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及其培育

2017-11-30 08:55杨君志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

杨君志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伴随大学成长与发展,传承时代特色与精华,引领未来腾飞与希望,对社会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大学力求发展的同时,大学精神逐渐衰微,“适应”社会发展却忘了“本根”、“人本教育”的缺失、大学制度束缚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实”,去“利”扬“智”、以“人”为本、创新大学制度,更好的培育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时代境遇;培育

一、大学与大学精神

大学是大学精神的实物存在,大学精神则是一所大学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无形气质。英国教育学家纽斯曼认为“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普遍场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美国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把多元巨型大学比作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一些人在城市中失败了:另一些人则上升到城市的上层;大多数人则在许多亚文化群中生活着”。大学精神的传递和发展离不开大学之“存在”,也离不开社会之“运转”,这种“存在”与“运转”不仅有其外部的表征意蕴,其内部实体中更有着它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它是不同生命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不断向上的内心力量。

“从教会-修道院-大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承当反映社会进步和广大人民精神追求的组织和机构。”正是人们有这种精神上的意义诉求,才会在不同时代下产生具有相同精神作用的机构和组织,这种机构和组织中所产生的能动性的精神集合即是时代精神与社会精神的缩影,如果抛开这种精神集合,单纯把组织和机构看作是普通的建筑群落,那么很难想象它留给世界的意义何在。

大学就是用建设性的探索清除那些束缚社会进步的思想障碍、观念障碍和制度障碍,并以其独特的革命勇气不断直面时代挑战,引领时代进步,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精神具有一种独特的革命勇气,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外在突破”、“内化”与“外化”、“知”与“行”的统一。大学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与生俱来就是为人的精神世界服务的,“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它的存在意义更在于它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以及由此而焕发出旺盛创造活力”。这里所说的“大学”不是“大学”本身,而是大学精神赋予下的“大学——生命感”给予“大学人”不断向上的力量,如果除去大学精神,大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学精神历史性的肩负着一种包容并超越物质欲求和现实需要的一切使命,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大学精神永远停留于正常话语的外围,超越和独立于权力、货币等具体利益的操纵,以其独特的价值立场实现对大学的存在的批判。”

二、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

“大学的变迁一直沿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的描述:从寺庙、村庄、城镇到大都市。这形象的说明了大学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城镇到大都市,从宁静到喧嚣的发展轨迹。”可见,大学的发展是逐渐去边缘化的,在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大学正在逐渐放逐那些本该属于它本身的精神实质。

第一。“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忘了“本根”是阻碍大学精神发展的关键。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它应该向所有拥有求知的“心灵”开放,但在现今社会发展中,这座无形的“围墙”厚而实的存在着。这种“适应”是一种“病态的”迎合和依附,大学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将其本身作为一个“利益组织”,去“适应”一切有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适应”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本根”——即自由的学术氛围、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富有创造力而开放的头脑、强烈的社会关怀精神,缺失了“独立性”,就无法再谈论大学精神本身,这也是大学忘“本”的源头。

第二,“人本教育”的缺失是阻碍大学精神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大学“人”的探索与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价值存在。“没有大学人,就没有大学人的活动,大学的生命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失去了物质载体的大学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大学首先是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而存在,“教育的精神,应该是回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健全人的心智为目的,以促成人的灵魂转向为己任,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还有围绕这些理念和价值取向所展开的种种努力。”一个人,只有在自由、安全、可靠地环境下释放自己的能量,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但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建设中,“人本教育”严重缺失,高校仅足够重视就业率、升学率、品牌效应带来的社会收益,看似“高大上”的指标背后其实是权术的滥用。

第三,制度僵化、束缚是阻碍大学精神发展的根本原因。“放眼整个文明进程,精神与制度的变迁史贯穿其中。本质上,精神气质与精神制度特性奠定了文明的基础和框架。”现如今,政府扮演着大学所有者、举办者和管理者三重角色,管理过于细致,高校缺少自主权,对政府的命令“唯之是从”。由制度僵化带来的教育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高校精神的发展,行政化、机构化、利益化的运作观念,干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的不完善仍然深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制约。大学本是一个具有自由、批判精神的“象牙塔”,“然而,我们也明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扼杀教育的创造力与活力。”以其强制性的条文来规定高校外部与内部的运行发展,严重阻碍了大学本身的生机与活力,因而,不管是从管理体制上,还是内部运行机制上,中国大学制度的改革之路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

“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从它产生开始就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精神魅力。”然而,这种精神魅力在大学不断膨胀的欲求中迷失了自我,在束缚和权术化的牢笼中失去了本真,如何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又不失时代精华的大学精神,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去“利”扬“智”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外在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精神的意义已然被“利益”“排名”等实质性的指标遮蔽了。“市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又将破坏大学精神活动所需要的自由氛围和创造空间,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发展观念的扭曲。”自大学从边缘到城市,从宁静到喧嚣,足以看出市场对大学生存发展的影响.这种“喧嚣”已然不仅指声音噪杂意义上的吵闹,更重要的是大学精神本质上的“浮躁”与“冷漠”。现在的大学更像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注重“被服务者”的需求,构建一种基于获取利益为本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然而,大学的本质是精神的家园,是自由的氛围和创造性的空间,“大学无论扮演多少角色,肩负何等责任,人才培养终究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智慧”养成对大学的发展仍有意义,这种“智慧”不单纯指知识性教育,还包括心智与人格的养成。“大学应该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改造发展中的社会”以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独立见解的“大学人”。

第二,以“人”为本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内在动因。以“人”为本是大学精神建构的价值前提,是大学精神发展的内在机制。大学之所以“大”,在于大学“人”之大。人“大”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兼容并包的大气。如果缺少了具有生命力价值的大学“人”,没有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交流,仅仅只剩下一幢幢高高耸立的教学楼,那么大学的“大”则是空虚的“大”,华而不实的“大”。杜威说:“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大学是培养“大人”的地方,只有以“人”为本,强调大学“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以大学发展的“价值”强化“人”的“价值”,逐渐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不是使“人”成为应试教育下的“机器”。

第三,创新大学制度是夯实大学精神的制度根基。“所谓的“大学之道”在形而上的层面是大学精神,在操作性的层面就是大学制度。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超拔的大学精神附丽于坚实的大学制度才得以薪火相传。”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其实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到大学制度,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它们的根本作用都是给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基础。创新大学制度的过程就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不顾大学本真,一味异化发展,只有不断超越现存体制机制的僵化与束缚,给予“大学人”自主空间,不束缚“大学人”批判思维,才能使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存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