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的研究现状与拓展空间

2017-11-24 08:44夏代云夏代珉
新东方 2017年6期
关键词:南海诸岛航海渔民

夏代云 夏代珉

数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海南渔民驾驶风帆渔船、使用中国古代二十四位航海罗盘闯荡南海诸岛,并总结自己的航海经验,书写航路备忘,渐渐形成了《更路簿》。我国学界对于《更路簿》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3月,原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究所等组成联合调查组,系统地调查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地理环境、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实地访谈海南渔民在南海航海生产的情况,1973年该调查组撰写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内部资料)中提及,海南岛东海岸的渔民中仍然流传着不少有关西南沙群岛的“航行更路”的抄本。1974年广东省博物馆征集到原琼海县潭门公社草塘大队老船长苏德柳的《水路簿》手抄本,同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编写出版的《西沙文物——中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刊登了4张照片和一篇简介,文中认为《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的航海针经书,在文昌、琼海等地流传,苏德柳的手抄本为棉纸,长22厘米,宽14厘米,对折双面,共47页八千余字,共8篇[1]。笔者后来发现大多数棉纸手抄本都近似于这个尺寸,便于随身携带。1988年韩振华根据海南渔民的习惯叫法在《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将之更名为《更路簿》[2]。四十多年来,学界对于《更路簿》的研究不断推进。近几年来,随着南海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学界又一次掀起了搜集、整理和研究《更路簿》的高潮。

一、《更路簿》的研究现状

四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对《更路簿》的研究厘清了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分类简述如下。

(一)提出口传“更路传”早于成文《更路簿》

学界普遍认为,在成文的《更路簿》之前有口传的“更路传”,南海渔民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如当代蒙全洲的《更路簿》就是他凭回忆口授,由麦穗整理。如今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更路传”至迟在元代已经出现,至迟在明初已经有了成文的《更路簿》,清代成文《更路簿》进入鼎盛时期,民国时期流传更广。

(二)探讨《更路簿》品相、传承、消退与重新发现

留存至今的《更路簿》都是民间手抄本,年代最早的为清代,其次为民国时期,再次为新中国建国后。纸质,清代的手抄本多为坡棉纸,纸张柔韧轻薄,呈暗褐色。民国时期的手抄本纸张多样,有坡棉纸,草纸和文化纸。建国后的手抄本多为文化纸、作业簿和工作手册。手抄本的尺寸以便于随身携带为标准,与苏德柳簿近似,因为船长和火表在航行途中需要随时翻看,随手收藏。笔者在文昌船长郑有奕家看到他家珍藏的一个木盒,为长方体,成年男子一只手就可以握稳,内部空间刚好放下《更路簿》和罗盘。船长上船时就带着这个木盒,返航后就将木盒带回家里珍藏。

在古代,《更路簿》作为民间航海秘本,通常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辅以师徒、亲戚、密友之间的传承,后代渔民对前辈的成文《更路簿》不断进行验证、修正和补充,反映出航行经历越来越丰富、航路不断拓展和捕捞海域不断扩大,彭正凯簿、卢业发簿、黄家礼簿、陈泽明簿、王诗桃-王书宝簿等就体现了这个特征。

纸质《更路簿》在民间不易保存,旧簿烂掉之前得抄录新簿,有些人在重抄时还对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如卢业发簿和黄家礼簿就体现了这个特征。有些人抄写别人的《更路簿》时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内容有所选择,如有的省略港口的全年流水(“流水”记载的是某港口或某海区每日的潮汐涨落时间),有的省略不能出远海的夏季流水,有的只抄录一部分海外更路。

在帆船航海时代,海南远航西沙、中沙、南沙的船长人手一本,担任“火表”的老渔民也人手一本。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卫星导航和机船的普及,《更路簿》逐渐被弃之不用,到90年代初期,年老的渔民也不再使用《更路簿》。

1987年出版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公布了12种《更路簿》[3]。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的《南海天书》公布了23种《更路簿》[4]。截至2016年9月已经发现《更路簿》32种[5],海南省琼海市文化馆郑庆杨又公布了“郑藏”“伍藏”(名称为《来去顺利》)两本新的《更路簿》[6],笔者近期又发现梁其锐簿。大概而言,至今已发现35本。可以预期,随着调查越来越深入细致,还会发现更多民间保存的《更路簿》,相关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化。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开展,海南省文昌市将《更路簿》用“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名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为文昌市文化馆和琼海市文化馆,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苏承芬(1932年生,琼海市人)、郑庆能(1931年生,文昌市人)和齐见德(1941 年生,文昌市人),三人均为男性,汉族[7]。

