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马丞印”小研究

2017-12-09 02:20贾丽英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封泥官印匈奴

贾丽英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代马丞印”小研究

贾丽英

(石家庄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代马丞印”目前有官印和封泥共11品,数量较多。与相家巷出土秦封泥“代马丞印”相印证,以及从文献学角度考证汉匈关系及代国封域,认为官印“代马丞印”断代不应为汉初而是秦时印。秦在盛产良马的边郡设有马政官署,以备军用。代马是战国时期北方良马,半通印封泥“代马”,与官署“家马”半通印相似,均为上下结构、日字格二字印。“代马”为秦官署名称,设在良马产地代郡。

官印;封泥;代马;家马;代马丞印

“代马丞印”目前有确切收藏地和著录的有官印1品、封泥10品。其中官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图1),铜质兽钮①关于“代马丞印”的印钮记载略有出入,有人认为是蛇钮(刘婉《关于蛇钮印的几个问题》,载《理论界》2009年第2期;于世明等《论汉代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印章——兼论西汉蛇钮、田字格官印新证》,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有人认为是龙或虎的变形(牛济普《汉代官印分期例举》,载《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直接著录为兽钮(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施用界格。封泥2品收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汇考1221-1222)(见图2),5品收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汇考1222-1226)(见图3),1品艺兰斋藏。[1]25另外《新出封泥汇编》收录有2品(0215、1467)。[2]9,62搜索带有“马丞”字样的封泥,此款数量是最多的。那么,官印“代马丞印”是秦时还是汉时之物?“代”是指代国、代郡,还是代县?下面试作分析,不当之处,请指正。

图1 官印“代马丞印”[3]10

图2 书博封泥“代马丞印”[4]177

图3 古陶封泥“代马丞印”[4]177-178

一、官印“代马丞印”文献学思考

“代马丞印”,以西汉早期官印收录于《汉印文字征》[5]6及《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3]10。当代研究绝大多数也以汉印视之①可参见任常中《关于汉马丞、徒丞、空丞印问题》,载《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孙慰祖《西汉官印封泥分期考述》,载《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年;牛济普《汉代官印分期例举》,载《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韩彦佶《汉印地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8页等。更多的是直接沿用前说收录为汉印,如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傅嘉仪编著《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等。。值得注意的是,许雄志先生《秦代印风》则直接收录为秦代官印[6]27。刘婉《关于蛇钮印的几个问题》将此印视为蛇钮印,认为蛇钮印“出现时间应该上推到秦,并一直延续到东汉初,持续时间长达二百多年”[7],“代马丞印”为秦印。笔者是赞同后者的。

首先,秦封泥的印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正北800米处,即相家巷村一个淤泥坑中发现了数以千枚的秦代封泥。相家巷村为秦时甘泉宫遗址,此坑应为宣太后及秦王处理朝政时用于掩埋公文封泥的地窖。[4]5上面提及的书博、古陶、艺兰斋所藏秦封泥均为相家巷出土。比对二者,我们发现不论是田字格还是篆体书写风格都极其相似,“代马丞印”的官印和秦封泥应为同一时代。

其次,文献学的角度。因将“代马丞印”视为汉印,印风又似秦风,研究者多将此印断代为汉初代国主马政官印②参见孙慰祖《西汉官印封泥分期考述》,载《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213页;牛济普《汉代官印分期例举》,载《中原文物》1998年第1期;韩彦佶《汉印地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8页。。从《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汉初代地的建置沿革曾先后为代郡和代国。代郡之设仅为三年,代国则有刘喜代国、刘如意代国和刘恒代国。[8]70-75

代郡设置之初在高帝三年(前204年),“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斩陈余,获赵王歇。置常山、代郡”[9]卷一上。此时所谓代郡,应仅仅是原秦代郡南部很小的部分。因为高帝六年(前201年)春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与此同时“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9]卷一下。但是,韩王信上书“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10]卷九三。太原郡在云中、雁门和代郡之南,还“被边”,可见雁门、代郡更是大部分领土都在匈奴治下。笔者推测此时刘喜的代国,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仅过了几个月,匈奴南袭,马邑失守,“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9]卷一下。于是高帝亲征,高帝七年(前200年),刘邦率大军与匈奴会战晋阳,大胜,遂至平城,却“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9]卷一下。由此可见此时北方之地雁门、代郡恐一度尽为匈奴所有。

刘邦失利后,匈奴再次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9]卷一下。由此显见刘喜的代国,存国仅一年,大部分国土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养马之政,没有实施的条件。

刘如意的代国,据《汉书·高帝纪下》“七年……立子如意为代王”,“九年……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9]卷一下,代郡、云中、雁门又并入刘如意的赵国,但年幼的刘如意从未就国。高帝十年(前197年)“代相国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9]卷一下,后来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9]卷一下。当城在代郡南部,代县东北方向。推测这一时期,代郡的南部应在汉帝国疆土之内,但是内乱不断,陈豨之叛历时二年。而北部则为匈奴所有,“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10]卷一一○。

