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2017-12-26 09:33陈万红张天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策略

陈万红?张天良

〔摘要〕职业兴趣探索是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中小学生涯教育从职业兴趣探索开始具有可行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生存在着对自己的兴趣认识模糊不清,兴趣的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为此,生涯教育首先应帮助学生提高对兴趣的认识,明确定位自己的兴趣。教师应依据学生兴趣发展特点,确立兴趣探索目标;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职业兴趣;应引导学生运用职业理想树等方法,探索兴趣与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实践,强化明晰职业兴趣。

〔关键词〕生涯教育;职业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41-04

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落后,一线教师不知从何开始实施生涯教育才能稳扎稳打,取得实效。对此,我们认为中小学生涯教育应从引导学生的职业兴趣探索开始,以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一、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家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求知的首要位置来认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现代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认为: “教育是兴趣—实践—兴趣的系列”,“教育是一系列的兴趣、新的实践、新的兴趣、更深入的实践、更深入的兴趣,等等,无限下去”。[1]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指出:“我们必须确定儿童的兴趣,以便使这些兴趣能够成为教育上注意的焦点”,而“当这些兴趣是理想的兴趣时,它们就成了有效教学的起点。”[2]从生涯教育的角度看,兴趣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并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生涯发展形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按不同的年龄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后)。每个阶段又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其中成长阶段分为幻想期(4~10岁)、兴趣期(11~12岁)和能力期(13~14岁)。[3]从现有学制看,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兴趣探索期。

有研究指出,职业探索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兴趣探索,探索喜欢做的;二是能力探索,探索擅长做的;三是性格探索,探索适合做的;四是价值观探索,探索需要做的。[4]显而易见,兴趣探索处于职业探索的首位。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职业兴趣是一个连續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职业发展的起点。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兴趣的生长期,对职业常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这一时期,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生涯启蒙教育,教师应在尊重生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兴趣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质与优势,帮助他们把兴趣及所学的知识与理想职业建立联系,初步定位自己的职业兴趣与价值观念,为规划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二、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接近人的本性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求知动力之一,是激励和推进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职业探索首先从了解兴趣做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兴趣探索能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基。小学阶段是兴趣、认知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职业兴趣的激发与教育,可以引导小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奠定基础。只有在探索兴趣的基础上,生涯教育才有了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果实累累。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与职业,才能确立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才能促进学业发展,取得事业成就。

其二,兴趣探索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活动领域,才会积极地感知、观察兴趣对象,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积极、大胆地进行思考探索活动,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学习的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地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奋斗,从而发掘释放潜能,增强能力,建立自信,做到不盲从、不迷茫。

其三,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探索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可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获得幸福、快乐、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l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是什么东西让人们感到幸福和满足”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的访谈与研究。他发现,人们通常的幸福与快乐,不是在人们很放松、什么事都不做的时候,而是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地、积极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4]

三、忽视兴趣: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困境

小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自我兴趣的能力,但往往认知不足,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的认识不清楚,不充分,缺乏明确性。我曾以初中一年级与小学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作了一项调查,当问及“你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吗? ”了解的学生只占43.8%,了解一些或不了解的学生占56.2 %。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关注少,对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喜好和倾向模糊不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的缺乏,没能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还处于隐性状态;没有形成稳定的兴趣,兴趣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对某一活动或领域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常表现出从众心理;兴趣的发展水平低,对某一事物、活动、领域的兴趣多凭个人感觉,对兴趣对象没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无法将兴趣与未来理想职业建立联系,无法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面对职业抉择时往往比较迷茫;常常表现出兴趣爱好与职业理想的不一致性,平时也没有依据兴趣培养相关的行为习惯;学校、家庭在引导学生选择职业时,多以就业难易为标准,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潜质、优势与职业的匹配,缺乏甚至没有引导学生找寻自己的职业兴趣,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个人的潜质和优势。endprint

四、引导中小学生探索职业兴趣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职业兴趣为起点进行生涯辅导的策略。下面以小学六年级“理想工作我做主”主题探索活动为例,加以具体阐述。

(一)依据学生兴趣发展特点,确立兴趣探索目标

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有了一些憧憬,但还不知道职业憧憬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没有明确的职业兴趣与目标,更不知道职业兴趣与当下行为的关系,需要通过职业理想的启蒙教育与主题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发现职业理想与兴趣爱好的关系,思考兴趣爱好与工作理想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初步建立对未来理想工作的规划意识,为成功人生奠基。

小學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舒伯理论,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兴趣期,是引导学生探索职业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小学六年级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活动“理想工作我做主”的目标确立为:

(1)初步探索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探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工作的关系,初步认识到个人兴趣与工作理想必须相符合。

(2) 初步学习规划自己未来的理想工作,初步建立对未来理想工作的规划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兴趣探索目标,符合小学生兴趣发展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生涯发展的特征,教育实践证明是恰当的。

