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2017-12-09 14:04夏依旦艾山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夏依旦·艾山

信仰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夏依旦·艾山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乌鲁木齐830011)

信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现代化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需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然而,目前的高校大学生爱国情感淡化、信仰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21世纪是多媒体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和学习的需求,因此,需要分析原因,立足于现状,探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渠道。

大学生;信仰;思想教育

信仰是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不朽精神的追求,是人类得以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信仰的内涵是建立于科学、理性之上的,是一种最高的价值向导,是人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但令人忧虑的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各种错误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成了最为深刻、带有总体性和根本性的危机,

一、大学生信仰危机现状分析

(一)主流信仰的缺失化

政治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理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集中体现。缺乏政治信仰的政治生活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生活混乱。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秉持的政治信仰。但是,随着利益分配多元化的发展,政治信仰的主流思想受到冷遇。具体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思想未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他们更加青睐于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思想。

(二)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化

信仰的多元化表现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教迷信等等;信仰的功利化是指金钱至上的观点,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不谈理想信念和献身精神等等。

(三)道德信仰的迷失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提升功能、塑造功能、价值定向功能。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将其内化为个体的一种自觉的内心要求和精神力量,才能让人们有更多的理解、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时尚潮流,过度追求自由、独立与浪漫。颇受大学生们喜爱的是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却被遗弃。缺乏对正邪荣辱、美丑善恶的正确评判等。

(四)宗教信仰的蔓延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思想信念是用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当代大学生受到宗教文化冲击,因此充分肯定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信仰宗教具有治疗心理创伤的功效。

二、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内因

(一)市场经济带来信仰的迷茫

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缺失了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信仰反映了人类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加深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已有误解。没有一种主流信仰引领大学生接受精神教育,市场经济的繁荣刺激着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享乐主义、物质至上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多样化的变革给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干部中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容貌,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中出现信仰升温的现象,可以说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也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说教式的教科书和教学方式,导致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主流宗教观。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从单一的意识形态解答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忽视。

(三)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政治性

偏重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主流宗教观。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不了解中国宗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单一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具体语境中的话使用,从而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不重视。同时,由于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政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的思想教育无法激发人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一些脱离生产实践的谈论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不断出现。

信仰教育能调动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使大学生愈加淡化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表现为脱离物质生产实践而仅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中产生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而是站不住脚的。利他主义在多种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社会背景下,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两极化发展倾向,从而大学生信教也就日益升温。任何思想背后一定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如果是认识层面偏差所引发的问题就要着重从思想认识的层面进行教育。

三、提高大学生信仰理念的措施

(一)增强信仰主体的鉴别力

解决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主体迷失问题首先就是加强哲学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仅在认识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行为倾向上表现更差;我们不仅要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其优良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哲学思考帮助大学生告别浅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机制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舆论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保证其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

2.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信仰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新理论、新学科的变革给信仰教育提供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另外,我们不但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使信仰教育从思想的单向流动向主客体互动转变,而且要让大学生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道德信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道德信仰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1.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只有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关键和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为此要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以必须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在满足成长需求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多地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追求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和人道主义,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背离。新自由主义提倡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自由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个人主义的泛滥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淡化。为此,我们要解决抵制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侵袭,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

(四)创新宗教信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宗教现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文化性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教堂去观看或者参与祈祷等宗教活动。这是青年把宗教元素演绎成独特的、现实的、个性化的文化景观。因此,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不断改进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树立真正科学的信仰观与价值观。

1.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大学的宗教学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信徒,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知识的教育,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以敏锐的思维和敏捷的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无神论教育。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要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们讲求和平与宽容等美德。重视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对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利用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满足了人的本性需要,获得在群体中生活的快乐。有些边缘大学生以宗教为纽带进行聚群、结朋识友来寄托心灵。这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成了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首选。

总之,信仰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缺乏社会经验和现象的看法较肤浅,只有依靠学校的正确指引和社会的帮助,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陈跃,熊洁.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2]彭续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罗石.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分析[J].理论探索,2004,(1).

[4]李晓宁.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王晓朝.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 兴华]

G41

A

1673-291X(2017)26-0087-02

2017-07-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基金(20123120)

夏依旦·艾山(1968-),女(维吾尔族),副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信仰的旗帜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