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的夸张辞格比较

2017-12-21 19:52冯瑞琦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4期
关键词:夸张中英文修辞

冯瑞琦

【摘要】英汉语共同的交际需要,决定了夸张修辞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有许多共性,如使用数字与其他修辞手法融合使用等。同时,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也决定了汉语和英语的夸张修辞在数字夸张的选择以及超前夸张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即满数选择的差异及超前夸张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夸张 修辞 中英文 共性 差异 文化

一、概述

夸张修辞是言语交际中不可获缺的语言手段,《文心雕龙》中有“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表现了夸张修辞的重要性。不仅在汉语中夸张修辞使用频繁,英语中也是一样,仅在《哈姆雷特》一书中就有424处使用了夸张修辞。

《辞海》将夸张定义为:“修辞格上的辞格之一,运用丰富想象,夸大事物特征,张皇铺饰,以增强表达效果”。夸张修辞在英语中对应为“hyperbole”,美国传统词典定义为“对陈述进行夸大或超出真实程度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不能按字面理解”。可见夸张修辞在中英文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功能和重要运用。

二、英汉语中夸张辞格的共性

夸张可按表达方式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在直接夸张方面,英汉语有不少共性,比如使用数字夸张或语义夸张进行扩大和缩小夸张。间接夸张则更有共性,两种语言中与其他修辞手法融合夸张的例子不胜枚举。

1.英汉语中直接夸张的共同点。直接夸张是指直接有意识地突出事物的情状,不借助其他修辞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扩大夸张指故意扩大事物的形象和特征;缩小夸张则故意缩小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①数字夸张。英语和汉语中都常见使用数字进行直接夸张的情况,这是两种语言在直接夸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数字在表达大小和程度上的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取得的夸张效果十分显著,因此用数字进行夸张最容易使听话者或读者理解夸张话语的含义,说话者借助数字又能轻松地传达情感或程度的强烈。以下为几个英语和汉语表达中使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例子: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扩大夸张)

(2)Why,what should be the fear?I do not set my life at a pins fee…(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缩小夸张)

②语义夸张。用语义上的夸张表达程度的强烈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很常见的,示例如下:

(3)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上邪》)

(4)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Robert Burns, A Red, Red Rose)

2.英汉语中间接夸张的共同点。间接夸张,指借助其他修辞方式来进行夸张,比如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进行夸张。融合夸张是英汉语夸张修辞的显著共性之一,会在本节讨论;而超前夸张则是显著差异之一,将在下一节讨论。

英汉语中借助其他修辞方式进行夸张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下为示例。

(5) Polonius:In few,Ophelia,Do not believe his vows,for they are brokers,…(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拟人间接夸张)

(6)君不见高堂明镜生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间接夸张)

三、英汉语中夸张辞格的差异

汉语中超前夸张的使用不存在疑问,但英语中是否存在超前夸张则有争议。此外,尽管英汉语都常使用数字进行夸张,但在数字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1.超前夸张的差异。汉语中超前夸张的使用颇多,备受重视,仅关于“还A就B”这一个句型的期刊和硕博论文就可检索到多篇。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7)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

(8)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而英语中超前夸张的使用则有争议。许多英语修辞学著作以及《大英百科全书》中都只论及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并未提及“超前夸张”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英语中超前夸张是罕见甚至不存在的,把超前夸张看作汉语的特质。但贵州民族学院的张保亚老师认为,英语中缺乏“超前夸张”这一术语并不意味着其超前夸张罕见或不存在。张保亚从词汇手段和时态手段两方面介绍了英语中常见的超前夸张,以下是一些例子:

(9)Hardly had he arrived when she began complaining.

“他还没到她就唠叨了起来”,表意其实是“他才刚到她就开始唠叨了”。

(10)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同声传译”其实并不与发言人开始说话同时开始,而是发言开始一个意义单位之后开始,结束也略迟于发言结束。称其“同声”是为了强调该口译方式的特质。如《会议口译解析》中介绍同传时就严谨地提到,同声传译其实是准同声传译(quasi-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1)I sent him the news the instant I heard it.

