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需求优化设计落实目标

2017-12-13 19:40林建锋朱钻飚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

林建锋 朱钻飚

【摘 要】课程建设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从“全面调研,关注‘生态课程的资源需求;全心规划,优化‘生态课程的蓝图设计;全力实施,落实‘生态课程的既定目标”等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校园拓展性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关注需求 优化设计 落实目标 生态课程

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的第1点理性思维,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在2015年制定的《滋养童心科学梦,创建生态科技园——城东小学科学教育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生态课程”建设工作。

生态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习生物科学和环境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生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生态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了解生物和环境教育知识,体验生态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全面调研——关注“生态课程”的资源需求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据此,我们界定生态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生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开发的生态课程资源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师生的兴趣爱好,同时结合学校现有实际进行梳理,于是我们就从全面调研入手。

(一)课程需要什么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在科学课程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分年级对现行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教材中所需的生态资源分课时统计,梳理出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资源目录93种,如下所示: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态资源种类目录

一、植物资源(69种)

1.陆生植物(54种)

(1)木本(21种):樟树、枫树、栾树、雪松、银杏、秋海棠、茶花……

(2)草本(33种):藤蔓、狗尾草、黄花酢浆草、蒲公英、车前草……

2.水生植物(5种):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3.植物种子(10种):绿豆、赤豆、黄豆、蚕豆……

二、動物资源(24种)

1.陆地动物(21种):蝴蝶、蚯蚓、蟋蟀、蝗虫、瓢虫、蜈蚣、蜗牛……

2.水生动物(3种):金鱼、螺蛳、其它水生动物

(二)师生喜欢什么生态资源

1.学生的兴趣就是生态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向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课程资源建设要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和趣味性。学生喜欢什么?对哪些生态物种感兴趣?这是我们经常关注的问题。通过日常交流和调查问卷,我们把握了学生的兴趣动向。他们喜欢小动物,如小鸟、蝴蝶等;喜欢各种美丽的花,如玉兰、迎春等;喜欢瓜果,如桃、梨、枣等。这为生态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

2.教师的生态爱好就是生态课程资源项目

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日常交流中,在教师座谈中,在平时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有生态爱好,酷爱种花、盆栽多肉植物、养金鱼……这些爱好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学校要善于利用教师的生态爱好,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课程建设。

(三)学校现有什么生态资源

生态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生态资源信息,如绿化园地的分布、植物品种的特性、常见小动物的种类等。这些资源信息的掌握,有利于开展教学。为此,学校通过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专家考察等途径对校园生态资源进行了大搜索,出具了一份详细的校园生态资源分布资料:学校占地面积90亩,有近40亩的绿化面积,还有近6亩的河流区域,其中有木本植物50多种,草本植物30多种,常见昆虫60多种,校园常见的蝴蝶分为4科,种类预计在25种以上。通过全面调研,厘清了生态课程资源的需求和现状后,学校组织科学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资源、师生感兴趣的生态资源、学校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梳理、整合、甄选,为“生态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奠定基础。

二、全心规划——优化“生态课程”的蓝图设计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同时,可合理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园科学学习中心,让这些资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根据这一原则,学校在规划、设计“生态课程”中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一)构思“生态课程”宏观框架

学校聘请生物专家对课程建设规划进行论证。经过反复讨论,学校确定以2015年制定的《滋养童心科学梦,创建生态科技园——城东小学科学教育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三年规划》为蓝本,提出了生态课程建设思路:以亲近、热爱、保护自然为理念,以“植物课程”“动物课程”为两翼架构,通过十大系列活动课程,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见下表)。endprint

(三)完善“生态课程”微觀项目

自2005年开始,科学教研组根据教学需要,每学年向学校提出完善科学课程资源的申请。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给予重视和投入。如从单一树种到各种果树,从教材植物到拓展课程植物,从区域环境到整体环境建设等,逐年调整、完善微观项目,校园的生态资源也日臻丰富。

2015年,学校制定的《滋养童心科学梦,创建生态科技园——城东小学科学教育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三年规划》中明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绿色生态实践园的建设。例如,要求一至三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对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做好标牌,每学年更换。各班根据植物特点,组织养护活动,每学期开展养护成果和观察日记的评比。

构思“生态课程”宏观框架、建设“生态课程”中观资源、完善“生态课程”微观项目,三维合力,不仅为“生态课程”的全力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校园氛围,更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筑了基石。

三、全力实施——落实“生态课程”的既定目标

“生态课程”体系有十大课程,为确保课程顺利地实施,学校拟订了《城东小学生态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并组建了十个课程项目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各项目组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须根据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生态课程”的既定目标。

(一)落实“生态课程”常态目标

1.服务基础性课程

“生态课程”的实施要结合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如养蚕、种凤仙花是三年级科学课程的内容,四年级的生命单元也有《油菜花开了》《种子的萌发》等教学内容。把“生态课程”融入到基础性课程中,活教活学,既充分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又把“生态课程”做精、做优。

2.实施拓展性课程

学校把十大生态课程项目作为拓展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报名的模式组织课程活动。学校还拟定了生态课程纲要和实施建议,策划生态课程项目具体的活动内容,编印系统的生态课程活动手册,扎实开展生态课程活动,落实生态课程评价机制。

3.结合学校主题活动

“生态课程”有一定的时效性,学校活动有主题性,将二者有机结合,能让生态课程活动更有趣,课程成果更丰富,课程魅力更显著。如春天的童画活动、夏天的赏荷露营活动、金秋的校园美食活动等。

(二)推进“生态课程”精品项目

为凸显生态课程建设成果,根据《城东小学品质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精选了一些深受学生喜爱、指导水平专业、活动成效显著的生态课程作为重点培植的品质课程。对于这些品质课程在师资培训、经费保障上,学校给予优先大力支持,并不断完善。如“小鸟课程”。

课程目标:①让学生了解在学校安家的瑞典国鸟——乌鸫的生活习性,进行科学教育、生命教育。②激发学生护鸟的内驱力,开展一系列护鸟行动,进行安全教育、生态教育、环保教育。③由鸟及人,进行感恩教育。

课程内容:童心童语护鸟行动:认识乌鸫、保护乌鸫、对话乌鸫、爱鸟讲座、科学探究;童心童语感恩行动:“最动人的瞬间” “最动情的告白” “最温暖的感动”;童心童语护生行动:种树护绿、养鱼护生、爱心风暴、鸟巢制作大赛、护生漫画、护生微故事;“乌鸫育雏”截屏大赛;和瑞典小朋友共赏温情瞬间;录制“乌鸫的故事”。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获悉,要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做好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拓展课程建设,从“全面调研,关注“生态课程”的资源需求;全心规划,优化“生态课程”的蓝图设计;全力实施,落实“生态课程”的既定目标”等几个方面来着手,不断推进校园拓展性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 312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
导弹舵面的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数据挖掘对教学管理的优化设计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