刘恒的代国,都城在晋阳。《史记·高帝本纪》载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分赵山北,立子恒以为代王,都晋阳。”[10]卷八为什么定都晋阳?《汉书·高帝纪下》这样下诏:“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9]卷一下代地北部被匈奴所占,南部又多遭匈奴扰边,以至难以为国,才将太原郡增益给刘恒代国。事实上,甚至直到景帝朝,还多次见到“匈奴寇边”的记载,相关代郡的如“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9]卷二七中之下。高柳为代郡西部都尉治,也就是景帝中三年(前147年)代郡还没有恢复至秦的疆域,高柳以北尽为匈奴地。

所以,刘恒的代国在名义上应为太原郡、代郡、雁门郡、定襄郡四郡之地(见图4),但事实上多次遭匈奴侵袭严重,国都一直屈居于在太原郡的南部晋阳城,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如果说此时尚有比较完备的马政的话,应是太原郡的“家马”,而非代郡的“代马”。

图4 高帝十一年代国封域[8]71

二、代马的称谓

代马,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潜夫论》“代马望北,狐死首丘”[11]282。《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引《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飞鸟棲故巢”[11]282注笺。有思恋故土、不忘本之意。事实上,文学作品中的代马不仅来源于北方,还是品种优良的马,战国时为赵国的三宝之一。苏秦曾上书赵王,陈述从强秦之害,“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12]卷十八①《史记》的记载与《赵国策》略有不同:“逾勾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郭璞注云:“胡地野犬似狐而小。”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 818页。。与此大体同时上书秦惠王,也提及“代马”之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13]卷八。可见此时,赵国产代马、胡驹之地已被秦据有。

汉代在盛产良马的地方设有牧苑,《汉旧仪补遗》卷上:“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14]90苑马之制应在汉初就存在,《史记·平准书》载汉景帝时,“益造苑马以广用”,《索引》曰“谓增益苑囿,造厩而养马以广用,则马是军国之用也”[10]卷三十。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匈奴南袭“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9]卷五。

汉承秦制,边郡养良马以备军用,应来自于秦。

秦封泥中有半通印“家马”(秦集 一·三·2)(见图5)、四字印“上家马丞”(秦集 二·二·2)(见图6)、“下家马丞”(秦集一·三·20)(见图7)。家马,具体设置在秦代的情况不详。汉代是设在太原郡的。《汉书·地理志上》载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有家马官。”臣瓒曰:“汉有家马厩,一厩万匹,时以边表有事,故分来在此。”[9]卷二八上②关于家马的用途,臣瓒意指为军事所用,家马厩设于边地,因边地战事才移至太原郡。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注中认为:“家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军国所须,故谓之家马也。”笔者查张家山汉简,其间以马的用途来分,分作乘舆马、传马、使马,另有都厩马之称。《二年律令·金布律》:简421“马牛当食县官者,犙以上牛日刍二鈞八斤;马日二鈞□斤,食一石十六斤,□□稾□。乘舆马刍二稾一”,简425“□□马日匹二斗粟、一斗叔(菽)。传马、使马、都厩马日匹叔(菽)一斗半斗”。汉初的《二年律令·秩律》中家马令为六百石,家马丞为三百石。[15]74家马令是太仆属官,“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9]卷十九上。若汉制承自秦,那么秦封泥中的“上家马丞”和“下家马丞”似应为家马令五丞中的两丞。除了这两丞,或也有可直接叫做“家马丞”的。汉封泥中确有“家马丞印”(古封泥集成 78)(见图8)。武帝时,家马更名为挏马,传世的封泥中也见到“挏马丞印”(见图9)。

图5 封泥“家马”[16]184

图6 封泥“上家马丞”

图7 封泥“下家马丞”[16]197

图8 封泥“家马丞印”[17]15

图9 封泥“挏马丞印”[18]

除了“代马丞印”的秦封泥,相家巷南地出土的还有半通印封泥“代马”(见图10),日字格,与“家马”半通印同。我们知道秦职官封泥中有二字半通印与四字田字格印相对应的惯例。比如泰仓—泰仓丞印、乐府—乐府丞印、永巷—永巷丞印、尚浴—尚浴府印、寺从—寺从丞印、中厩—中厩丞印、左厩—左厩丞印、右厩—右厩丞印、下厩—下厩丞印①以上每组分别见于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27页、136-137页、第149页、第160页、第169-170页、第187-188页、第191-192页、第192-193页,第196-197页。、都船—都船丞印、宦者—宦者丞印、中官—中官丞印、走士—走士丞印、武库—武库丞印②以上每组分别见于傅嘉仪编著《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第87-88页、第118-119页、第154-155页、第160-161页。、大内—大内丞印、大匠—大匠丞印③以上每组分别见于杨广泰编《新出封泥汇编》,西泠印社2010年版,第59页、第9-10页。、发弩—发弩之印④本组二品分别见于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杨广泰编《新出封泥汇编》,西泠印社2010年版,第11页。等。