(三)探讨《更路簿》的性质

对于《更路簿》的理解多种多样,如航海针经书、海道针经、南海航道更路经、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针经位、航海指南、航行指南、航海日志、航海手册、南海天书、指南针、护身符、南海百科全书等等,不一而足。

一种观点认为,《更路簿》是古代“航海针经”的一种,如《西沙文物》、何纪生、韩振华、刘南威、阎根齐等人。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更路簿》是古代南海航行的“航海指南”,如周伟民、刘义杰、夏代云、王利兵等人。郑天挺、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称之为“航行指南”[8]。但是孙光圻提出,不应该称《更路簿》为“航海指南”或“航行指南”,确切地说应该是古代南海航行的“航路指南”。他辨析了如下几个概念,现代的“航路指南”是航海实用图书中的一种,主要包含与航行有关的经济、技术与航海基地等背景的简介,对航行途径的水道、航线、航程、航期、港口及其相关的地文、水文诸因素均有准确而详细的说明,并给出必要的航行方法与提示,不过古代的航路指南比较简陋。而“航海指南”和“航行指南”比“航路指南”在内容上更为宽泛,还包括船艺、货载等。“航海手册”包括船员在启航、航海、生活、登录、守则等方面都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等,在内容上也大大超过了“航路指南”。“航海日志”内容包括航海者在航行全过程中按日记录的主要情况,如航向、航速、航位、气象、潮流、海况、航道、人员上下、货物装载和相关的主要事件。他根据《更路簿》所记载的内容,认为《更路簿》应属于航路指南。

孙光圻的观点极具借鉴价值,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更路簿》的性质是“南海航路指南”。不过,不能单纯从航路指南、航海针经等方面来理解《更路簿》背后的文化意蕴,从社会科学哲学的社会整体论视角看,我们尚需从海南渔民远航三沙捕捞生产这种生产生活的整体来理解《更路簿》所蕴含的海洋文化意蕴。

(四)《更路簿》的地域范围和使用者

目前大多数文章和书籍中,默认《更路簿》的所指范围为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使用者是海南渔民,有人甚至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即必须记载有海南古代渔民对南海诸岛所命的“俗名”。但曾昭璇、曾宪珊等人认为,《更路簿》是“我国海南、广东沿海渔民在南海长期作业的航程纪录和航行指南”[9],这个观点把使用者的范围扩大到广东沿海,把地域范围扩大为整个南海。笔者研究发现,的确有些现存的《更路簿》记载的地域范围覆盖整个南海,而且从其抄写与传播范围看,其使用者既有广东沿海渔民,也有海南渔民。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暂且提出如下分类方案: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更路簿》仅限于海南渔民、西南中沙的更路,且必须有海南方言命名的老地名,那么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视为“狭义的”,而将覆盖整个南海的这种观点视为“广义的”。事实上,“广义《更路簿》”与海道针经在内容及表述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而且海南古代渔民也使用这种工具书指导航海。而“狭义《更路簿》”内容少很多,其中海南岛东部和南部几个港口是起航港,也是海南渔民远航作业后返回的目的港,西沙、南沙、南洋的更路条文极其简练,记载最为全面的主要只有起航地点、目的地点、针路、更数和风向,一部分狭义《更路簿》记载有流水。

(五)《更路簿》是经验性的地方性知识

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看,《更路簿》属于经验层面的知识,没有用系统的科学原理解释。比如海南渔民通过多年的摸索,知道在什么季节、在哪个岛礁有不同种类的海产,但多停留于经验层面,尚需从海洋渔业学、海洋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解释。特别是渔民在应对南海风暴和其他灾难时,凭借一些经验知识解决了问题,但由于不懂其科学原理,往往会蒙上迷信的色彩。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看,《更路簿》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更路簿》这种地方性知识是由具有连带关系的文化共同体即中国南海渔民创造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这种知识处在一种持续的创造过程中,每一次应用都依赖于当时驾驶者的航海经验和灵活应变[10]。李国强也提出:“《更路簿》不仅是海南渔民的航海指南,更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11]7这些说法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即《更路簿》是属于经验知识,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六)《更路簿》的核心技术知识得到解读

海南渔民命名的老地名与标准地名的对应关系在《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中有系统的对照。夏代云经过实地调查海南琼海和文昌的老船长、老渔民,基本厘清了针路和更。海南渔民的计算方法是一更为2小时,古代远航南海的风帆渔船较小,抗风能力不大,航速一般保持在5节到6节左右,因此一更的航程约合10海里。《更路簿》的针路有单针、缝针、三向并用针、线针、对针和回针,线针里的一线约合1.5°。这些结论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和使用。孙光圻认为,《更路簿》上的“更”主要指航时,因风向、潮水、船体结构不同、船新旧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船的航行轨迹会呈曲折形,船的速度会出现“上更(即合更)”“不上更”和“过更”等情况,因此船老大更关注的是航船的航行需要多少时间,而不是实际的航程里数。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七)《更路簿》的航线有了初步研究

