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爷”,学医否?

2017-12-01 13:45
健康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考状元学医医科

【编者按】

2015年,香港有74131名考生报考文凭试,其中,11位考生成为“状元”,在放榜当日的采访中,逾六成“状元”表示了报读医学的愿望。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同年,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档线接近本一线。

2016年,香港的4名高考状元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同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

2017年,6名来自香港5间传统名校的状元全部表示未来想就读医科。至于内地状元,嗯……大家似乎都不再抱啥希望了。一时间“状元读医”,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于是网上一片认为内地没人学医,医学后继无人的“药丸”声。状元爷,你为啥不学医呢?

有无前(钱)途:冰火两重天的医科

内地状元偏爱有“钱途”学科

根据澎湃新闻“2016高考(精品课)状元调查问卷”(全国22个省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数据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历史学和教育学同为2.78%,农学、医学、军事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

同样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00-2010年内地“高考状元”就读专业调查,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就读的状元约占总数的40.87%,遥遥领先其它专业,位居第二的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电子信息类、生命科学类、法学、计算机类、土木建筑、自动化、外语类、中文专业紧随其后。

对于“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30.56%的状元偏好银行、证券、基金类行业,19.44%选择了教育、科研类行业,11.11%选择了法律行业,5.56%选择了互联网行业,媒体行业、汽车设计、会计行业选择率均为2.78%,22.22%的状元选择了“其他行业”。

更往前一点,在2015年内地高考分数陆续出炉后,各省区状元们的选择亦成为关注焦点,在江苏,理科最高分考生蒋婧煜立志学医,最终成功加入清华医学实验班的消息,浓缩为“理科状元爆冷学医”一句被制为标题。“爆冷”现象让不少医务工作者感慨万千,祝福有之,更多的是对行业的担忧。

家里并没有人做医生,填报这个志愿完全是因为她从小对医学感兴趣。“这是要一直读到博士,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希望她上个好专业以后轻松点,但是填报高考志愿,主要还是要服从小孩自己的兴趣爱好,她立志救死扶伤。而且,国家也需要有人去学医,虽然可能苦一点,但是国家需要好医生,如果大家都不去学怎么行。”

在蒋婧煜看来,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大家应该将心比心。就医时我们都希望能碰到好医生,但好医生不会凭空产生,所以必须有人愿意投身这个领域。另外,她认为,清华医学实验班所影响的,是医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比仅仅影响一个医生更有意义。

“如果我在医学科学领域表现平平,但我至少可以做一个好医生,用我所长、倾我所能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也许不能每次都成功,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就一定能问心无悔。”

医、商两科最受香港状元亲睐

香港考评局介绍,2015年有74131名考生报考文凭试,2.4万名考生本达到本地学士学位课程基本入学要求(即“33222”),占考生人数40.3%,与去年持平。

其中,11位考生获得7科5**级的成绩成为“状元”,在放榜当日的采访中,逾六成“状元”表示了报读医学的愿望。2016年,4名高考状元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商、医两科作为热门学科,一直是香港高分考生的首选,按比例计算,近年来就读医科的状元学生人数基本呈上升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方面介紹,从近年大学的联招收生情况来看,中大收生成绩最高的课程、专修范围除了医学专业,还包括环球商业学和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如中文系、音乐系等,也曾取录文凭试六科或七科5**级尖子。

李嘉诚医学院的大一学生马国鸣是香港2014年的文凭试状元之一,他表示,自己立志学医有两个原因,一是特别喜欢生物,学医能延续他的兴趣;另一个就是为了理想,“我自小的梦想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而我觉得医生是一个特别的行业,你可以直接帮助最有需要的人,不单单是治他们的病,还能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我选这个学科也是受到香港SARS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勇敢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跟随他们的步伐。”

为什么香港状元们偏爱医科?

“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港媒这样分析。

在香港,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不仅收入高且工作稳定,医生的收入同公务员一样有着固定薪级标准,也有很好的职业保障,学生进入医学院之后,需先读学位6年,再加1年实习,共7年才有资格获聘为驻院医生,但是,历经艰辛取得行医资格后,其稳定的高薪也让其他行业羡慕不已,根据此前香港报纸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副顾问医生月薪平均8万港元起,顾问医生月薪介于10万至18万港元,还不包括各类津贴,一些高级私立医院的年薪更会翻上几倍,这使得医生始终在薪酬排行榜上位列前三。

医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得到每月5万港元的薪金,更有公立医院驻院医生表示,30岁薪金约可达7万港元。若任职私家医院及诊所医生,薪金可能更高。对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每月大概一万港元的薪金,优秀的学生都认为学医是很有前景的,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状元想从医了。

内地:从医有三大阻力

单从投档线高低来说“学医爆冷”,多少有点以偏概全。目前医科专业的招生总体还是稳定的。不过,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正成为“从医”的三大阻力,医生行业也确实期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2016年6月26日,第五个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前,新京报联合国家计生委网站、中国校友网、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一年,全国347人严重涉医违法犯罪;2010年—2014年获得执业资格医师约60万,选择从医者占1/6;历届高考状元最爱专业排行榜分别为:1、工商管理2、经济学3、电子信息工程……17、医学,学医者占状元总数1.2%。endprint

