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员到市民的纸媒情结

2017-11-23 18:26发自北京武汉
清风 2017年7期
关键词:读报纸质报纸

文_本刊记者(发自北京、武汉)

从官员到市民的纸媒情结

文_本刊记者(发自北京、武汉)

关于纸媒体,人们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各类人群,可以说是与纸媒体接触最多的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本刊记者也十多年如一日天天浏览纸媒体,在与各界人群打交道时自然也经常谈起纸媒体的现状、前途等话题。从本刊记者获悉的大量信息来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虽然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但不少人依然对纸媒体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

跳出大家各抒己见的个人观点,以及他们对纸媒体深浅不一的情节来看,不能回避的是,在以手机终端等为载体形式的电子媒介的介入下,纸媒体的生存环境无疑受到很大的挑战,但是,从官员到普通市民,很多人对纸媒体的“恋情”不会消亡。而如何顺应电子媒介时代,如何在电子媒介时代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已然成为纸媒体留住人们眼光的新的任务。

近期采访的关于纸媒的故事

如果一天不看报,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我不习惯在手机上分析新闻内容。

本刊记者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采访时,注意到当地政府官员和普通群众对纸媒体的看法及态度。本刊记者数次到北京市采访,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河山、海淀区中关村法庭的法官陈昶屹等,就读书的话题进行过深入交谈,也谈到了纸媒体面临的现状。同时,本刊记者还就此话题与在北京、武汉、长沙媒体界工作的多人及其他各界人士进行过探讨。现举数例,从中可以窥见人们对纸媒体的情结与心态。

河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本刊记者在北京东城区采访他时,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细节。河山在举例分析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时,反复讲到:“我高度关注报纸杂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他说,一次他看到某报纸报道了“打假人士”的故事时,高兴得一拍大腿:“我一直在留意这种事例,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这种事例时,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报纸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等于通过报纸这种权威渠道告诉大家:买到假货是可以维权的。”看书读报,已经成为河山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记者略感意外的是,河山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却并不娴熟,他说,一次他无意中触碰了手机中的某一处功能,结果自动下载了一款付费游戏软件,在没得到他允许的情况下扣走了他15元钱。为此,他还专门到北京的当地法院起诉网络供应商侵权。

陈昶屹过去在海淀区基层法庭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网络法方向博士后,成为北京基层派出法庭的唯一一名博士后法官。在很多人看来,陈昶屹选择的是一条“清水”之路,“我的一些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中央某些部委工作,也有的选择了经商致富。”然而,陈昶屹却耐得住寂寞,一头扎进了基层工作与书海中。陈昶屹对本刊记者说:“我将读书看报当做生活的重要内容。”正是坚持读书看报,极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也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名优秀基层法官。

还有一次,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与数位媒体界人士一起就餐时,大家在饭桌上谈兴正浓,一位北京某杂志社的编辑推门而入:“不好意思,刚才去买报纸了,所以来迟了一会儿。”该编辑进入餐馆时,夹着一大包报纸杂志及相关资料。本刊记者特意翻阅了他携带的报刊,发现有当天北京市出版发行的三份报纸、两本杂志,还有网络设计方面的专业书籍。本刊记者问:“今天的报纸有什么重要新闻,值得你在吃饭之前匆匆去买?在手机上看不是一样的吗?”该编辑回答:“多年的习惯了,如果一天不看报,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我不习惯在手机上分析新闻内容。”

本刊记者近日到武汉采访时,被身披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光环”的村官霍计武所震撼。在信息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里,霍计武靠什么来打发业余时间,是否感到孤独寂寞?面对本刊记者这样的问题,霍计武淡然一笑:“这里肯定是无法与城里的繁华相比的,读书、看报,这是我打发晚上时间的主要方式,更是我充实自己的一种主要途径。”霍计武对本刊记者表示,凡是村里、乡里订阅的报纸杂志,他几乎都看了个遍。

“纸媒能给人安全感、信任感”

权威的政策发布、消息来源,通过纸质报纸传播,能给人一种安全感、信任感、确定感。

纸媒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信息传播渠道,但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也同样不再陌生。既浏览手机、电脑,也读书看报纸杂志,越来越成为更多人获取信息的双重渠道。党政官员大多公务繁忙,他们是否还读书看报呢?本刊记者在采访中曾问过多位政府官员:“如果在智能手机与纸质报刊中二选一,您会选哪一种?”被问者一般都会表示,二者都必不可少,但纸质报刊的权威性更高。一位受访者思考了一下,说:“如果非得二选一,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纸质报刊吧,因为权威的政策发布、消息来源,通过纸质报刊传播,能给人一种安全感、信任感、确定感。”

