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区制”师生关系研究下的“导师制”设计

2017-12-27 11:29严晓秋杨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8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严晓秋 杨鹏

【摘要】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班级前移到学生生活区,融生活区成为“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为一体的德育阵地。而寝室导师作为推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在设计过程中需基于师生关系研究,建立寝室导师配备与指导制度、搭建平台营造导师育人氛围、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学区制 师生关系 寝室导师制

【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温州大学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Y002)。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84-02

2012年正值温州大学学区制改革,该改革通过专业教师、寝室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参与公寓育人工作实践,以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便捷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服务。基于以上认识,在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解决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是教书和育人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学区制改革的实际成效。

一、寝室导师制的概念界定

寝室导师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寝室导师制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实施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近距离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责任教育工作者的新管理模式。温州大学在全校实施寝室导师制,全校在岗在职的教职工均与1-2个学生寝室建立联系关系,对所联系的寝室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指导、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发展指导和成长成才等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指导。为深入实施寝室导师制,学校对下寝室的次数,与学生谈心次数等做了严格的规定。

二、学区制背景下师生关系情况的调查

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形式展开,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以温州大学大三期间实行了寢室导师制的大四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81份,其中有效问卷872位,以及对应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76位为被试对象。

(一)学区制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认知调查

在学生问卷中,当被问及“老师在你眼里是何种角色时”,69.4%的同学选择“知识的权威——博学多才”,29.6%的同学选择“交心的朋友——亲切友好”。而在教师问卷中,当被问及“您期望在学生眼里是何种角色时”,有23.33%的教师选择“知识的权威——博学多才”,76.67%的教师更期望当学生“交心的朋友——亲切友好”。由此可见,在此问题上师生主体认知还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当问及“您认为当前与老师/学生的关系是”时,83.96%的学生认为和老师“互相尊重”,93.33%的老师也选择“互相尊重”,小部分师生认为“谈不上有什么尊重不尊重的”。可见,在师生尊重程度上,师生关系呈现互相尊重的良好态势。

(二)学区制背景下师生交流情况

1.师生交流内容

在课余时间沟通内容方面,69.72%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更愿意与老师谈论“教学内容或专业知识相关、时事热点话题、身边趣闻杂谈”,而愿意谈论“生活中困惑或挫折”的学生占只15.38%。但在教师问卷中,46.67%的教师希望能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33.33%的教师想“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提出看法和建议”,仅20%的教师倾向于谈论教学内容。一方面,这可能与学生和老师的主体认知差异有关,另一方面,此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多数为辅导员,会较倾向于生活上的指导,这可能也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2.师生交流方式

在增进师生交流的方式方面,学生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赞成以哪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交流”时,57.44%的学生选择“组织师生一起出游”,20.62%的学生选择“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或聚会”,19.32%的学生选择“课后谈心”;在教师问卷中,40%的教师选择“组织师生一起出游”,分别有26.67%的老师选择后两种方式。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比赛和聚会、并加些课后谈心的环节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彼此间交流。

(三)学区制改革前后对比研究

1.师生交流状况方面

学区改革制前,80%的教师认为师生交往状况良好;80%的教师在课后与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交流;而在学区改革制后,86.66%的教师比较认同当前师生交往状况良好,93.34%的教师在课后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学区制改革后,师生间交往状况整体呈现良好态势,课后与学生交流时间等认同度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学区制改革对师生间关系的增进有一定积极作用。

2.寝室导师制实行情况

被问及“您觉得寝室导师制度对增进您和老师/学生的关系帮助大吗”时,52.56%的学生表示“有帮助但不明显”;63.33%的教师表示“有帮助但不明显”。对于寝室导师制的实行,师生普遍认为对增进双方间关系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明显。日后寝室导师制可再从环节、形式等方面做些改进,以发挥更大作用。

3.各学区中所设置的公共设施

如步青学区“导师加油站”“步青之家”、溯初学区“溯初厨房”“寝室导师武功秘籍”、超豪学区“楼栋小家”等设施,53.3%的学生从未参与使用过,32%的学生一学期仅使用过1-3次。由此可见学区相关部门还需对此方面的活动多加宣传,鼓动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达到设置这些设施的最初目的,为同学们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导师制设计

(一)建立寝室导师配备与指导制度

建立寝室导师选拔机制、择优上岗制度和一套公开透明的导师综合数据库,在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出相应指导,做好导师基本信息的共享工作,减少学生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配备导师时应充分考虑师生专业是否匹配,对学生的选择过程做出指导,达成有效的师生双向选择。

(二)搭建平台营造导师育人氛围

氛围是无形之手,却发挥着重要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导向作用。学校在为大学生成长创造条件的问题上,往往容易忽视创造环境层面的氛围。如温州大学为了营造良好的导师氛围,每年举办温州大学师生节,学区打造“楼栋小家”开展“寝室导师,您好!”活动,“导师有约”、“千名教师下寝室”,“周五有约”师生谈心等活动的运行,进一步搭建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载体,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增进师生感情。

(三)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内容和考核形式是完善导师制的重要方面,除了对如“每学期见面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外,学生作为指导的接受者,其主观感受应受到充分重视;同时,兼顾导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估,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导师指导情况。学区每学年对寝室导师进行一次工作考核,采取学生问卷评价方式评定。寝室导师的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考核结果报校人事处、学生处与相关学院分别使用。同时将寝室导师的工作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将其作为考核教师育人成果的一种体现,并与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挂钩。在优秀导师的考核评比中,对工作出色导师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在升职上考虑新生导师工作效果等,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的工作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柯进,汪瑞林.“爹”“妈”分工育人的学区制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3日 (03版)

[2]周青,汪杰峰.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7)

[3]王颖,王笑宁.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

作者简介:

严晓秋(1985-),女,浙江省温州市人,硕士生,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青年德育研究。

杨鹏(1987-),男,黑龙江省饶河县人,硕士生,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青年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莫让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表现相辅相成
高校师生关系最适空间的探索研究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师生关系浅谈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探索*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