,美国电影弱化光线的作用,希望观众将关注点放在故事的发展之中,让故事发生的场景显得真实,光线力图自然,起到一个自然衔接的作用。而华语电影则是充分利用光线的作用,强调采用光线来营造故事的紧张气氛,让故事的发展更具有张力和戏剧性。中外电影叙事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在美国的法庭情节剧中,观众充当的就是陪审团的角色,与电影之间产生互动。而中国的法律体系与美国是不同的,《法庭内外》《全民目击》等电影,都是重点描述了情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利用故事叙事的视角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之中。

三、启 示

民族电影都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外民族电影都反映了各自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美国法律文化推崇契约精神,主张维护个人的利益,可以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的权益。中国的法律电影则是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基础,中国的执法部门是司法机关,而审判和检察则是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更加重视对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结合,因此,华语民族电影更加注重故事在道德上的正义性。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华语电影,在关注日益健全的法制建设的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如对人性真善美的挖掘,对破坏道德体系的团体和个人的谴责,这些都表明中国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践行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批判的文化遗产,将道德置于与法律同等的地位,甚至特殊情况下为了道德标准的维护而忽视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外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在道德上罪犯虽然受到谴责,但在法律上却是无罪的。电影《豪门孽债》中,嫌疑犯最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律师的辩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德上对于罪犯还是给予谴责的。这是因为美国法律的前提假设是无罪推定,而美国的很多法律题材的电影都是遵循此规则的,在《一级恐惧》《豪门孽债》《芝加哥》等电影中,罪犯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美国的法律中,无论是无辜者还是罪犯,最终的判定依靠的都是法律,这体现了美国的法律精神:可能会放过一些有罪的人,但是绝对不会让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冤枉。中国的法律题材电影则是将道德和法律统一起来,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村长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是在道德上却引起了争议;电影《法外情》中,主人公虽然犯下了杀人的罪过,但是基于道德上的判断,被判处的罪行减轻。而电影《刮痧》则完全是将中外法律之间基点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呈现在观众面前。

换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法律更强调在表面上实现各个阶级、种族、性别的平等,虽然在美国的法律题材电影中,白人还是担当了大部分主要的角色,但是在电影中还是会体现对于黑人、女性或同性恋的一视同仁。在电影《大审判》中,最后电影向观众传达的主题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美国电影为了表现法律这一基本原则,往往选择一些较为小众的话题,如《费城故事》中对于同性恋以及艾滋病患者的讨论;《杀死一只知更鸟》对于黑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永不妥协》中单身母亲勇敢地面对整个法律体制。这些电影都遵循着美国的法律正确性。

华语电影则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更加关注农村和少数民族等处理法律问题方面的矛盾。电影《秋菊打官司》中,警察最初调节的时候仍然要考虑村民的情绪,最后按照法律依法惩处村长的时候,结果却并不是秋菊所能理解的;电影《被告山杠爷》的主人公按照村庄的规矩处理了农妇,违犯了法律,但是在道德上却获得了一定的支持。这些电影都是按照法律处理案件,但是却往往引发了人们对此的思考,电影中更多地展现了山村落后的文化建设与现代法律之间的碰撞和矛盾。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外民族电影在题材的选取和艺术处理手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电影背后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却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民族题材电影宣扬的是自由主义,是维护个人权益的民族文化,而中国的民族题材电影则更多地强调道德和正义的统一。随着电影全球化的发展,华语电影可以借鉴西方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更多地反映我国文化底蕴的民族电影。

猜你喜欢
华语法庭题材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公众号如何分割,四闺蜜闹上法庭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法庭争孙究竟为哪般?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