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研究

2017-12-18 09:27朱妮娜
北方经贸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东道国园区建设

朱妮娜,范 丹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研究

朱妮娜,范 丹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研究现状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及特征,就合作区投资主体、区位分布、产业定位、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产业集聚方面带来的两类基本效应进行剖析。解决目前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规范指导园区建设、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健全政府与东道国间沟通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重视本地化经营和培养综合型人才。

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走出去”;产业集聚效应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中国商务部合作司于2010年8月首次发布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概念及业务指南,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亦称境外产业园区,OETCZ)的界定为:指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园区建设流程是由商务部制定并公布合作区建设标准,在企业在达标后提出出入园申请,最后再经商务部组织专家考核、验收成立。

(二)与跨境经济合作区概念对比

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报告提出鼓励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境外经贸合作区构成了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两种新兴发展模式,而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在两国的边境划定一个特定区域,通过区域内生产要素聚集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并享有由两国或两国以上政府间共同推动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区域上范围较大,包含内容更全面,是我国与一个东道国之间进行合作,包括加工区、开发区、经济特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贸合作区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新对外投资举措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由此,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该课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梳理和总结。

(一)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1.发展必要性及研究意义

张菲(2013)认为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对外投资新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中非经济往来关系,是两国互利共赢的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对开拓中国市场也有着积极意义。李嘉楠、龙小宁和张相伟(2016)在《中国经贸合作新方式———境外经贸合作区》中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园区带动作用和积极影响,试图填补该领域模型分析研究的空白。徐强(2006)也提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我国综合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企业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与东道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2.区位选择及产业定位

邹昊飞,杜贞利和段京新(2016)针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强调东道国的选择与合作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是合作区建设的重点,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推进和引导合作区建设发展。李青(2012)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开发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进行评估,从评分和排名的结果为合作区建设的区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周颖,陈林莉和潘松挺(2008)阐述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区位分布特点,并根据园区分布情况分析了区位选择的依据,预估了我国境外合作区的区位分布趋势,提出研究园区产业定位和区位选择因素的必要性。

3.发展策略和建议

叶振宇(2016)提出我国境外园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见解,并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建议加大力度,投资开发高水平合作区。洪联英和张云(2011)结合泰中罗勇工业园和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的案例分析提出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缺乏整体规划等,作者认为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布局园区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及指导作用,促进合作区可持续性发展。

(二)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1.投资动机

Deborah Brautigam(2010)在其专著《龙的礼物》中分析了中国境外贸易合作区特有经营模式,认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目的不仅仅是出口,还包含了服务运营等一系列内容;然而现有模式下,合作区依然遵循原有的运营途径,并未产生实际上的创新;合作区不确定且不成熟因素太多,无法真正赋予中小型企业竞争力。Deborah Brautigam(2011)在《非洲的中国经济特区》一文中探讨了现有中非合作区,分析其背景,设立动机及发展成果并提出合作区的发展战略。

2.案例分析

EI-gohari Ahmad,Sutheland Dylan(2010)于《中国非洲经济特区:埃及案例》一文中将经贸合作区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借此了解中国对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快速扩张以及中国经济特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Douglas Zhihua Zeng(2015)在《专注于中国和非洲的经济特区全球经验》指出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新兴国家,通过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工业化,并作为吸引多数在制造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产生出口和外汇交易等等。他简要介绍了中非经济特区的经验,认为非洲可以从中国学习相关经验,并进一步探索了中非境外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3.发展现状

D Peter,K Yejoo 和 D Schiller(2013)在《中国在非洲的经济特区》一文中分析我国在非洲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提出了跨国治理这个概念,并认为我国在非洲的投资是全球化的一种新形势,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探讨价值。D Bräutigam和TANG XIAOYANG(2012)在《中国境外经贸区的经济战略:软实力,经济还是资源安全?》一文中探讨了中国建立境外合作区的主要作用,分析了我国2006和2007年竞争性招标过程中入选的19个区域及其特征并追溯了它们建立和实施的过程。

