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例

2017-12-13 09:40熊少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民族

周 平,刘 婷, 熊少波

(1.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例

周 平1,刘 婷2, 熊少波1

(1.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个案,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是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主要方式;文化创意开发中面临文化适应与草根尴尬问题和同质化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趋势。认为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推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信仰、认同与话语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提出维护和强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内在生命;培养文化自觉,落实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保护和投入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整合发展。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以创意驱动民族地区资源转化,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转型,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是民族地区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黔东南有着厚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同时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风情资源,其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是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的优选资源。基于典型性与原生态特征,笔者自2013年以来对黔东南台江、镇远一带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并从此跟踪考察,以期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现代发展,及其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方式提供参考。

1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是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创意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民俗风情的表演、民间技艺的展示等等都离不开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支持。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在文化创意和旅游开发中保护,开发一旦成功,成为产业,还可以在产业中创新,充满生机。

1.1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关联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杰地灵,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境内苗族节日一年四季都有,传统节日集会有十多种类型200多个。在这些丰厚的传统节日里蕴涵着绚丽多彩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见表1)。传统节庆体育相关物化实体,如独木龙舟、龙篷(保护龙舟的房屋)、桡手(水手)头上戴的斗笠,身穿的蓑衣、龙舟饭(龙船上的祭品)、挂在船头上的赠送礼品鸡、鸭、鹅、猪等;行为活动,如河中的龙舟竞渡、河岸的赛马、斗牛、斗雀、踩鼓等民俗体育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者观赏、亲身体验和购买的对象,是一种能够产生多种综合效益的旅游产业资源,与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关联性(见图1)。

表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概况

图1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关联性

1.2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旅游产业的可行性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既有市场价值,也有非市场价值。其非市场价值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价值和道德价值。市场价值主要包括能够引发消费者消费欲望,愿意付费的获取精神愉悦的——审美价值;既具有非市场性质的文化传承价值与道德价值,也具有经济效益的——教育价值;趣味性和可参与性的——娱乐价值;相关学者专家科普考察、实地调研的——科研价值。

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它在发展过程中兼具直接和间接开发价值。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既可作为原料直接生产文化产品,比如传统节庆体育文化演艺产品、影视文化作品、体育文化商品等等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中的“内容产业”。同时,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也可以以间接方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如苗族龙船节“文化元素”的“龙舟饭”、桡手(水手)的服饰等等都要比正常情况下销售好,价格高,这就是传统节庆体育文化附加值。

2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现代存在形态有“活态”与“濒危状态”两种。“活态”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主要以与旅游产业结合,与学校结合为主(见图2)。在与旅游产业结合中文化创意崭露头角,且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为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

图2 传统节庆体育文化“活态”现状模式

2.1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是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来,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其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与旅游业的互动中相互促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创意形式有以下几种:

文化演艺产品。主要通过文化艺术表演来实现传统节庆体育资源的开发。创意载体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魅力黔东南.神秘从江》、《西江千户苗寨歌舞表演》、《印象·镇远》、《银·秀》、《仰阿莎》、《拦路酒》等等,开发内容有杂技、民间绝技、龙舟竞赛、跳芦笙、反鼓舞、板凳舞、丹寨锦鸡舞等。像浓缩了黔东南独具特色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黔东南.神秘从江》这一文化演艺,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第十四届中国文化节上,深受美国观众和华人华侨的热情欢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巨大轰动。

影视文化作品。主要通过影视作品的创作来传达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创意载体有《苗岭武王》、《爸爸,我来救你了》、《欢乐中国行·魅力黔东南》等等,开发内容有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铜鼓芦笙、斗鸡、荡秋千、跳芦笙等。影视文化作品融入了原生态的苗族民俗风情,使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得以充分展示,提高了人们对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

