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与考核研究

2017-12-28 19:17林云川
成才之路 2017年36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学分制职业学校

林云川

摘 要:职业学校要改变德育课重理论说教轻行为指导、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教学、重卷面成绩轻全面考核等现象。教师要教学做合一重在培养道德行为,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实行学分制突出日常德育表现,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实践性环节;德育评价;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04-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德育等课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重要公共基础课之一的德育,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许多教师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一言说教的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造成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结果。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教师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切实增加实践性环节教学比例,让德育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一、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说教轻行为指导

一些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灌输上,喜欢抽象地分析德育理论及其原因,喜欢用大道理阐述德育基本要求;过于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学生日常德育行为引导,忽视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矫正,忽视学生自觉自律意识与日常道德行为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似懂非懂地认知德育理论,被动地了解德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或不完全按书本理论去做,甚至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德育理论过于抽象与假大空,脱离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日常教育又忽视学生自律培养与行为引导,往往造成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容易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2. 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教学

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道德矛盾,往往已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而学生心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心结,却往往没有解开,其结果是社会生活中碰到德育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时,经常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比如,德育课要求职校生知荣辱、守礼仪,但学生却经常碰到社会上一些人举止不端、粗言野语,这让学生无可适从;强调学生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可是学生到了实习岗位,看到个别人并不爱岗敬业甚至闹不团结时,往往感觉束手无策,甚至产生失落与茫然的心理。

3. 重卷面成绩轻全面考核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德育成绩时,与其他学科一样,拟一份满分为100分的试卷,再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改卷评分,试卷得分多少往往就是学生德育学科成绩。有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适当调整一下分数,但大多以期中、期末等卷面成绩为基准。为防止学生考试分数太难看,教师可能会缩小考试范围,并在复习时适当透露试题,让学生去读去背。考试结果出来,经常出现会背的考高分、不会背的分数低甚至不及格等现象。而以卷面成绩评定学习成绩,还会出现品行不端的学生得高分而思想品德表现好的学生得低分甚至不及格的现象。这种考核方法,过于强调书面的理论考核,忽略学生现实表现,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法。

二、强化德育课实践性环节教学与考核的对策

1. 教学做合一重在培养道德行为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要求教师以做代教、以做促学、教学做合一,这是颇有教育远见的理念。德育课重在对学生道德行为指导,更要坚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边学习边体验,努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改变重理论说教现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一是重视学生主体体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一些现实问题、有趣话题、讨论议题、辩论课题,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等,把课堂变为师生开放、互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真正习得德育知识。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连线职场、互动空间、活动探究等教学版块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诸如如何面对用人单位给别人加薪不给自己加薪、因个人工作失误失职而被突然解聘等现实性问题,如何应对用人单位不予办理社会保险、不予发放加班工资等实践性问题,启发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得出基本结论。二是加强日常行为指导。针对职校生可能出现的不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不良道德行为等,教师要深入反思、剖析,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并从中渗透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教育,以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求职和就业。同时,教师要运用以案说理、科学推理等方式,分析不良道德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启发学生自觉远离不良行为。

2. 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实践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实施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的实践空间,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努力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一是课内实践教学。教师要注重增加德育实践教学的比例,课堂教学留出时间开展案例分析、专题探究、情境表演等模块教学,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今后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上尤其是当地新近发生的法律或道德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交谈礼仪、求职面试、业务洽谈等方面的教学情境或角色表演,让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体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提出意见。二是课外实践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性质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进入社会,在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技训实习中,寻求解决德育问题的答案。比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调查研究,了解企业技术工人的成长规律,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特点,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教师也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进行见习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3. 实行学分制突出日常德育表现

要解决高分却无德低能、平时表现好考试成绩却很差等问题,关键在于克服传统德育评价的弊端,注重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建立切合职校实际、以人为本的德育评价体系。一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参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将德育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分开考核但同步进行,两者考核均合格者为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理论考核采用卷面考试;实践考核则从预先设计的题库中抽取若干考题供学生现场作答与答辩等,并根据答辩情况判别学生对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的认知與态度。二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机制,可以试行学分制,列出学生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的权重,既考核学生日常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情况,也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纪律表现及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成立德育成绩考核组,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层面评价,进行集体研究、科学评定德育成绩等级,载入学生档案,克服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等倾向。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道德实践是目的与落脚点。因此,德育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善于利用德育教材中的实践素材进行课内外实践性环节教学探索,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锻炼机会;注意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便于学生扎实掌握德育理论,并将德育理论内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品学兼优、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春.职业学校德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周威.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06).

[3]薛清华.中职德育课的实践活动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7(03).

[4]郑富兴.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学分制职业学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