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重视的底线思维

2017-11-24 08:44李少军
新东方 2017年6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

李少军

善奕者谋势,善治者谋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自信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醒,畅谈梦想、坚守底线,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带领“中国号”巨轮审时度势、排除万难、乘风破浪、稳健前行,不断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一、用梦想照亮未来、设底线托底梦想

用梦想照亮未来、设底线托底梦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自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始,习近平同志多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阐释,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将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未来中国贯通起来,以宽广的战略眼光将中国国情党情民情与世界大势联系起来,为党长期执政、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长久幸福树起了迎风招展的精神大旗。这面用梦想织就的大旗,把亿万中国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照亮了中国未来。

无论梦想多高多远,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举国踏上“逐梦之旅”和享有全民共享“出彩机会”,这不仅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且需要“掌舵者”方向高度明确、思路高度清晰、措施高度得当。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的风险在哪里?中国的底线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大问题,是对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巨大考验。

千金重担系天下苍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系列挑战与问题,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社会稳定发展既要有梦想牵引,又要有底线支撑。用梦想照亮未来、设底线托底梦想,理想与现实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追求梦想、把握大局与坚守底线的辩证统一,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丰富了我们党的执政智慧,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二、坚持并践行底线思维

底线,原指一些球类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后引申为人们思想或行为的界限。社会,作为历史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人群集合体,其存在和发展需要相应的底线系统作为支撑。底线确立了社会运行的风险边界,是一旦被突破就可能导致局面失控的警戒线。

底线思维,就是在考虑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过程中,依据全面的客观的变化的情况,主动设定最低目标和行为边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理性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践行底线思维,是在深入把握社会发展与其底线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国在转型期底线缺失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历史地看,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跃迁是一副尚未完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伴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底线系统的变迁和整个规则体系的重构;这种变迁重构与公众认知体系的调整相互引导、相互塑造。

当前社会底线失守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底线失守。喝纯净的水,吸干净的空气,吃洁净的食物,享受这些“人最基本生存条件”已显得比较奢侈。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德底线崩塌、法律底线淡化、权力边界模糊、价值观扭曲;一些干部执行社会政策失当,如强制拆迁、强制农民上楼等,整个社会的安全底线、信用底线和发展底线漏洞频现。三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许多人精神底线失守,人格分裂现象、“套中人”“双面人”现象比较常见。

令人痛心的现实告诉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个社会失去底线是可怕的,一个党员干部丧失底线危害甚巨。一位普通群众丧失底线,影响可能是“一个点”;一位党员干部丧失底线,影响则可能是“一条线”甚至“一大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就是要向全党全社会说明:深化改革不是无原则的改革;扩大开放不是不设防的开放;解放思想也不是无底线的“怎么都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守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已成为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三、以“底线工程”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

面对纷繁世事,何以信步闲庭?历史反复证明:古今中外英明的执政者都比较注重底线问题,而政治上的浪漫主义带来的往往是灾难。苏共丧权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执政党没有把握好底线,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底线思维。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数次关乎生死存亡的变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设定底线,并不断排除干扰、牢牢坚守底线,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针对改革初期的一些错误论调和倾向,邓小平受中央委托,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四大底线,一个都不能突破,这实际上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立下了“定海神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沉着应对国内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针对许多人看来没有头绪、无法解决的系列难题,从建立底线、带头坚守底线入手,分层次多角度阐释“底线思维”,构建“底线工程”,显示了大国领袖的超凡智慧。

关于政治方向,习近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保持国体政体稳定、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执政可持续、以周密有效的防控措施应对风险。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动摇国本、改旗易帜、颠覆改革开放路线、走上老路邪路。中国不改革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绝不能踏空一步。这实际上是划出了改革的总底线、总边界。

关于经济工作,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处在合理区间,不发生系统性经济危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等等。

关于思想文化,习近平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等等。

关于社会治理,习近平强调,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伤害无辜群众就是触碰底线,要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等等。

关于生态安全,习近平强调,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等等。

关于和平发展,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等。

关于党的建设,习近平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要以零容忍态度反对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等等。

概而言之,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提到的“红线”“警戒线”“高压线”“雷区”等,往往涉及底线问题。大国政贵有恒。只要我们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同志关于底线思维的系列论述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线图就“蹄疾而步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就能顺理而成章。

四、习近平的“底线观”,体现科学思维的方法论

从哲学层面来看,底线思维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考路径与过程。习近平的“底线观”体现了一种辩证理性的历史观、发展观和执政观,蕴含着三层逻辑: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讲,事物发展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底线就是事物质态变化的临界值,只有把握底线,才能把握住“度”。二是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守住底线就能实现社会“稳定”,突破底线则会导致社会“混乱”。三是从个体层面看,发挥社会的个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主动把握底线并科学坚守,才能顺势而为。

从过程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方法的要领:一是在起始阶段,要有明确的方向意识和价值意识,以方向正确为底线、以不侵犯人的合法权益为底线。二是在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设定明确的行动规则和行为边界。三是针对可能的结果,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从形势研判中发现危机,学会管控风险,争取最好结果,以严防最差结果为底线。

从结构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方法的要领:一是如何设定底线?要有全局意识,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底线设定合情合理又合法。二是如何坚守底线?要有选择意识,坚持重点论,明白什么是最关键的,怎样保证重中之重绝不有失。三是如何变更底线?要有动态意识,坚持发展论,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底线的变化,根据变化的实际、尊重科学规律,以正义和进步为取向变更底线和行动方案。

概而言之,习近平底线思维方法论的要义:从小事着眼,明确并坚守底线,把握住“度”“分寸”和“火候”;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进而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为什么要从小事着眼?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通过小事,才能亮出大原则的底线;只有通过细节,才能让党员干部坚守底线的行为具体化、可量化。比如,中央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为抓手,推进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纯洁党的肌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调查研究、会议、文件简报、出访、警卫、新闻报道、文稿发表、住房、车辆配备、拜年、宴请、接待、送礼、发放钱物、生活作风等涉及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小事、细节作出了严格的“兜底性”规定,等等,抓的就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底线问题。不但持续对越过底线、践踏底线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而且不断探索使坚守这些底线的好做法常态化、长效化。现在,不但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而且大多数群众也能感到:就是通过这些小事,定下了规矩、定下了底线,社会风气才为之一变。

为什么要从坏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物发展具有多向性,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坏处准备,就是要充分研判不利因素,预计到行为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设定我们能够接受的最起码状态。只有对最差结果进行“探底”并进行“保底”准备,筑好防范体系,我们才能“心中有底”,主动争取较好的结果,从而可以坦然应对、淡然处之。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令世界刮目,但“富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且面临境外遏制力量或明或暗、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巨大和增速放缓、社会治理难题堆积、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亟待提高等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不但形势严峻而且相互交织,我们只有从坏处准备、积极作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藩篱,才能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道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为什么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独立自主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大国,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必须坚定不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就是要通过坚守底线学会以守为进;在追求“一万”的同时严密防范“万一”发生;着力避免被动局面,化被动为主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稳扎稳打,通过从严治党赢得长期执政的主动权、通过改革创新赢得健康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扩大开放赢得国际事务的主动权。

“居安而思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重视底线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实现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历史统一。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系列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他处事、待人和律己的实践中。要让风筝飞得高,就得握紧手中线。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仅涉及个人的党性和人格,而且涉及个人的能力素养提升,关乎党和国家的全方面建设。因此,应在领会和掌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既掌握底线思维的方法,又学会坚守底线的方法;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重视底线与全面推进工作、提高个人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站在全局高度运用好这种方法。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底线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