听见新闻的当时就立刻向他传达是超前夸张的,中间还有一定的时間差。

在我看来,英语和汉语的超前夸张的主要差异在于它们 “超前”的程度不同。超前夸张是指将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同时或先出现的事物。汉语中的超前夸张往往很明显,因为超前程度很大。“娘胎里就会抽烟了”、“酒还没下肚就醉了”这样的句子,将行动的发生时间前移到了行动实际发生的时间之前,甚至之前很久,所以这样的超前夸张非常明显;而英语中超前夸张多依赖“upon doing sth.”或“the instant…”这样的词组,仅将后一行为稍稍前移至与前一行为的同时,超前程度较小,所以这样的超前夸张比较隐蔽,易被忽视。endprint

2.使用数字进行夸张时数字选择的差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着 “满数”的概念,就是用尽量大的数字进行夸张。“汉英民族的计数系统都以十进制为基础,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等常规满数,属于文化共核”。

但汉语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最典型的是“三”与“九”两个数词。汉语中以“三”、“九”及其倍数进行的夸张不胜枚举,表示数量之多。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一般翻译时不会直译,采取意译或换成常规满数的方法:

(1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ut since my heart did love such purity,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 (杨宪益译)

四、共性与差异的产生

上文总结了英汉语夸张的共性和差异,那这些共性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1.英汉语夸张修辞的共性的产生。英汉语都会大量使用数字、语义及融合夸张。如果用斯珀珀和威尔森关联理论的公式分析夸张这种交际方式的作用,依据公式“关联性=认知效果除以认知努力”及“认知效果=认知效果除以模糊性”,由于使用了夸张,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下降,增加了认知效果,也降低了认知努力,从而增强了关联性。

数字的大和小是直观的,模糊性较小的,数字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难度,因此使用数字进行夸张可以有效提高认知效果,降低认知努力,增强交际的关联性。而对于提高认知效果,降低认知努力的需要在各个语言中都是共通的,因此出现这样的共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同理,语义夸张和融合其他修辞方法进行夸张也是为了使描述更直观,使读者或听话人更容易理解,以降低他们的认知努力,提高认知效果,增强关联性。

因此,英汉语都会大量使用数字、语义及融合其他修辞方法进行夸张的共性,是出于人类共同的用较少的认知努力取得较大的认知效果的需要而产生的。

2.英汉语夸张修辞的差异的产生。英汉语中夸张修辞的共性的产生原因在于人类共同的用较少的认知努力取得较大的认知效果的需要,选择数字进行夸张的原因是数字的直观性和较小的模糊性。然而这两种语言使用数字进行夸张时,对数字的选择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在超前夸张的超前程度上的差异,也与两种文化不同的时间观念息息相关。

(1)使用数字进行夸张时数字选择的差异原因。上文提到汉语进行数字夸张时会大量使用到“三”和“九”及其倍数进行夸张,这些特殊的“满数”是汉文化独有的产物。

汉语中会产生“三”和“九”的满数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汉民族特有的道家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由于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汉语形成了 “三”和“九”主导的满数概念。正如清代汪中所述,“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更多”,解释了“三”和“九”及其倍数在汉语中作为模糊虚数进行扩大夸张的作用。英语中虽偶有出现用“三”和“九”来夸张的情况,但在英语辞典中无法找到“three”和“nine”有专门义项来解释其有“多”的意思,说明该使用方式具有偶发性。

(2)超前夸张的差异原因。如上文所述,汉语中的超前夸张常见且明显,英语中的超前夸张则不太常见,或超前程度非常小。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的不同引起的。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念具有其各自的文化特质。因分别受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东方文化的时间是一种持过去时间取向的无序的、模糊的、持续的内在循环时间,西方文化的时间则是一种持未来时间取向的秩序的、精确的、即刻的外在线性时间。中国文化面向过去而生,因此过去的时间是“前”,未来的时间是“后”;而英文中时间的“前”对应的是未来,“后”对应的是过去,因此英语没有“超前夸张”这样的定义,即使有,也该叫做“超后夸张”。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天人合一”,在感知事物方面,强调主客一体。因此,正如中文中没有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相对来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拘束于客观时间,对于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而西方文化采取的“二元”的思维模式,会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基于这样的哲学观念,西方人对于客观的物理时间的态度更为严谨,具有很强客观性。因此,拥有客观、严谨的时间观的英语使用者不太会使用“酒还没下肚人已经醉了”这样时间上超前程度很强的夸张的原因。对于接受东方文化的汉语使用者来说,超前夸张是平常的;但对于对待时间非常严格的西方文化接受者来说,超前程度极强的夸张手法不合逻辑,甚至会引起语言交际障碍。

五、结语

夸张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客观事实的夸大描述,以起到突出主观情感,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出于共同的语言交际需要,夸张修辞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有许多共性,如使用数字、与其他修辞手法融合使用等。同时,由于基于不同的文化特质,汉语和英语的夸张修辞在数字夸张的选择以及超前夸張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了解夸张修辞,比较其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异同,能够使译者洞悉差异表象下的文化原因,以对日后的语言学习和翻译处理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丽云.从《哈姆莱特》看“莎译”夸张修辞及其汉译策略——以四个中译本为例[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6(2).

[2]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15-17.endprint

猜你喜欢
夸张中英文修辞
Wheat Lodging Ratio Detection Based on UAS Imagery Coupled with Different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利用符号快速分解数据
秋天就在你手心里跳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欧阳昱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