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

2017-12-09 14:04索金清苏宪国张海旺邓秀武梁志强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生育率流动人口生育

索金清,苏宪国,张海旺,邓秀武,梁志强

(1.滦平县中兴路街道办事处,河北滦平068250;2.滦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河北滦平068250;3.滦平县园林绿化管理局,河北滦平068250;4.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滦平068250;5.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北滦平068250)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

索金清1,苏宪国2,张海旺3,邓秀武4,梁志强5

(1.滦平县中兴路街道办事处,河北滦平068250;2.滦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河北滦平068250;3.滦平县园林绿化管理局,河北滦平068250;4.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北滦平068250;5.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北滦平068250)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生育率已经稳定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社会整体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我国人口生育率不仅受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变化和宗教原因的影响,人口流动情况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区域生育水平。通过建立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理论模型,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对迁入地、迁出地的生育水平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Amos软件分析模型,从而得到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分析探讨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特点,从而能更好制定或者调整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民生政策,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医疗服务,向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生育率;人口流动情况;协方差分析;统计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出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时间坐标上来看,我国生育率的变化具有的阶段性。(2)从地理坐标上来看,我国的生育水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区别。(3)我国流动人口呈现高速增长模式,并且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主要为劳动力人口和经济型流动人口。人口流动方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的动力主要是经济因素。(4)人口流入到某地区后,该地区的生育率则会缓步下降,来自于经济、社会的因素对总体生育水平的影响始终小于人口流动情况对总体生育水平的影响。(5)预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生育率将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变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现象变得更加活跃,流动人口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1982—1987、1985—1990、1991—1995年期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数量年均分别是126.3万、221.3万和239.7万。自1990年以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急剧变大。1995—2000年期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数量达到了3 398.1万。不难发现,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与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扩张在时间轴上出现了耦合现象。这绝不是巧合,人口流动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我国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添砖加瓦,也为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二、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现况和特征

(一)人口迁移是一个比较泛泛的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和定居目的等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流动人口定义为非户籍的人口迁移,即“(1)户口在外地但已在本地常住一年以上;(2)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并且在本市常住时间不满一年;(3)人口普查时居住在本县市,户口待定;(4)原住地是本县市,人口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学习。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关于人口普查的定义有了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这两个方面:a.普查空间区间变小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已统计到了乡镇一级。b.普查时间区间变小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把流动人口的定义减少至半年。从这种角度来看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正在变大,人口迁移现象更加频繁。我们可以把流动人口进一步分为跨省流动人口、省内跨地区流动人口、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和县内流动人口等。

(二)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我国流动人口目前主要的特征是:(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20—40岁的青壮劳动力占据总流动人口相当大的比例,在2000年人口流动中,20—40岁人口占整体的57.6%。(2)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动人口整体学历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先于全国水平。(3)从乡村向城市仍是目前流动人口的迁移的主要方向。1995—2000年期间全国乡村流出人口为58.7%,达到一半以上。在省内流动人口中,迁出地为农村的人口为4 980万人,所占比重52%,基本接近城镇流入人口总量;经济型人口比例占据半壁江山。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85%的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流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因此,在我国目前城乡差异悬殊的大环境下,经济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4)人口迁入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1982—200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比例综合从11.3%升至21%,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比例总和从5%升至20%。沿海地区目前集中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当地的丰富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地区一直是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些地区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是理所当然的。

三、我国生育水平的发展进程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少生少育”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进入了稳定的低生育阶段。2000年左右,出生率稳定在1.4%,2006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的1.2%。但地域差异日益明显,我国中西部地区生育水平遥遥领先于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近年来,各省区的生育水平都有所下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生育率则进一步下降。

四、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和我国生育水平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流动人口与生育水平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具体表现为:(1)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进入了相对频繁的阶段,而我国出生率也是在此时出现明显降低趋势,二者在时间轴上的交集就是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外在体现。(2)从流动人口基本特征角度看,人口的迁移工作以及当前生存环境导致了他们难以找到闲暇时间结婚备孕,从而降低生育水平。(3)一些流动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逐渐入乡随俗,经济、生活观念逐渐同步于城镇人口,改变了传统的生育理念。所以,人口流动现象对降低生育水平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人口流动现象对生育率产生影响的具体原因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流动人口的主力军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目前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满足不了他们对就业、婚姻、生子等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他们会把主要精力投注在工作当中来实现自我生存价值,会有节制地选择婚姻和进行性行为,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或者把生子计划向后推迟,从而导致流动人口整体生育水平较为低下。(2)部分农村男性青壮劳动力独自来到城市打拼,夫妻暂时分离,相聚时间仅限于传统节日,性生活得不到满足,受孕几率则会大大降低。夫妻分离的局面同时也会降低迁出地的生育水平。(3)流动人口进入迁入地也有一个适应阶段。生存环境的变迁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变化,精神文明生活也随之改变,由于耳濡目染,城镇的相对科学先进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生育理念慢慢被抛弃,稳定下来以后流动人口的生育理念逐渐向迁入地水平靠拢,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会逐渐接近迁入地水平。简而言之,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1)人口迁移对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产生影响;(2)人口迁移对性行为和生育行为带来影响;(3)人口迁移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理念造成影响。

(二)可以将人口流动看成是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现象

根据上面的分析,人口流动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在区域之间的流通现象,人口流动现象不仅为沿海发达地区或城镇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济社会的建设也随着流动人口的到来而充满勃勃生机,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会日益密切,区域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流动现象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育水平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人口流动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生育行为,降低人口生育率,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人口生育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和我国生育水平进行探究分析,总结二者的发展特征,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流动人口无论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使其生育率下降,从而得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因素。整合本文在探究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生育政策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阶段,并且呈现继续下降的整体态势。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影响生育水平继续走下坡路,因此,政府决策部门应当审时度势,充分研究目前我国稳步处于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现象等带来的就业和医疗保障问题,根据区域经济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适时调整生育政策。

(二)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发展就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

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如果有社会政策扶持以及社会福利的帮助来消除外来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不想生甚至不敢生的消极想法必将会被抛之脑后。随着更加科学合理的生育观念的普及和宣传,外部流动人口生育率低下的情况必将得到解决。

(三)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态势,流动人口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所以,必须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构,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小组,协调流动人口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在该地生育子女的就医就学、入托等困难,使流动人口的生育率保持相对稳定。

[1]李丁,郭志刚.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3).

[2]石人炳,熊波.迁移流动人口生育特点及相关理论——中外研究述评[J].人口与发展,2011,(3).

[3]周皓.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选择性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5,(1).

[责任编辑 王燕文]

C912

A

1673-291X(2017)26-0101-02

2017-05-23

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对生育率影响的统计研究”(201701A187)

索金清(1969.-),女,河北承德人,统计师,从事人口统计研究。

猜你喜欢
生育率流动人口生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