“今天,干部怎样读报?”调查这个问题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但来自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的调查给出了部分内容的答案。2016年4月13日至20日,《人民日报》“要闻四版”与人民论坛杂志社合作,在广东省侨联等多个单位的协助下,对党政干部读报习惯和偏好等进行了调查。

调查称,超过九成受访干部每天会抽出时间读报,40.54%的受访干部每天用于读报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有13.51%的受访干部达到1小时以上。为工作而读报,是所有接受采访的党政干部们提及的共同目的。调查中,超九成受访干部认为读报对自己工作有帮助,认为帮助较大的占35.47%。

而普通市民对纸质媒体的态度,从本刊记者在街头巷尾的偶见偶闻也可窥其一斑。近日,本刊记者周末去烈士公园游览时,就看到几位读者正在翻看报刊亭里当天的报纸。据一位正在看报的读者介绍,他每次路过这里时都会随手翻一翻,虽然很多新闻在网上已经看到,但从报纸上看到的感觉不一样。

新媒体不是纸媒的“掘墓人”

传统纸媒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属性,它所蕴含的文化质感,随着互联网的兴盛,锋芒会越发显现。

为什么新媒体突飞猛进的今天,仍然有这么多人对纸质媒体“恋恋不舍”呢?按照记者采访的诸多人士的说法,是现在人人一部智能手机,当然绝大多数人是“离不开”手机的,但是,他们也都有类似的观点:“手机再怎么便捷,也不可能有纸媒体的权威性。”一位报业人士进一步给出了专业性的解释:传统纸媒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属性,它所蕴含的文化质感,随着互联网的兴盛,锋芒会越发显现。互联网网民人群愈发大众化,而纸媒读者愈发精英化。纸媒深度报道所特有的力度和思想性,构建了纸媒平台的卓越影响力。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是,新兴电子媒体已成燎原之势,几乎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中。一些纸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度转型甚至放弃了纸质媒介的传播形式。但新媒体“江湖”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泥沙俱下之下,一些纸媒体又重新选择纸质媒介为载体,这是一次理性回归。

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仍然是纸媒体的优势在起作用。作家吴兴人在文章中列举纸媒体的优势时分析:第一,是纸媒体的直观性和方便性。一纸在手,可无须借助其他任何工具、不受场地的限制来获取新闻。而广播、电视、手机报以及网络媒体等都要有个终端。第二,纸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中国内地绝大多数纸媒体的背景是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集团,有着严密的新闻采编和发布流程,其新闻的原创性、真实性、权威性、社会分析能力、社会导向能力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是其他任何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第三,纸媒体的研阅性。纸媒体对新闻的阐释、对新闻的解读也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最为媒体界人士所熟知的,莫过于《纽约时报》报道过的一则新闻:美国《新闻周刊》是拥有80年历史的老牌新闻杂志,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惨痛的变故。“《新闻周刊》在关停纸质版整整一年后,这本艰苦斗争的周刊即将重返报刊市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葆华认为,《新闻周刊》重推纸质版,是对新的经营模式和销售模式的一种探索。

另一则来自印度纸媒体逆势而上的消息则更加振奋人心。据CNN报道,今天,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出版物在全球各地的销量已经日趋衰落,但在印度国内的情境却完全相反,没有显示出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迹象。近日,印度审计部门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2006年开始到2016年为止的10年时间里,印度国内每天的报纸印刷量已经增加至2300万份以上,其每年的增长幅度接近5%。尽管印度政府和部分高科技企业如谷歌、Facebook等,希望将这个国家的13亿人口更多地带入互联网领域,但该国民众对传统印刷出版物的需求仍在增长。对出版商而言,更多的读者意味着自己会拥有更高的收入。据预测,截止到2021年时,印度出版印刷业拉动的广告收入,将会从2016年的2000亿卢比(约合31亿美元)上升到未来的3000亿卢比(约合45亿美元)。根据印度审计部门的预测,未来,印度国内传统印刷媒体产业的产值将会达到67亿美元左右。

在纸媒体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大背景下,纸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在中国各地都已风起云涌,无论到哪家报社或杂志社,“创新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几乎成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提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见解:新兴媒体并不会成为纸媒体的“掘墓人”。相反,纸媒体如果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反而会如虎添翼。无疑,在新媒体兴起的今天,纸媒体仍然具有天然的优势,对此,权威官方报纸《人民日报》也刊文称,新媒体不是纸媒体的“掘墓人”。事实正在证明、也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证实,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猜你喜欢
读报纸质报纸
老虎先生爱读报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读报一得》
确实不容易
读报有感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