旅游节庆。黔东南政府与旅游企业一同整合、优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资源,并将创意后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现代体育、商贸、文化等活动结合,用现代旅游活动诠释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与艺术,带给人们感官冲击及精神陶冶和熏陶的同时,改变农村消费结构,促使农村经济发展[2],实现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向民族体育旅游节的嬗变。民族体育旅游节的产生,显示了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势头与前景,成为区域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3]。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与当地民族村寨原生态文化汇聚,打造属于自己民族与区域的文化娱乐盛会,形成民族体育旅游节庆。二是发挥“以体促游”“以游带经”“以经发体”的功能。创意载体有《“多彩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镇远“传统龙舟文化节”》、《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贵州丹寨祭尤文化节》、《贵州·剑河仰阿莎文化艺术节》等等,开发内容有杉木河激爽漂流、独木龙舟竞赛、独竹漂表演、舞龙嘘花、斗牛、斗鸡、苗族盛装游演、千人盛装踩鼓、跳芦笙、铜鼓舞、水鼓舞、赛马、斗牛、斗鸟、斗猪、斗鸡、反排木鼓舞、杂技、苗族武术等。像2016“多彩贵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天赐园杯”第三十三届端午传统龙舟文化节,除龙舟竞渡,部分企业举办了车展、摄影展、商展、自驾游露营、美食节、啤酒节等商贸活动,形成“以体促游”“以游带经”“以经发体”良性互动。

体育文化商品。民族体育文化商品是民族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它最重要的特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属性,其开发强调购买行为的异地性。创意载体有《民族体育文化演艺》、《手工制作与展示》等,开发产品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服饰,民族传统体育器具,如独木龙舟绣品及木雕,手工唢呐、芦笙、铜鼓、卡通化的苗族人偶等,受到了游客的喜爱。

2.2 文化创意中的传统文化适应与尴尬

苗族传统节庆体育是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融入了苗族文明的血脉,它的举办反映的是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觉醒,体现的是社会支持的属性,没有经济价值认识和商业意识[4]。现代文明不仅唤起民众的商业意识,更使原生态的民族节庆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实际载体。虽然在“中国梦”的召唤下,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声浪日渐高涨,但依旧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已然边缘化的尴尬局面[5]。现代文明中,传统节庆体育中的服饰及其传统工艺日渐式微;青年人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必要的情感;大部分民俗体育艺人、绝技大师、传人年事已高,致使诸多经典文化内容面临失传的窘境。

另外,在旅游开发中,夹杂着现代商业的诉求和扭曲,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从原本的仪式性、日常性和自娱性走向展演化、市场化和节庆化,成为缺失民俗文化精髓和情感的旅游活动或者竞技项目。如追叙苗族人民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展示苗族人民质朴信仰,再现苗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苗族龙船节,涉及到了苗族物质文化层(独木龙舟)、制度文化层(祭祀),行为文化层(巡游和竞渡)和精神文化层(物质、制度、行为文化层中均有体现)。从砍伐独木,制作龙舟,龙舟下水、竞划、停靠、上岸都有系列祭祀性巫术活动与规定。包括独木的砍伐时间、龙舟的盛装礼仪,颇为独特的划舟游寨通知同姓或村寨联姻的亲家“接龙” 仪式,桡手(水手)的服饰、龙舟上祭品的煮食要求等等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削弱或去除,不仅影响了苗族人民参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这一文化的传承。

2.3 文化创意中同质化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趋势

民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根本性特质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中主要的、深层的内涵,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事实,是有别于他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如苗族龙舟文化独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证明了民族节庆体育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排他性,能将他族文化之长融入自身文化之中,用以丰富自我,但不会轻易被同化。以社会大众为对象,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市场流行为走向,这种与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表层文化,容易“趋同”[6]。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了解并体验异域民族文化风情。欣赏、体验原生态异域情调文化的旅游探险等煽情言语可激起无数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投资、推向市场等步骤表明,旅游企业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为了获取文化的交换价值,许多地方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实质却戳穿了民族体育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情境中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欲望、权力与媒介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体育旅游文化[7]。像每年一度的苗族龙船节同镇远端午传统龙舟文化节就很相似,有被汉族端午同化的趋势。

3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启示

3.1 推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现代化转型

文化复兴,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精神,呈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在回归,并逐渐成为主流,而旅游是一种传递文化、传承民俗的重要方式。蕴涵在民族传统节日里的节庆体育与旅游具有一种天然的嫁接关系,可为旅游产业注入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和文化元素,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同及寻根”的心理需求。

旅游活动促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自觉和复兴提供了机会。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民族体育旅游节,不仅丰富了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涵,而且创新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开发模式;依托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相关物化实体、行为活动创造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可促使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更加生活化、趣味化。文化创意的民族体育旅游节实现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与内涵的现代化,以及民族体育文化开发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3.2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综合的创造性,不排他的现代性,而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开发成本低、市场带动效应高等特点,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新趋势。民族体育旅游节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节事活动,涉及了文化、经济和社会多个领域。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来看,可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改变以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资源利用,成为一种经济资源,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民族体育旅游节是以民族风情、民族体育观赏与体验为核心,可集聚社会资源,为政府、企业及民族村寨的合作开发创造良机,带动文化、旅游、商贸等系列活动配套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形成“以体促游”“以游带经”“以经发体”的良性互动,成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