4.产业集群效应

Douglas Zhihua Zeng(2011)在其《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如何推动中国快速发展》一文中简要总结了中国特色经济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基于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分析指出当前阻碍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的因素,并思考如何通过建设合作区形成中非两国之间的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两国经济快速发展。Gary A.S.Cook,Naresh R.Pandit,Hans Loof,Borje Johansson(2012)在《地理群集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发现产业集群确实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集群所获得的优势可以成为国际化成功的基础,经验丰富的公司和拥有更强资源基础的公司占据了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三、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进程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2005年之前,提出建设构想阶段。2006~2013年,合作区各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阶段。2014年至今,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与各国合作区运行高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并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园区。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集群式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并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此期间,中国商务部明确合作区基本要求和申办程序,于2012年提出合作区建设方式的改变,不再采用招标形式,政府作用由扶持企业变为服务企业,而企业作为园区主导先行进行建设,达标后再经过商务部和财政部确认考核。在此期间境外园区数量从首批招标的19个项目增长至57个,其中通过商务部确认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9家(具体合作区名单见图1),共计吸引了1600多家企业进驻园区。

第三阶段,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合作区进入高速发展期。仅2016年一年,我国现有77家合作区新增投资即高达54.5亿美元,占总累计投资的22.5%,入区企业总共达到413家,其中新增通过考核的国家级合作区有5个,2015年和2016年经过国家商务部确认考核的境外合作区的共计11个(具体合作区名单见图1)。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出合作区数量在两阶段所发生的变化(见图2),在第三阶段的三年时间内,新增合作区数量已达20家,其中通过确认的合作区数量比之前总数还要多,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目前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有意愿通过合作区方式“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合作并参与全球化竞争。

图1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通过考核确认园区名单

图2 两阶段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对比

随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我国自2002年至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境外经贸合作区也作出重要贡献(如图3所示)。

图3 2005-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二)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新举措,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重要载体,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过11年的发展,已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影响与带动作用。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36个国家建设并已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有77个,其中通过国家商务部和财务部审核的国家级境外合作区有20个,累计投资241.9亿美元,入区企业1522家,总产值702.8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6.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1.2万个。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尤其显著,其中与20个沿线国家合作在建园区56个,占总数量70%以上,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表1。

表1 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特征

1.园区建设主体实力较强

作为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主体,园区牵头企业一般实力较强,大多都是国际化程度高且具有丰富海外投资经验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在海外投资建厂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投资风险,吸引我国更多中小企业积极入园。在园区的运营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由表2信息可见,我国前两批招标获批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均有实力较强的牵头企业。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海外经营经验都使它们在合作区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引导和集聚作用。如海尔—鲁巴经济区的牵头企业是家喻户晓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其带动作用下吸引了大批国内知名家电品牌入驻园区,促进了我国家电业产业链的形成。再比如泰中罗勇工业区,其主导企业是以医药为主的华立集团,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十多个国家,海外投资经验非常丰富。此外,企业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其综合实力越强,与东道国谈判过程中就越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由此能够带动国内更多有意愿的中小企业“走出去”。

表2 我国前两批招标获批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及牵头企业

表2同时显示了我国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计划投资金额和规划面积,计划投资金额从0.6亿美元至38亿美元不等,规划面积均在1平方公里以上。由于我国合作区初期由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建设,可以看出前两批获批的企业实力不容小觑,为园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园区区位分布不均衡但优势明显

目前,已通过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考核认定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20个,表3反映了它们的分布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现有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分布范围广,但所在国家分布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东南亚、非洲这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有地缘关系,其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较低,如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同时它们的自然资源丰富,有亟待开发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与我国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往来关系,如赞比亚、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建设合作区可享受东道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利于规避投资风险,为合作区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成长环境。虽然合作区尚未大规模进入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但目前我国已在韩国、墨西哥等国建立了境外园区。

3.园区内产业多元化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内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对集中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制造业,部分木材加工、石油装备以及金属冶炼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表3列出了我国通过确认考核的2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具体产业定位情况,主要集中在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电制造、机械电子及生产加工等制造业。如图4所示,2015年制造业的对外投资流量增速明显,高达52.05%、其次是金融业、农林牧渔业,分别增长34.35%、20.86%,这与我国合作区目前呈现的产业特点相契合。

图4 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情况及同比增长

整合表3中各合作区的产业定位进行三大产业的归类,如图5所示本文发现目前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的合作区中第一产业占6个、第二产业14个、第三产业1个,其中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图5 通过审核确认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分类情况(单位:个)

