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文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7-12-26 12:03母丽娜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年俗外来文化问卷

文/母丽娜,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年文化”指的是与春节相关的所有文化现象,它最早是由冯骥才先生提出的,“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1]如今传统年文化在逐渐淡化,同时伴有改变,特别是体现在年轻大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所以了解大学生的年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已经对它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从微观角度研究的较少,尤其专门针对大学生年文化状况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本文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1 大学生年文化调查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年文化状况,本文在借鉴前人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了“文化自觉视角下大学生年文化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大学生传统年文化的自我认知;第二,大学生年文化价值观;第三,大学生对年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

本文以唐山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学生家乡涵盖了河北、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安徽、吉林、辽宁、山西、河南等省份,调查学生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的具体构成如下:本科生250份、占50%,专科生250份、占50%;农村学生255份、占51%,城市学生245份、占49%;文科生135份、占2 7%,理科生125份、占25%,工科生125份、占25%,艺术生115份、占23%。

1.1 对传统年文化的认知浅显,认同弱化,且存在学历、专业、地域差异

对于“年的由来”的调查,有30%的学生不了解。在关于“年俗及其含义、价值”的了解中,学生对于“拜年”、“压岁钱”、“穿新衣”、“贴门神、贴春联”等常见年俗了解的多一些,对于“赏花灯、上灯”、“祭灶”等年俗了解的少。只有5%的学生传承“写春联”的习俗。21.2%的学生认为“传统年俗很有吸引力”。3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了解传统年俗。可见,有些年俗活动基本被丢弃,学生对于年俗及年文化的了解还有所欠缺和不足,对于年文化的认同较低。

1.2 缺乏正确的年文化价值观和理性的文化辨别能力

58%的学生春节与西方节日相比,更喜欢西方节日。83.8%的学生认为年味淡了。68.6%的学生喜欢西方节日是因为形式新颖。4 5.6%的学生对西方节日不太了解,可见,当今大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和喜欢只是基于肤浅的感性认识而不是深刻的理性认识,在面临年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选择时,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冷淡年文化,所以说大学生缺乏客观、理性、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辨别、选择能力。

1.3 年文化未来发展信念不够积极,主体参与意识弱化,且存在专业差异

在“对传统年文化的态度”的调查中,77%的学生持积极态度,选择“在继承中发展”,23%的学生持否定和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在“对年文化的未来”的调查中,71%的学生持乐观态度,29%的学生持可有可无或者担忧的态度。在“为年文化传承发展出力”的调查中,68%的学生选择“应该”,32%的学生持否定观点。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于年文化的发展信念消极,不够坚定,并且缺乏主体参与责任意识。

2 大学生年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教育的薄弱是大学生年文化问题产生的直接因素

教育的自觉与否对于文化的自觉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往往以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主线和目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缺失自然导致对年文化、外来文化认知了解的减少,导致对不同文化比较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导致文化创新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弱化。

2.2 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大学生年文化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大学生年文化自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外来文化不断引进,外来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符合年轻人口味与心理,易于被年轻人接受,比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各种公共娱乐场所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的身影。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时容易迷茫、片面,不认同自己文化,而盲目追求西方节日,从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和选择力。82.6%的学生认为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不喜欢传统年文化,5 8%的学生与春节相比更喜欢西方节日,只有21.2%的学生认为传统年俗很有吸引力,68.6%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多样、新颖是有吸引力的原因,这些数据可以从一定意义上折射出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于传统年文化自觉的影响。

2.3 社会基础的变化是大学生年文化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

年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中形成的,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时代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基础改变,年俗活动也会变化。45.6%的学生除夕夜抢红包、上网,50.4%的学生使用QQ、微信等新型拜年工具,31.4%的学生去过饭店吃年夜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新型过年方式和活动,淡化和替代传统的家庭中的年夜饭、守岁和登门拜年等习俗。年文化起源于农业社会,农村的乡土社会是年文化生存的温床,所以农村的年俗活动更丰富、更完整,农村学生对于年的由来了解的更多,对于传统年俗活动接触的也更多。城市社会使人和土地得以分离,打破了年文化生存的基础,对于乡土社会的祭灶、守岁等习俗保留的少,所以城市学生对于传统年俗的了解和认同要薄弱些。

[1]冯骥才.年文化[J].民族论坛,2007.

猜你喜欢
年俗外来文化问卷
苏南年俗亦动人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