3.3 信仰、认同与话语: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全球化语境下,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介入,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注入了民族文化旅游事业,使民族体育旅游逐渐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被演艺化、市场化,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与价值符号体系,逐渐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意义的形式外壳。另外,民族体育旅游也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和地域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民族体育旅游节的创意不仅要表现在形式意义上与旅游产业的理论结合与接受,更要表现在实质意义上的民族信仰的确立与传递,最终实现广泛的社会认同。信仰与认同体现的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精神的深层逻辑结构,话语权的确立则是深层逻辑结构的外显形式。因此,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仰、凝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话语权应当成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4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

4.1 维护和强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内在生命

受地域、气候等物质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其民族文化只有在它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才是鲜活的。因此,在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开发中,既要避免文化生态环保主义的误区,更要避免成为商业工具。商业收益虽然直接,但终究只是一个表层意象,更重要的收益应在于人的精神层面。应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视为有生命的活态存在,利用民族体育旅游节的正面效应唤起当地群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维护和强化它的内在生命,使其在开发利用中,发挥已有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2 培养文化自觉,落实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保护和投入机制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时,文化创意者应与其当代草根传承人、专家学者一同挖掘整理传统节日里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在对待传统节庆体育活动中特有的、认同性较强的民族信仰活动,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保护和更新,“破”中有“立”即从“迷信”到“资源”、“瑰宝”的价值转变与引导,管治方式从“禁除”到“改进”再到“辅导”转变。

此外,出台相应的文化创意政策,设立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基金,加强民族村寨节日民俗的保护与建设,使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生长空间与拓展土壤。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或习俗所,研究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开发利用内容,丰富内涵,使传统节庆体育在价值观念和文化形式上产生新的引领力和传播力。

4.3 推动文化、生态、旅游“三位一体”整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特色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是黔东南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推进“文化+生态+旅游”模式的重要条件。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自然资源+互动体验”模式,全方位展示民族体育风情,进行民族地区农耕与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打造具有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精髓的现代版的民族体育旅游节。面对当前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不强、不精、原创不足、活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必须抓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机遇,建立适应性的制度和政策配套,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推行“高效”、“创新”、“务实”理念,让参与者、投资者感受到主办方良好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唤起潜在投资者的“兴奋点”,营造良好的商机缘[8],不断推进与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数字、网络等技术,培育民族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加强民族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原创及其转化能力,趋向产业融合。

[1] 李军红.创意乡村的路径及意义——基于朱家峪村实践的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23

[2] 周平,熊少波,彭成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节庆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38-41

[3] 白红梅.内蒙古那达慕文化的经济贸易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05-107

[4] 李武绪,石萌.传统节庆体育转型发展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6):116-118

[5] 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227-230

[6] 周平,熊少波,彭萍.少数民族节庆体育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龙船节龙舟活动为例[J].体育科技,2016,37(2):73-74

[7] 民俗旅游[EB/OL].http://baike.so.com/doc/5849526-6062364.html

[8] 周平,熊少波,江浩.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互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23-25

Theresearchofintegrativedevelopmentofethnictraditionalfestivalsportsandtouristindustry——takingtheMiaotraditionalfestivalsportsinthesoutheastofGuizhouprovinceasaexample

ZHOU Ping1,LIU Ting2,XIONG Shao-bo1

(1.College of Sport and Art ,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2.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663,China)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field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of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be chosen as a case. Studied on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and tourist industry. It is found that culture creativity is the main way of combina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and tourist industry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the culture can not adapt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homogenization of ethnic sports tourism culture. So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sports and tourist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maximizing the benefit of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in minority regions. Belief, self-identity and language ar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culture creativity in practice areas.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inner life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cultivating cultural consciou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and investment of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ourism and zoology.

ethnic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tourist industry; culture creativity

G852.9

A

1007-323X(2017)06-0050-04

2017-04-18

周平(1965-),女,湖南湘西人,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16BTY026)

猜你喜欢
黔东南苗族民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遇见黔东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诗书画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