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2017-12-09 14:04王亮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建筑行业基础绿色

王亮

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王亮

(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环保问题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也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健康和环保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在建筑问题上,除了保证建筑建设的绿色环保,还应实现居住时的绿色和可持续,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相应的理念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建筑行业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以绿色建筑经济为研究主题,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借鉴。

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策略

建筑行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在近些年,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创造的经济价值领先于许多行业。而从建筑行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看,多在自然资源的消耗上存在较大弊端,且在发展当中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认识到建筑经济带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强调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着手探索并实践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才能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和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绿色建筑经济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简单来说,即在建筑的建设施工当中,对相应的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有效革新,降低建设当中的能耗,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率。同时,在建筑的使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降低环境污染,切实提高人们居住的生活质量,提高建筑的品质[1]。所谓绿色建筑经济,即在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居住环境的低能耗、低生态破坏的同时,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利用,使得绿色建筑和建筑经济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建筑经济理念下的单纯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环保和可持续的重要性。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认识不足,绿色建筑经济管理不到位

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而言,其理念提出时间相对较晚,在我国得到的认知和应用时间也较晚,社会普遍认知度不高,政府对于该理念的认识也相对不足。基于此,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支持也就相对有限,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发展空间。在管理方面,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不健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缺乏健全的法律环境保护,在政府管理方面没有具体而详细的法规予以执行,也就造成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存在“悬崖式”的处境,具体发展仍在理念和想法的层面,尚未实际贯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当中[2]。部分企业想要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理念,但苦于国家相应的支持力度不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也不完善。同时,行业内部尚未形成合力,自身要想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上加难。

(二)缺乏经济技术基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仍不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进行建筑施工方式的改变,或是在建筑设计上进行简单的创新,以设计师的想法变通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和技术支持,才能在建筑的前期技术开发和中期的建筑施工乃至后期的建筑维护中确保绿色经济理念的有效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相比传统的建筑经济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规范方面更加严格,也就需要大量的投资费用作为后盾支持[3]。对于个体企业而言,高额的投入经费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在技术方面又缺乏技术基础,新研发周期过长,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在当前的经济技术基础之上,政府的相应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上的经济技术支持远远未能落实。没有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缺乏经济利益吸引之下的投资者进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三)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绿色经济评价机制不健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高水平的技术投入,要想进入实际发展阶段,需要很高的进入门槛。这样一来,我国建筑企业即使有心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但苦于没有实践经验,在具体落实上没有高端的技术支持,其以社会实践检验作为研究基础的希望也就很难实现。虽然部分企业在强调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但过大的造势没有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反而在实践操作上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基础不牢固,大环境未能形成,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机制构建也就很难得以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无法适应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实际,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估也就很难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缺乏准确的评价机制,绿色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就缺乏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发展难度也就较大。

三、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全体认识水平,做好宣传和支持工作

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应当提高全民的认识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首先,政府应当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认识到建筑经济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当前,其在未来发展上是需要有效规划和设计的,应当看到长远经济和可持续经济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做好相应政策和法规建设。一方面,在政策上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政策资金为其发展提供资金基础,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应强化法律法规建设,针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实际和未来需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法规建设上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环境基础[4]。同时,还应当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向社会宣传环保和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媒体的力量让绿色建筑经济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二)强化经济技术支持,研发并创新行业技术水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技术的支持。为此,在获得政府相应的资金支持后,建筑行业内应当获得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动力,着力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贯彻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核心目标,在进行行业技术创新时,不断发挥行业技术实力,充分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和技术基础,打好我国在相应领域的技术基础。同时,应当在技术的实际应用上下功夫,通过多次的实验和实践应用测试,提高技术的实践应用性,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测试,并在使用效果测评上做到全面和细致,为技术的实际应用乃至后续的升级创新提供重要基础[5]。行业内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则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就有了重要保障。

(三)夯实经济推广基础,建立健全相适应评价机制

我国在绿色环保理念的认识和贯彻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成就,社会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而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相应认识则较少,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投入和社会宣传力度的不到位。另一大原因是,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尚缺乏统一和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也就导致其缺乏广泛的推广基础。为此,应当着力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的构建,以政府作为主导者,依据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评价机制的基础搭建,并一步步对其进行升级和完善,打造一套完善而先进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应当充分反映绿色建筑经济在节能减排和绿化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实际作用,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也为其实际运行提供规范化的保障。

(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与经验

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上“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巨大的经济技术基础,也没有实际有效的实践经验,在现阶段加强与国外先进国家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国家应当通过合作的方式,强化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经验,帮助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实现基础打造,一步步构建起绿色建筑经济的大环境。同时,应当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以建筑行业发展和绿色生态理念的结合为基础,让人民群众能够认识绿色建筑经济较普通建筑经济的更大的效益性和长足性,获得更好的社会基础[6]。社会基础更为牢固,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时,建筑行业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信心,能够放开手进行技术引进和实践开发应用,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向。为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有效发展,在政府方面,除了不断提高认识之外,还应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全力支持该行业的起步发展;对于建筑行业内的企业而言,应当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必然出路,在稳固自身经济基础的同时,做好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以绿色建筑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长足性,还应强调社会基础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环保和绿色生态意义,从而参与到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支持中来。

[1]赵朝霞.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4,(15):96-97.

[2]姚远.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33—185.

[3]张凡.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若干思考[J].新经济,2016,(14):42.

[4]赵勇.浅议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6,(6):65-66.

[5]王尧,文卉卉.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4):226-227.

[6]宋平,冯学彬,郭翠.浅议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2015,(3):250.

[责任编辑 兴华]

F307.4

A

1673-291X(2017)26-0061-02

2017-07-15

王亮(1985-),男,陕西西安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项目管理等研究。

猜你喜欢
建筑行业基础绿色
绿色低碳
新发展格局下建筑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谈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气凝胶节能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及进展
疫情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分析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