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研究

2017-12-30 10:54张丹丹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性理性个体

张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研究

张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陶冶人思想和规范人行为的学科,本质上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和政治理论知识,较少关注个人的幸福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实现人的幸福,人们通过有序组织内在的心灵秩序和外在的行为,协调意欲冲突;培养理性自觉并具备良好的德性,使人性达到圆满;拥有精神自由,拓展精神内涵,又向内寻求智慧,塑造一种德性人格,以此实现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

幸福;德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泛政治化”思维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际,已经开始从“泛政治化”转向个体自身的建设。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异于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的外在理论灌输,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身内涵着的价值与意义也被疏忽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关注人的学科,理应成为快乐之学、幸福之学。但应然不等于实然,实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应然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当前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旨归是实现幸福思想政治教育。

一、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幸福之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设置以及实施上都体现幸福,由传统的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转化,在幸福视域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幸福概念解说的基础上,研究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昭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一)幸福释义

亚里士多德说:“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1]幸福总是与个体自身所欠缺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生病时,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食不果腹时,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看作是“人类的善”,从因善自身,而且仅仅因善自身而追求幸福。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到:“幸福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的一项合理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他的心灵状态,他的有正当理由的信心,这种理由就是他的成功将持续下去。”[2]当我们制定的合理计划正在付诸实施,并且我们相信它将持续下去,最终获得实现时我们就是幸福的,合理的计划能够持续还取决于环境和好运。其实幸福是很难通过理性来把握的概念,它是对事物愉悦的感知,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协调一致的。从广义上说,幸福就是拥有了欲望之下任何想得到的东西。狭义的幸福总是和内心的愉悦感知联系在一起,通过正当途径拥有了想要的东西,而且心灵是自足的。一言以蔽之,幸福是让人变得快乐并且有能力保持快乐,使幸福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他在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论辩中写道:“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都会是正义的,在其它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3]由此可见柏拉图眼中的幸福是灵魂的和谐,是多元的追求与选择的内在和谐,幸福存在于欲望追求的和谐一致中,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对人们面对的多元选择进行通盘考虑。柏拉图认为,一个人总是面临着多元欲求下的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和追求又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如果个体经常遭遇冲突,则是他的理性不能够完全支配他的个性,或者说是个体的理性不能有效支配和组织人的欲望,这样一来理性便不能实现它的自然功能,而且也意味着个体理性中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所有欲望理应和谐一致的概念。人恰所需要的理性能力却丧失了自然功能,是理性的失败,也是一种非理性。个人幸福的获得应该具备一种理性能力,来支配他的个性,有效地组织欲望,使多元的选择和价值冲突能够和谐一致。如果多元的欲望发生失序问题,则是理性丧失了自然功能,幸福也会因此受挫。所以幸福就是有序组织内心欲望,使前一个欲望的满足成为后一个欲望满足的条件,所有的欲望都有内在秩序可言,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二)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幸福是一个难以用理性把握的概念,它与人们内心的愉悦感和道德感浑为一体。我们应该重视集体幸福和社会幸福,但是长期社会本位的影响根深蒂固,致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上总是忽略个人的价值实现,也有损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幸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让我们在满足社会幸福的前提下关注自身幸福,关注内在的需求。“一个处于不幸福状态的个体是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因此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幸福,是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的契合,即外在无扰的闲暇和内在极高的智慧重合,再加以环境和命运的顺遂人意,远离痛苦和厌倦,追求内在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规范秩序相统一。人们为自己设立一种内在的心灵秩序,进而实现心灵的平和宁静与富足,并外化为合乎道德价值的行为。

二、德性: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条件

西方的伦理思想史围绕着自然主义的幸福论和理智主义的德性论展开,幸福和德性有时是冲突的。在康德看来德性是最高的善,但却不是最完满的善,只有幸福和德性克服冲突实现统一,才构成至高的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合乎德性的活动才能称之为幸福,因此德性是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条件。