海南人郭振乾在地名调查中根据他所收集的《更路簿》对西沙、南沙更路进行了优选,绘制了《西、南沙渔业更路图》,该图反映出海南东海岸众多港口都是前往西沙群岛的始发港,该图最南端达到墨瓜线(南屏礁)。遗憾的是该图没有前往新加坡的航线与越南沿海的航线。不过该图是渔业更路图,侧重的是海南渔民的传统捕鱼航路。夏代云的《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12]分析了三簿的航线:西沙航线、南沙航线、南洋航线,特别是吴淑茂簿的南洋航线有32条,内容丰富,非常准确。而且指出这个覆盖南海的航线网络不仅是海南渔民的渔作航线,也是其海外贸易和华侨移民路线。

(八)倡导建立“更路簿学”

李国强多年来坚持南海海疆研究,在多年前就提出创建“更路簿学”,并进行了系统探讨,“更路簿学”是研究“中国渔民在南海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作业工具、捕捞技术、航海技能等问题,兼及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海洋意识、价值理念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学问”[11]。李国强认为,“更路簿学”是南海问题研究的一个全新载体,其意义远远超出《更路簿》本身,它在研究《更路簿》的同时,更是以《更路簿》为牵引,不断整合我国南海研究的多种资源和多方力量,不断培育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南海问题研究体系,不断夯实和完善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历史证据链条和理论支撑点。这个建议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高之国也多次提出应该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更路簿》,建立“更路簿学”。《更路簿》记载了古代海南渔民从始发港往返三沙群岛以及各岛礁之间的航向和航程,渗透着海南渔民对于南海潮汐、海流、海浪、水质水色、季风、气候、飞鸟、水产、水深、岛礁暗沙暗滩的地貌、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渗透着他们的海神信仰、丰收的喜悦、海难的经历、对南海岛礁的开垦建设、历史传说等等,可以从历史学、科技史、科学技术哲学、法学、政治学、文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地理学、生态学、海洋学、航海技术、造船技术、材料学、农学、旅游学、体育学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对之开展研究[13]。

周伟民在《南海天书》里也探讨了“更路簿”何以成“学”的问题。王崇敏认为如今建立“更路簿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呼吁各方积极努力。

(九)更路簿与南海维权的关系得到强调

《更路簿》与我国南海主权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国内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和关注,很多著作、论文、讲话、采访录、纪录片、宣传片等已经有大量论述,主题集中在我国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持续经营开发、历届政府管辖南海诸岛等方面,从多个角度指出《更路簿》证明了我国渔民在数百年前就已远航南海诸岛捕捞、长年住岛生产等,可以强有力地证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权利和主权。

高之国多次指出《更路簿》是南海维权的铁证,深入挖掘古代海南渔民的耕海文明,及其对于我国古代海洋文化和世界古代航海技术的贡献,可以为我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提供有力的证据[13]。

李国强指出,基于对多种抄本《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海岛礁地名、航线、航程系统的深入分析研究,还原中国人民认知南海、开发南海的历史轨迹,阐释中国人民经营南海、利用南海的历史演进,总结中国人民在与南海互动中所积淀的所有历史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为阐明中国历史性权利形成,确立历史逻辑[11]。

夏代云认为,《更路簿》表明海南渔民在数百年前就驾驶风帆船航遍了南沙、西沙、中沙群岛的岛礁,最先对这些岛礁进行系统的命名,一些地名在16世纪就被西方人谐音译为西文,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在此生产作业,以民间的方式不断开发、持续经营南海诸岛,取得了对于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权利,为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归属中国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更路簿》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二十四位航海罗盘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多种学说。由于南海岛礁特别是南沙群岛岛礁密布,海南渔民用多种针路记载航向,特别是线针这种罗盘加密技术将针路方向增加到240个方向。《更路簿》中的“老地名”是海南渔民根据岛礁的形状、大小、海水或礁石的颜色、海产、动植物资源、灯塔、在岛礁发生的大事等,用海南话命名的。《更路簿》的用字如“立”“自”“用”“向”“用向”“ 兼 ”“ 平 ”“ 半 ”“ 收 ”“ 生 开 ”“ 过 ”“ 往 ”“ 去 ”“ 放 去 ”“头”“尾”“防浅”等等都体现了海南渔民的口语特征。从《更路簿》可透视南海渔民创造的南海海洋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如港湾、岛礁、航路、中国古代航海罗盘、航海技术、海上计时工具、对海上天气的判断、海产品、捕捞工具、潜水作业的捕捞方式、海上生活用品、海上生活方式、海洋信仰与祭祀、南海诸岛上海南渔民的葬礼与墓葬、海上贸易等等。因此,对《更路簿》展开深入调查和解读,可为我国南海维权提供极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二、进一步研究《更路簿》的建议