由图6信息可见,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分别占比37.31%、14.54%、12.97%、11.11%、7.15%;这与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大体一致。

图6 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产业分布

4.国内及东道国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在合作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为保证园区各项工作顺利完成,鼓励有实力企业参与到境外合作区项目中,中国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发展资金支持、落实和完善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的所得税政策、简化项目审批和外汇审查手续、提供进出境通关便利、切实维护好我国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入区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等。此外,我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经过磋商也先后出台相应优惠政策,以促进两国合作,达到互惠共赢结果。本文通过整理目前发展较好的几个有代表性合作区的政策支持(见表4),由此可以看出东道国政府对建设开发园区的重视程度。表中列举了东道国为我国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有入园企业除能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外,还可享受园区提供的全方位投资配套设施及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绝大多数合作区还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如柬埔寨西港特区从2014年起开始设立,柬埔寨海关、劳动、税收等部门官员入驻其中,为入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而单个企业在海外很难享受到同等待遇。

四、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一)有效转移我国过剩产能

当前我国面临部分行业产业严重过剩问题,尤其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为主,国内市场严重饱和,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我国许多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这对部分欠发达国家与地区而言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吸引力。

表3 通过国家考核认定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名录

表4 东道国提供有代表性境外经贸合作区政策支持

境外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优势产业合作的集聚式发展平台,可以实现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目的。通过园区把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有需要的国家,为国内过剩产能提供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可以缓解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同时我国可以利用东道国资源、成本、政策各方面优势,同时也可以绕过一些贸易壁垒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规避贸易摩擦。

此外,合作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东道国工业化进程和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升级。2016年一年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创造产值共计387.5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5.7亿美元,实现了我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如其中发展较好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就为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技术合作和转移产能过剩提供了典型样本。中国在埃塞建立了合作区,打破了非洲国家不能工业化的神话,园区还承接了中国大量轻工业的转移。我国将通过园区把相关行业的最新技术以及国内富足的产能转移到埃塞,对双方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利用东道国优势形成相关产业链

境外经贸合作区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优势,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内主导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优势,同时围绕合作区内的主导产业,我国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上下游产业链的中方企业也得以寻找和利用商机,运用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延伸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风险和筹建成本,从根本上增加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例如,我国在非洲建立的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以资源开发产业链为主,其带头企业中国有色集团充分利用赞比亚的资源优势,形成有色金属矿冶产业群,被誉为中国“发展最好”的合作区之一。合作区在产业发展上都是围绕有色金属矿产进行开采、加工等形成的产业链,在园区内能够很好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依托赞比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完善产业链。

五、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已投资建立了一定数量境外经贸合作区,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多数合作区存在产业定位不明确以及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不突出,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很多合作区的规划都是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服务、休闲等多行业与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区域,却没有结合东道国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重复建设。同时也给东道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区位分布不均衡、投资风险较大

我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多分布于发展中国家且分布相对集中,尤其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这些国家在区位优势、政治环境及合作区的功能上都比较相似,容易形成各合作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这些地区的政策波动大,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东道国给予的优惠政策或法律法规存在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企业投资风险。

3.企业融资困难、人才引进有难度

企业融资困难也是我国合作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园区在建设初期往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且盈利回收时间较长,我国政府对通过审核授权的合作区给予最多20亿元人民币贷款补贴,获得资助企业一般为实力较强的牵头企业,中小企业依靠自身实力远不足以满足跨境入住园区发展,而大中型企业后期建设也存在很大的可持续隐患。比如,园区内许多项目由于资金不到位中途搁置,国内部分有意愿走出的中小企因为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望而却步。此外,由于境外园区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还未成熟,具备跨国经营综合素质、熟悉东道国政策文化语言且能够进行跨国谈判的人才异常缺乏。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规范指导园区建设、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针对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国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合作区审批阶段政府要严格把关,避免盲目投资而导致资源浪费,同时结合企业与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实际情况,打造园区自身特色。我国大多数境外园区还面临着定位过高问题,所以政府还应注意加强规范指导园区建设,以防合作区功能重复或产业定位相似状况,降低相似园区内企业间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项目实施后,政府更要严格监督保证园区有序发展,并加大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政策优惠力度,吸引更多有实力有愿望的企业入驻园区。