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不愿意让子女从医的医师,2002年为53.96%,2011年为78.1%。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周琪是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她坦言,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可能不会选临床专业了。“医科专业读书时间长,本科要比其他专业多读一年,而且本科毕业不可能被三甲医院录用,到大医院工作几乎都要求博士学位。本科后考研读博,前后十年,投入太大了。”

某高校医学部童老师也表示,一名医学院学生,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医生。相比美国和香港特区等地,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暴力伤医事件一样,收入和付出不对等也是影响学生报考医科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内地学医遇冷:这个黑锅谁来背?

说完了前年去年,眼看2017,又到一年放榜时,各地的高考状元都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6名来自香港5间传统名校的状元全部表示未来想就读医科;内地状元中尚未出现无人学医现象。

香港“状元”热衷于医学专业并非特例

事实上,上文也已说过,香港“状元”热衷于医学专业并非近三年特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的文凭试中,12人获7科5**级全优成绩,5人升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就读。

香港媒体大公网2014年8月就报道,香港本地各院校医科均最受文凭试尖子生青睐,除5名7科5**级学生选报港大内外全科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5科5**级成绩或以上的考生,也是主要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医学、药剂学等医科专业。

2012年,首届文凭试诞生的5名7科5**级状元全数入读港大,其中两名入读医科。

另外,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00-2010年香港高考“最优状元”就读专业调查中,医学专业有6名状元就读位居第二。这一时期,共有17名高考状元选择就读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环球商业等经济类专业,约占状元总数的37.78%,高居榜首;法律和新闻专业各有5人,并列第三。2014年,12名香港状元中有5名7科5**级学生选报港大内外全科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5科5**级成绩或以上的考生,也是主要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医学、药剂学等医科专业。

2015年,11名状元在发榜同日受访时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

2016年,4名高考状元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

2017年,6名高考状元均表示希望学医。

香港状元怎么说?

2017年的六位状元全部学医。

拔萃女书院状元林莉雯:自幼已被医生职业吸引,因家人曾经患病,所以立志在香港修读医科,运用医学知识帮助别人。

皇仁书院状元蔡维泽:“希望我的存在,帮到世界一点。”他透露,因为见到公立医院轮候期长,令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又觉得不应因经济条件而丧失看病的权利,期望为市民,尤其底层民众的治疗尽绵力。

圣保罗男女中学状元李朗轩:从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也经学校课程接触到医院运作,他认为医科能够融入科学知识,如参与科研工作研制新药物,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圣保罗男女中学状元邓惠慈:在中五时曾到医院跟随任职儿科医生的学长实习一周,其间遇上1名约6岁的长期病患儿童,并主动陪伴他聊天及看电视,希望帮助他克服病魔;有关经历令她体会到医生的重要性,希望自己也能以专业医学知识帮助病人。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状元施奕昕:中学时曾参与医院义工服务,见到医生照顾病人,认为工作富挑战可帮助病人,就立志从医。

民生书院状元梁冠康:计划是首选攻读牙医。

内地状元啥情况?

香港和内地状元们冰火两重天的医学报考态度,也引起了原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波子哥-廖新波的关注:近期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状元全部选读医科,这和内地高考状元几乎无人报读医科形成强烈的反差。香港的医科录取标准极高,能入读医科的都是最优秀的同学。5年来27位高考状元中,有16位选择了读医科,足见医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而内地,1952-2015年三千多省级高考状元,医科连热门专业的前10位都未进入。

近年来,内地医学类院校一直遇冷,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爆大冷门跌到贴近本一线曾轰动一时,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考显示1977-2016年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仅仅1.31%选择了学医,2017年,工商管理、经济学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名列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本科专业排行榜前3甲。那么这是不是就证明,内地已经“无人学医”了呢?

网友们怎么看?

@月下清影独舞:年薪两百万和年薪几万,状元们可不傻。

@炮子纸:医疗环境包括医患关系恶劣是主要原因,培养周期长收入低也是一部分原因。

@平凡:虽然顶尖人才无人学医,但是普通医学院校依然挤破头。

@长沙牙医老黄:一方面内地医疗市场乱象过多,包括医保的问题,药品回扣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医生过劳待遇差的问题,少数地区医闹屡禁不止的问题,这个得承认……但另一方面,医生职业越来越受人尊重,这是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也会向发达地区靠拢!