1.尽管《更路簿》与我国南海维权的关系不断得到强调,但尚需从多方面继续研究,特别是需要结合当今国际海洋局势、我国海洋战略思想和目标,从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南海历史性权利以及主权维护,当前最迫切需要进行的研究。

2.进一步立足实地调查,结合参考文献,扎实推进对《更路簿》的内容研究。对现有《更路簿》一一进行详细解读,进一步厘清其中的用词、技术等等,还需在此基础上对多本《更路簿》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迄今为止还只对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三簿做了详细解读,其他簿还有待解读。其成果可为法律、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南海维权研究提供基础文献。

3.加强对老船长和老渔民的航海历史调查研究,因为熟悉《更路簿》的老船长老渔民不断去世,同时需要加强对海南古代帆船造船技术、风俗、海神信仰等方面的调查。

4.纸质《更路簿》容易腐烂,加之海南潮湿多雨,民间不易保存。博物馆部门要尽快、切实对之加以征集、保护和宣传。加强实地调查,以期发现更多的《更路簿》,进行内容研究,并加强保护。

5.海南渔民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发行的航海图,需对之进行高清扫描,对海南民间的航海罗盘进行高清拍照,编著图文集。

6.将《更路簿》与福建沿海的海路针经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如航线、用针、更数、记载内容的异同、行文风格等,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两地的造船、风俗、民间信仰方面(如妈祖与一百零八兄弟公)的差异等等。

7.《更路簿》老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需要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笔者调查获知,一些海南渔民认为在当代卫星导航仪器损坏或由于其他不可预知的原因而失去效应时,参照《更路簿》航行,仍不失为自救的好方法,这种文化遗产值得继承。因此培育《更路簿》“非遗”传承人是一项既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的事业。

另外,海南古代帆船造船技术至今在海南民间尚存,建议海南省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造古代的帆船模本,确定“非遗”传承人。

8.在文献整理方面,我国古籍中对于南海的记载,尚需做更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需对国外关于南海的记载、航海图等文献资料积极收集、翻译和研究。特别是对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的渔民航海指南之手抄本或书籍等进行搜集和研究。

9.把《更路簿》前期研究成果翻译为多种外文,加强国际传播。

10.建立《更路簿》数据库和陈列馆,其内容有《更路簿》照片、原文、原文解读、航海图、罗盘照片、更路图、老船长和老渔民的调查资料、《更路簿》地名、更路图、贸易方式、渔民的风俗习惯、海神信仰、赶海仪式、相关会议简讯、最新研究动态、国外资料、用外文翻译《更路簿》、古代帆船模型及照片、航海用具等等。

11.媒体和文艺界对《更路簿》展开宣传,如制作纪录片、宣传片、电影、电视剧等。

12.紧密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对《更路簿》及其所蕴含的南海海洋文明展开拓展性研究,为创建“更路簿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将《更路簿》知识进课堂,如以讲座的方式,编写简明《更路簿》文本,让中学生能够读懂《更路簿》。

《更路簿》反映了我国古代渔民对于南海的开拓与经营历史,是我国南海维权的有力证据。海南省管辖着辽阔的南海,希望国家社科院、教育部、海南省委、省政府、人大、政协、省社科联及各部门进一步重视《更路簿》研究,鼓励学者从多科学视角积极开展《更路簿》研究,争取在近几年出一批优质研究成果,也为建设“更路簿学”夯实基础。

[1]广东省博物馆.西沙文物:中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11.

[2]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G].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66.

[3]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G].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

[4]周伟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

[5]夏代云,牟琦,何宇阳.海南渔民《更路簿》的时代考证和文化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54-59.

[6]郑庆杨.南海航道更路经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7]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3:90.

[8]刘义杰.更路簿研究综述[J].南海学刊,2017(1):9-20.

[9]曾昭璇,曾宪珊.清《顺风得利》(王国昌抄本)更路簿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1):86-103.

[10]夏代云,何宇阳.海南渔民的风帆船航海技术: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科技史案例研究[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6(9):85-91.

[11]李国强.《更路簿》研究述评即创建“更路簿学”初探[J].南海学刊,2017(1):5-8.

[12]夏代云.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13]高之国.南海《更路簿》研究的破冰之作[J].南海学刊,2017(1):111-114.

猜你喜欢
南海诸岛航海渔民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航海博物馆
论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线产生的由来
纪念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图片展在海口举行
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相关依据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航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