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每个孩子的数学教育

2017-12-27 11:30殷巧娟
考试周刊 2017年47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备课教学

殷巧娟

摘要:面向每个孩子的数学教育是所有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在面向每个孩子的数学教育中应该包含精心备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等,使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备课;学习过程;教学

众所周知,上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课上做到有效、成功更是梦寐以求的了。但是如何去上一节有效、成功的课却是困扰我们很久的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在反思:怎样讲课才能使学生容易地接受我們所传授的知识,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

一、 精心备课——你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吗?你准备让学生学到什么?

备课前,我想我们需要思考两点,第一点,你了解你班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了吗,第二点,通过你的这节课,你想让你班学生学到什么?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使我们设计的起点要适合所教的班级,太高的话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低的话又会让学生觉得吃不饱,学起来没劲,同样也会磨掉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一次在教学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时,由于之前学生在练习分数应用题时掌握的不错,于是我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班学生的能力,安排了一节有一定难度的应用题练习课,其中有这样一组对比题:

“(1)甲桶有油50千克,乙桶比甲桶多15,求乙桶有油多少千克?”

“(2)甲桶有油50千克,甲桶比乙桶少15,求乙桶有油多少千克?”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说,关键句不一样并指名让学生说不一样。对于第1题学生说得很好,找出单位“1”,并明确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并且说出了数量关系,列式计算。但到了第2题,全班很沉寂,过了好久才听到几个学生小声嘀咕,答案不是跟第1题一样嘛。当我问为什么,他们很自信地回答,乙桶比甲桶多15,不就是甲桶比乙桶少15嘛,所以答案一样啊。我听了很惊讶,于是让学生读题并提问在第2题中,单位“1”是谁,单位“1”已知吗?第二题的数量关系怎样,并追问单位“1”已知吗?在我的提示下,学生恍然大悟,明确两道题的单位“1”不一样,第一题的单位“1”是已知,第二题的单位“1”是未知,第一题用乘法,第二题用除法或者方程。显然两道题的列式不一样,结果也不可能一样。对于那一节课,我明显感觉学生学得力不从心,思维也跟不上我的节拍,脑子里一团乱,甚至把一些能做对的题目也做错。课后我仔细分析、反思,发现原因在我身上,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甚至有点盲目乐观的感觉,以为一步计算的分数问题他们解答起来得心应手,多一步也会顺手。其实不然,哪怕多一步,在小学生学生思维上就是一座思维障碍的大山。除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外,上好一节有效、成功的课还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上课才不会对教材的把握出现偏离。

二、 关注过程——你的课堂学生真实参与了吗?他们成长了吗?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像一个容器一样,教师往里面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真实有效,学生也能自然成长。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去超市看看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的单位是什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买买东西,积累一些使用人民币的经验。当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再回到课堂上学习就不会那么被动和吃力。事实上,我发现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调查,学生在解决有关人民币知识的问题时,就会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合理选择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来自于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该让孩子参与到每节课的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包办,凡是学生能做到或者能说到,我们老师不能代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自己说。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实参与,才能成长。

三、 “一个不少”——你的课堂每个孩子都在吗?你因材施教了吗?

要上一堂有效成功的课,必须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成长。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差异导致学习能力的不同,因而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关注到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承认学生存在差异,不仅要让绝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发展,同时,还要让那些在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利用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发挥所谓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走到课的中央。同时在练习层次上要有基础达标,拓展延伸。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同对待,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更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跃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陈述理由。只有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教师才能把错误转化成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给学生解释自己想法的机会,有助于教师真正学生的内心世界,汲取教学相长的有效信息。

面向每个孩子的数学教育对我而言是最基本的,在我的课堂上应该让每个孩子得到他应有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孩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备课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