图10 封泥“代马”半通印[19]

除职官印外,半通印与四字印的对应还有地名印。比如咸阳—咸阳丞印、即墨—即墨大守、即墨—即墨丞印、废丘—废丘丞印、都乡—都乡之印⑤以上每组分别见于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242页、第267-268页、第267和326页、第278-279页、第333页。、云阳—云阳丞印、任城—任城丞印⑥以上每组见于傅嘉仪编著《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192页、第220页。、南顿—南顿丞印⑦本组二品分别见于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傅嘉仪编著《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等。不论是职官印,还是地名印,以“丞印”居大多数,估测与“丞”们负责具体事务,呈报的公文数量多直接相关。

那么,代马—代马丞印,这一组是职官印,还是地名印?

秦汉的地名中是没有“代马”的,有人认为代、马分指两地,其主要原因是《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说秦惠王:“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10]卷六九因与汉中、马蜀相对,《索引》按:“谓代郡马邑也。《地理志》代郡又有马城县。一云代马,谓代郡兼有胡马之利也。”马邑,据《汉书·地理志下》属秦汉雁门郡,今山西朔县。《汉书·地理志下》载代郡有马城,为代郡东部都尉治。但把代郡和马城简称为“代马”在其他材料中未见。事实上,《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说秦惠王与《战国策》所记为一事,后者记述得更为完整,现将《全上古三代文》辑引《战国策》录于下: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13]卷八

显然,《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述是大大简化了的内容,因将“北有胡貉、代马之用”略为“北有代马”前生了歧义。因此,笔者赞同《索引》所说的第三个意思“一云代马,谓代郡兼有胡马之利也”。

如果“代马”的地名不存在,那么它只能是一个职官名。与“家马”同,是秦时官府在代郡所设的马政官署,主要目的是训养良种马,以备军、备胡。“代马丞”不同于秦封泥中见到的郡级马丞“恒山马丞”⑧“恒山马丞”,见记录于周晓陆、孙闻博《秦封泥与河北古史研究》,载《文物春秋》2005年第5期。无图。“衡山马丞”⑨“衡山马丞”,见陈晓捷、周晓陆《新见秦封泥五十例考略——为封泥发现十周年而作》,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十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321页。无图。还有一品“翟马丞印”,见于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0页,有图,为相家巷出土。原图采集于许雄志《鉴印山房藏古封泥精华》,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著录号73。疑为翟道马丞印,因翟道为三辅之地,又未见“翟马”字样的半通印,不知其隶属。,“代马”“家马”为国家官署,“代马”设在代郡,“家马”设在太原郡。值得注意的是汉代有一品“使马”(古封泥集成2138)[17]359半通印,无日字格,似也应为国家马政官署名。

[1][日]平出秀俊.新出相家巷秦封泥[M].东京:日本艺文书院,2004.

[2]杨广泰.新出封泥汇编[M].杭州:西泠印社,2010.

[3]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5]罗福颐.汉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6]许雄志.秦代印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7]刘婉.关于蛇钮印的几个问题 [J].理论界,2009,(2):160-161.

[8]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王符.潜夫论笺校正[M].汪继培,笺.彭铎,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4]孙星衍,周天游.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7]孙慰祖.古封泥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8]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封泥考(下)[J].考古与文物,1996,(6):53-61.

[19]周晓陆,陈晓捷,汤超,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2005,(4):116-125.

(责任编辑 程铁标)

A Probe into"Dai Horse Cheng Seal"

JIA Li-ying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ere were 11 pieces of"Dai Horse Cheng Seal",including office seals and substance with dry mud seals.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of Dai Ma Cheng Seal unearthed from Xiangjiaxiang in the Qin Dynasty,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Hun,this paper holds that official seal named as"Dai horse Cheng Seal"was created in the Qin Dynasty instead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In preparation for military,the Qin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institution of horse policy.The Dai horse was a kind of excellent hors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Dai Horse"was named by government office of the Qin Dynasty,and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refecture where excellent horses were produced.

official seal;substance with dry mud seal;Dai horse;equus caballus;Dai Horse Cheng Seal

K207

A

1673-1972(2017)01-0046-07

2016-10-08

河北省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石家庄文化史研究(秦汉部分)”阶段性成果

贾丽英(1970-),女,河北赵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简牍学与秦汉史研究。

猜你喜欢
封泥官印匈奴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辽宁省博物馆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的再认识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吴大澂和封泥研究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西夏官印史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封泥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