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跨界域文化的沟通

2017-11-20 23:41陈玉文
新闻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沟通一带一路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的不同,文化也相存各异。要实现多国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得突破界域文化的藩篱和壁垒,实现互融互通,进而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关键词】“一带一路” 跨界域文化 沟通

一、跨界域文化的客观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按照这一构想,两条线路在我国将涉及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6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市以及内陆重庆;向外延伸,大概有亚欧非6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其内。也就是说,要完全实现共建 “一带一路”的愿景,我们不仅要完成国内这些省市(区)间的沟通与合作,还得要和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打交道。特别是沿线的节点地区和国家,相互间往来会更多。而这些地区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的不同,文化也相存各异。单从经济文化角度讲,就有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渔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别,另外还有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语言等意识形态领域也多有不一,客观上形成了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实现多国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得突破界域文化的藩篱和壁垒,实现互融互通。

二、跨界域文化沟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往来知根底,交友先交情。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除了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机制和连接纽带,还需要有前提性的“相通”基础,也就是文化上的相互了解、理解、接受与融通。文化,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行为之本,在没有外来强力影响的情况下,它一般都是按照习有的定式来运行。人类有共同的文化,比如向善、遵规、逐利、求新等等,但因为形成的历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不同的族群表现出的言行、心态、情感各有所异。而要实现文化上的“相通”,就必须得知晓、熟悉和掌握他地域、他民族的文化常识,加强相互间的接触、往来和沟通,实现相互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所以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国政府倡议,“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跨界域文化沟通的涵盖内容

(一)政治文化的沟通

政治,是一个政体的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政治文化,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及表现样式。“一带一路”涉及诸多国家和地区,各国各地依据历史和国民的选择均有其特有的政治形态,体现和惯行着不同的政治文化。要想让“一带一路”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接受并成为其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就得进行政治文化的沟通。也即将己方和对方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等相互间给以及时、准确地传递、接纳、知晓,并作为宏观决策和具体实施的参考依据。特别是一些直接管理部门的运作方式,更应该相互明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二)经济文化的沟通

前面说过,亚欧非三大洲、160多个国家有着共同的愿望——生存与发展,也有着同类经济(比如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相同或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发展层次有别,对于经济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追求目标以及运行的方式方法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观念、目标层次也不一致。那么,要实现经济上的合作和往来,首先要做到文化上的互通,让对方明白投入、吸纳或共同建设的目的、追求、标准、方式,贸易往来的架构、项目、方案、实施程序,同时还得依据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要求、市场特点、审美标准量体裁衣,完成经济合作与交流目标任务,实现经济效果、效益的最大化。

(三)宗教文化的沟通

“一带一路”建设基于国家和地区,但实施和接纳的还是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才能“共建共荣”。“一带一路”所涉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信仰囊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特别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更为集中。有的则将宗教尊为国教(全民信教),如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芬兰、挪威等,而且同一宗教还有多种派别,所遵循的教义也不一致,甚至相互间还有冲突。这些国家地区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和控制,其意识形态及其行为准则与不信教和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宗教的信奉往往又占据着人们思想灵魂的最高地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故而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得了解、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信仰,学会“文化包容”,尽量做到不干涉、不悖理、不说不做有伤于对方意念情感的事。这样才能实现“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四)民俗文化的沟通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区、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人们日常遵循的习惯:包括生活起居、心理信仰、言行交往、外物构建等所有非官方定制的民间人文事象。它因生存环境而缘起,又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伦理道德思想和社会行为规范。各国各地各民族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形成历史不同,所创造形成的民俗文化也很不相同,不同的习惯及衡量认定会带来接受心理的错位甚至是冲突,因而不同地区、民族间人们的交往,首先应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只有知晓、尊重、遵行或包容异地的民俗文化,才可以正常往来和介入。endprint

四、跨界域文化沟通的途径和方式

(一)政府引导

“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是一种国家行为,其深刻内涵及具体实施需要国家从顶层给予诠释与推广。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进行设计、疏通、协调和引导,甚至是统一指挥。因为要跨界,单靠一池一地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各自的权益和利益分配,除相互间的协商,还需要高一级政府出面进行调停。文化的输出、吸纳与交流亦如此。共有的,往往是同一地区、同一政体或同一民族的,同一政府的方针政策非常重要;独属的,特别是相互间有矛盾冲突的,更需要高一级政府进行沟通、疏导,甚至得采取行政手段。政府引导的途径与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设置同一框架、统一机制分部属实施完成,也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如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或人员交流培训提供接触、了解、交流、互鉴、求同的机会,还可以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来实现。

(二)舆论造势

一件物品的推销、一项工作的开展,总有一个让人了解、知晓、接受进而逐步推广的过程;一个人、一个地区和民族、一种文化与相邻接触、打交道,也得通过表现和传达展示自我形象,让他方对你有所了解、认识,方可拉近距离。要实现零距离文化对接,除了直接接触、亲身体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也就是通过舆论造势,让接受方了解、接受,实现相互间少冲突、无隔阂,甚至是兼容并蓄。舆论造势有多种渠道:一是通过自我形象展示,让受众对你进行直观感受、全方位熟悉;二是通过某种媒介,转达你的信息、诠释你的形象,并广而告之,让接受方了解你、接纳你;三是借助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将其文化具体化、形象化、地方化,让受众在聆听、观赏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领会乃至接受你的文化内蕴,从而达到相互借鉴学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三)加强往来

在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距离越来越短”的今天,各种文化的交汇、碰撞、互鉴、融合渐成趋势。“一带一路”的团结协作、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已将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吸引到麾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渐成趋势。要想让对方接纳你,首先得让对方接纳你的文化;要让对方最直观最有效地感受、了解、接纳你的文化,就要亲身接触,通过人、物、事的往来,让对方去体验、领悟、熟知、理解和包容,进而达到和睦相处、同谋共建。文化的往来与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走访、观摩、研讨,共办活动,共建项目,派驻学习,办班或开设讲堂、课目讲授,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对接、互动等等。这些交流,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通过协商,建立某种协定和机制,保持长期的往来。

(四)备足功课

沟通需要交流,交流就要有共同的话题或有让对方值得關注的内容和引发对方兴趣的方式。要实现各国各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相互尊敬、真诚友好的态度,其次得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丝路精神,同时还需要备足文化功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熟悉甚至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对方的文化特质,以适应其社会人文环境,融入其思想情感世界,进而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实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未雨绸缪,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及相关配套措施,打造、包装和备好自身的文化产品,并从细微处着手,努力完善自身,以良好的形象走近对方。需要注意的是,走进和展示的或许只是一家企业、一个项目、一项活动甚至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的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形象,体现着一个群体的品格和精神,在交往中应时刻引起警觉。

作者简介:陈玉文,内蒙古日报社汉文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编辑:长 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沟通一带一路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