(2)健全政府与东道国间沟通合作机制。面对发展合作区出现的投资金额高,投资周期长等问题以及我国与东道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建议我国政府与东道国充分沟通与交流,健全双方间沟通合作机制,积极解决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柬埔寨西港特区,作为首个与东道国政府建立双边政府协调机制的合作区,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起到保障园区内企业权益的作用,并极大地减少了受东道国政策变动的不利影响。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完善园区内配套优惠政策,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在最大限度上争取优惠政策和东道国优势资源的开发,维护园区利益。

(3)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促进国家间产能合作。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使我国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投资合作与竞争,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跨国产业链的合作与延伸。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完善服务职能,优化园区内基础配套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加大合作区的宣传招商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园区。

2.企业层面

(1)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我国企业作为合作区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时要结合东道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战略,企业要为园区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针对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困境,企业自身可以多渠道解决。一方面,可以依靠企业自筹开展先期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后续稳定发展非常关键,所以未来进入园区的企业要注意借鉴成功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探索园区利润提升的可能性,拓宽园区内业务范围,形成快速且稳定的盈利模式。

(2)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经贸合作区时,企业要对合作区整体发展做出合理规划,不仅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更要注重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比较优势,促进国内外产业集聚,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纵观目前发展较好的几个境外园区,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比较优势的合作区更容易开拓东道国的市场。所以,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将中国过剩的优势产业向外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集聚效应,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3)重视本地化经营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国内企业在境外建立合作区时,往往与东道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企业自身要注重本地化经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要融入东道国本地建设过程中,实现双方共同进步,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我国企业在建设园区时要重视培养开发具备跨国经营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如柬埔寨西港特区红豆集团定期对当地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曾资助两批柬籍人员到中国深造,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双语人才等。

[1]张 菲.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3(2).

[2]李嘉楠,龙小宁,张相伟.中国经贸合作新方式—境外经贸合作区[J].中国经济问题,2016(6).

[3]徐 强.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一推动“走出去”纵深发展[J].江苏对外经贸论,2006(3).

[4]邹昊飞,段京新.境外合作区传递中国投资新理念[J].中国投资,2015(2).

[5]李 青.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区位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

[6]周 颖,陈林莉,潘松挺.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叶振宇.中国建设高水平海外产业园区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6(1).

[8]洪联英,张 云.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11(2).

[9] Deborah Bräutigam.The Dragon’s Gift.[J].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London,2010.

[10]Deborah Bräutigam,African Shenzhen: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Africa[J].Journalof Modem African Studies,2011.

[11] EI-gohari Ahmad,Sutheland Dylan.China's Special Econom ic Zones in Africa:the Egyptian Case[D].University ofWales Institute,2010.

[12]Douglas Zhihua Zeng.Global Experiences w ith Special Econom ic ZonesW ith a Focus on China and Africa[J].The W orld Bank,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Global Practice,2015.

[13]Peter Dannenberg,K Yejoo,D Schiller.Chinese Special Econom ic Zones in Africa:a new speciesof globalization?[J].African East-Asian Affairs,2013.

[14]Deborah Bräutigam,XIAOYANG TANG.Econom ic statecraft in China'snew overseas special econom ic zones:soft power,business or resource security?[J].International Affairs,2012.

[15]Douglas Zhihua Zeng.How Do Special Econom ic Zon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Drive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11 [J].The W orld Bank Africa Region,Finance&Private SectorsDevelopment,2011.

[16]Cook GAS,Pandit NR,Loof H.Geographic clustering and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Review,2012.

[17]C Pei,W Zheng.The Overseas Econom 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 Promotion Subsystem[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5.

[18]刘光灿.老挝万象赛色塔经贸合作区运营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Research On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

Zhu Nina,Fan D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100124)

This papermakes review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based on this,it st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 of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which contains the investment subject,the location distribution,industry orientation,policy support 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also makes analysis on the two basic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mai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s:Stand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overall plan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Build up the mechanism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host country;Further promote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lay the role of enterprise investment subject;Make full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Focus on localization and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talents.

Oversea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Chinese Enterprises'go-out Strateg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F744

A

1005-913X(2017)11-0011-07

2017-09-1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73024)

朱妮娜(1981-),女,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方 晓]

猜你喜欢
东道国园区建设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东道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