(二)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兴趣探索

兴趣探索的方法有多种,定量的方法有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库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定性的方法有兴趣岛活动、朋友分析法、直觉认定法、卡片分类法、兴趣万花筒、白日梦法等。其中,“霍兰德兴趣岛活动”是一个影响较大、被广为使用的兴趣探索方法。霍兰德将职业环境分为六种模式,对应六种不同的职业类型。霍兰德把六种职业环境形象化六座岛屿,分别是:

(1)原始岛:该岛不仅有热带雨林,而且还建了很多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岛民们自己种植花果,栽培蔬菜,修建房屋,打造器物,制作工具,喜欢户外运动。

(2)深思岛:这个岛上有很多天文馆、科技博物馆、科学图书馆。岛民们最喜欢观察、学习,崇尚探究真知。

(3)浪漫岛:该岛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岛上到处是美术馆、音乐厅、街头雕塑和街头艺人;岛民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

(4)友善岛:该岛岛民们性情温和、友善、乐于助人,大家互助合作,重视教育后代。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

(5)富庶岛:该岛经济高度发展,到处都是高级饭店、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岛民善于企业经营和贸易活动,喜欢竞争,敢于冒风险,在岛上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

(6)现代岛:岛上布满现代建筑,弥漫着现代气息,岛民们个个善于各种事务管理,善于组织规划各项工作,做事有条不紊,细心高效。[5]

与上面六种岛屿相对应,霍兰德兴趣理论把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六种。选择了一种岛屿,就意味着对与其某一种类型的工作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照每个岛屿代表的职业兴趣,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内容,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定位。

(1)选择了原始岛,就意味着对“现实型”的职业感兴趣。这种人擅长与物体打交道,偏好具体任务,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偏好动手。适合的职业有制造业、机械业、农业、技术、工程工作等。

(2)选择深思岛,就意味着对“研究型”的职业感兴趣。这种人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适合科学研究。适合的职业有:实验室工作、科学研究、程序设计等。

(3)选择浪漫岛,就意味着对“艺术型”的职业感兴趣。这种人偏好艺术创造,想象丰富。适合的职业有:作家、音乐家、画家、演员、室内装潢人员等。

(4)选择友善岛,就意味着对“社会型”的职业感兴趣: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适合的职业有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员、服务性工作等。

(5)选择富庶岛,就意味着对“企业型”的职业感兴趣:喜欢领导与影响他人,重视政治、经济上的成就。适合的职业有:商业管理、律师、政府官员、企业管理、公关人员等。

(6)选择现代岛,就意味着对“常规型”的职业感兴趣:偏好有序的工作,适合的职业:会计师、银行出纳、行政助理、秘书、财务专家和计算机操作员等。[6]

通过兴趣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探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工作的关系,初步认识到个人兴趣与工作理想必须相符合。

(三)探索兴趣与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关系

运用职业理想树是引导学生探索兴趣与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关系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职业理想树:兴趣爱好是大树的根,工作理想是枝叶繁茂的树冠,当下的行为习惯是树干,支撑起这棵大树。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下面两个内容。

首先,根据理想树,引导学生思考兴趣与理想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理想职业。兴趣是根基,职业理想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对此,还可以通过拼图游戏等活动加强这种认识。拼图内容为厨师、清洁工、演员、教师、运动员。先请小组合作快速将拼图拼出。然后就拼图谈感受,交流:当你长大参加工作,你是否满意自己小组拼图上的工作?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根据兴趣选择理想职业是一个基本原理。

其次,引导学生依托理想树,探索行为习惯与理想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探索,明白要实现职业理想,有所成就,就要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是个人从事理想职业的有力支撑。怕苦怕累,不认真上课,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为一时的安逸放纵自己,这样的习惯对于们今后的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一个学生养成了勤奋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当他走上工作岗位,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必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总之,良好的习惯将人导向成功,相反,不好的习惯只能使人变得平庸。

(四)引导社会实践,强化明晰职业兴趣

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社会实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兴趣引领实践,则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效果更好,而实践则能强化职业兴趣,使职业兴趣更为明晰。为此,在职业兴趣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如,引领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亲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参观科技博物馆,制作航模,探究自然现象;组织艺术文化活动,学习创作美术、音乐作品;参加慈善捐助活动,调查访问医生的工作、生活等。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涯教育应以兴趣探索为起点,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对兴趣的认识,明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兴趣。教师应依据学生兴趣发展特点,确立兴趣探索目标;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兴趣,以及兴趣与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关系,并在社会实践中明晰自己的职业兴趣,从而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8.

[3]王献玲.基础教育阶段亟待实施职业生涯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9.

[4]张伟菊.探索自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J].职业,2016(1):134-136.

[5]仇荃.兴趣岛测试——你适合什么职业[J].成才与就业,2013(4):55.

[6]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0.

(作者单位:1.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宁德,325300;2.福建省屏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宁德,325300)

编辑/巨明珠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
北京中学课堂兴起“生涯教育”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