可見,内地状元们不爱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大致有可分为:

薪资待遇差

香港公立医院各级医生的薪资收入在香港各行各业中都是佼佼者,《医学界》发文《月薪22万!看看香港医生工资是怎么炼成的!》中,就有提过:endprint

香港公立医院住院医生起薪为54220港元,若不计专科,约25岁就可获逾5万港元月薪,30岁约可达7万港元。而且这还只是以公立医院计算,不包括私家医院及诊所医生。和咱们大陆一样,医生也分等级,医生等级不同,工资也不相同。最低的是月薪5万港元,最高的可以达到22万港元/月。

而反观内地医生,根据2015《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

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医师占29.46%

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的医师占37.37%

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的医师占15.40%

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医师占11.58%

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医师占6.15%。

在凛冽的现实面前,内地状元不学医也就不难理解了。

培养周期长

尽管大家都知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医生临床经验的提升益处良多,也是打造标准化、同质化、高水平医生的必由之路。这条路,美国、英国等很多国家的医学生也都走过,但似乎我国的医学生们,走的格外艰难。

我国目前推行的是“5+3+X”规培制度,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至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就意味着,学医至少需要8年,多则需要12年的煎熬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而这8-12年中,医学生们又面临人生的大难题: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奉养双亲(乃至四亲)……这些无不需要钱来解决,而我国规培生的收入较低也是众所周知的,有些规培生甚至艰难表示:还需父母接济。

漫长的学习生涯,迫在眼前的人生大事,与同龄人的现实差距……这些无不加重了医学生完成规培,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负担,学医之路,道阻且长。

医患关系紧张

如果说薪资差强人意,培训时间漫长,医学生们还可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先贤哲学激励自己一把,但面对日益恶劣的医患关系,面对防不胜防的医闹,医学生们常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学医的初心: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不时发生的医闹事件,影响的不只有已经成为医生的医生们,还有正在成为医生的规培生们,以及想要成为医生的学生们。

尽管现在医疗界流行这样一句戏言: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但如果医生们的生活待遇能够切实得到保障提高,医患关系能够和谐相处,这样的戏言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玩笑话,被历史尘封。

医学注定是一个晚熟的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一颗兼济天下,仁爱之心,正如《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的那样: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也是社会的公共财富。给医学生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给献身医学者一份体面的收入,体现着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果毁掉一批医学生的信心,未来几代人将可能陷入有病无医的困境。因此,请善待医学生,莫让医学生吃苦又吃亏。

一丝安慰:不一定全是环境的锅

2016年也有媒体分析指出,大家对作为“36名高考状元为何无一人选择学医”这个题目分析了那么多原因,却完全没有分析到点子上。作者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只要一个一个问问这36个状元便知最简单最真实的原因。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思路并不完全一样。在香港地区,高中毕业生高考后选择大学实际上主要是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状元愿意首选学医就不奇怪了。而在中国大陆,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普遍考虑的第一要素是能否上更高层次的学校,而职业规划是放在第二位的。所谓状元,不就是一个省的最高分吗?状元在任何省都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顶级高校的顶级专业的。然而众所周知,中国的顶级高校就是北大和清华。所以他们只要选择大陆的高校,当然首选北大和清华。这太正常不过了。这样,我们再看看北大和清华的医学专业顶级吗?如果非得让高考状元们选择北大医学部,是不是有点“屈尊”了?

因此,36名高考状元为何无一人选择学医与医学的所谓“学医的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三大阻力”并无直接关联。而主要原因是大陆的两所顶级学校——北大和清华并无顶级医学专业供他们选择。

对于《悲哀!36名2016高考状元竟无一人选择学医》的悲观言论,有网友认同这一观点,但也很多网友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怎么看:

@墨亦辰:“竟无一人选择学医”这个“竟”字用得我竟无言以对。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学医?360行,人各有志不行?

@兔爷_312:高考状元这个指标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不能代表普遍情况。

@用户3698106731:个人认为,学医这事,跟成绩没什么必然关系。

@西瓜葡萄冰淇淋:中国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医生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事实,正在一步步反噬这个社会。

@秦小头目:状元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最顶级学子的选择,你难道不希望你看病的时候治疗你的医生是最顶尖的人才吗?医学需要顶尖人才,如果最出色的人都不愿意选择医学,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吗?

事实上,2016年各地医学院校分数线还是粉碎了一点“无人学医”谣言,投档线表明很多医学院校招生分数都远超一本线。郑州大学医学院本科一批投档最低分为583分,超过一本线60分。名不见经传的新乡医学院本科一批投档最低分竟然为567分,超过一本线高达44分;2017年则尚未出现“高考状元无人学医”的现象。这些数据证明,“医科”依然是个精英教育学科,但是,从长远来看,也许医生真的会越来越少,病人却不会减少。在职医生工作压力会进一步增加,在没有足够高薪资的吸引下,医务人员离职率会进一步攀升,有些则冒险走上犯罪的道路,形成恶性循环。

那些还在继续坚守的,有的是因为真心喜爱医学,有的是因为责任和使命感,有的是因为暂无更好的出路。然而我們不能指望着一个行业永远靠着情怀支撑下去,我们需要的是良性循环。

如果有一天,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全国状元争相报考医科大学。”,那时中国的医生才是真正获取了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来源:医学界、健康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状元学医医科
许愿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
医科院校毕业生骨干在创业管理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