我们谈的德性指的是伦理层面的德性,关乎于感受和行为,总是伴随着过度、不及和中间,只有处于中间才会获得称赞。因此德性是对中间的命中,德性就是中庸。“德性作为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它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在感受和行为中都有不及和超越应有的限度,德性则寻求和选取中间。”[1]所以德性就是中道,而在德性的养成中,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叔本华所推崇的幸福是人格,最为本质的是健康,他认为任何为了其他目的放弃健康,放弃生命的做法都是不值得的。回归到当今的现实生活,有些人舍生取义,为了别人的幸福放弃自己的生命。以叔本华的观念来看这样的行为也是有损于个人幸福的。叔本华太过推崇个人幸福显然有悖于今天的道德情境。今天我们鼓励追求个人幸福,在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发生矛盾时,可能个人幸福要让位于集体幸福。但本身个人幸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也应该重视对个人的关注。只是个人幸福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使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合道德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人获得幸福。此处的幸福并非是人们的所有意欲能够得到满足,而是来自心灵的幸福,是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觉悟得到提升,即使仍然能感受到现实的苦楚,内心却多了一份坦然,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也是依赖于德性的养成。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受苦,直到最后导致极致的死亡。死亡是所有教训的集中,是通往解救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引用了梭伦的话,大致意思是人在死亡之前都无法称之为快乐,只有死亡才最终解救自己。认识到这样的现实,人们反而不再为预先设定的幸福目标苦苦追寻却不得而烦恼。这也成就了心灵的幸福——不为外物所累,不为贪欲所役,由此可知内心的福祉比外在的幸福更为有益,人的内在素质是关乎幸福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如此,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认清“我们是什么”,而不是追求“我们有什么”,应该重视内在素质人格的培养,因为人格(我们是什么)才是最高的幸福,人格本身囊括了我们的健康、智慧、力量、道德品质和教养,如此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评价尺度也应该是人的发展,但是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人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没有明确的概念的。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道德,对善恶是自明的,那么他便不会受到道德与幸福冲突的影响,因为遵守道德法则在其看来也是一种幸福,道德是人性完善和生活幸福的存在条件。“德性是心灵的秩序”(柏拉图提出),是幸福的看护者和维系者。拥有德性的人,他的心灵是充满力量的。拥有德性的人,就拥有了感知幸福和收获幸福的不竭动力。

三、由关注他人幸福向关注自我幸福转化: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始终追求着至真、至善、至美,将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自身最高的关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正是培养个体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超越单纯的功利追求,使人性达到真善美的至尚境界,目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维护个体的身心平衡,实现社会的秩序和谐,引导人们追求卓越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极致的幸福势必要由关注他人幸福到关注自身幸福转化,这是幸福的高级阶段。我们实现了帮助他人获得幸福的目标,最后转而关注自我的发展,关注自我幸福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回归,也是幸福的高级要义。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还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一)有序组织心灵秩序

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拥有持久的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心灵是否得到了满足,而心灵的满足又源于人内在的生命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中,可以直接体悟自己的观念、意欲和感受,而环境对我们不外乎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要获得幸福即寻求内心世界,寻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将自己的本性冲动,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意欲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理知的幸福应该是外在的幸福和心灵的幸福统一,心灵的幸福又可外化为外在的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追求内在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规范秩序相统一。人们在内心为自己设立一种秩序,追求内在心灵的秩序,在遵守道德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心灵的平和宁静。

(二)注重培养理性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怀人的学科,人之生活体验及接受教育的差异性使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个人的理性自觉,在理性精神的引领下从事合乎道德的实践活动。因为“理性是德性的源泉之一,有了理性,人才属于精神的存在,才是向善的。”[5]理性自觉首先取决于主体的意识,这种意识既包括个人的,也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每个人在心底都会设置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这个理想中的自己就是自我克制的重要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性自觉,就是要让人们在内心塑造一种理想的德性自我,具备一种理性情感,在不断建构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强化、发展个体的理性自觉,提高个体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启个体的内心道德世界、增长个体智慧、培养理性自觉意识、充盈道德情感的过程,而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整个过程的基础在于培养个体的理性自觉。

培养个体的理性觉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个体的甄别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行动力是实现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积极拓展精神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的生命得到整体提升,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德性,人性达到一种圆满的状态,它内涵着追求真善美的多维旨趣。真、善、美直接关注着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谋求个体和谐有序的幸福生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又与他人、社会紧紧相连,使个体生活在与他人、社会的意义世界中,能够充分地体验与世界的关系,践行道德责任,成为有德性的人。

个体拥有精神自由,能够将外在的伦理规范、道德法则演化为内在的心理欲求。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能够处理好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的关系,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确立内在的道德主体性。真正的道德自由势必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体积极拓展精神内涵,充分实现个人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使人脱离“自然人”的状态,拥有极致的精神自由,在与社会的伦理共契中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确立生命的价值,积极拓展个体的生命空间和精神内涵,成为一门幸福之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幸福,人们能够有效地组织自己的心灵秩序并外化为规范的行为。能够协调冲突的欲望目标,使意欲限制在理性范围内。使人们的理性达到自觉,具备良好的德性,遵守道德法则,人性能够达到一种圆满状态。并高度享有自由,又向内寻求智慧,使极致的自由与智慧相契合,达到理知的高度幸福。

[1]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36.

[2]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51.

[3]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7.

[4] 孙颖,王芳.幸福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新思维[J].时代教育,2011,(4):32-33.

[5]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4.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ResearchontheRealizationofHapp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ZHANGDan-dan

(Institute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to cultivate people′s thinking and regulate their behavior,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people, caring for people and developing people. But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preading of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s′ happiness realiz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human happiness.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inner mind and external behavior, people coordinate the meaning of conflict; cultivat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so as to possess the good virtue; and strive for spiritual freedom and exp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us realizing the happ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ppiness; mor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4-24

张丹丹(1993-),女,山西原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21

:A

:1008-9233(2017)04-0082-04

猜你喜欢
德性理性个体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