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8-01-02 15:44徐佳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职院校

摘 要: 湖湘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是实现文化与教育两者功能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既是对课程本身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实现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价值,应完善制度措施,发挥湖湘文化在人文素养课程中树德育人的积极作用;优化教育环境,创造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与社会环境给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学习生活环境;创新传播载体,拓展人文素养课程的教育路径。

关键词: 人文素养课程 湖湘文化 高职院校 价值与实现

湖湘文化源于我国唐宋时期,是在湘水流域的湖南地区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远,从争霸春秋到今时今日,依旧向世界展示着鲜活的生命力。楚国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王夫之经世务实的学风,岳麓书院培育出的代代人才,常德桃花源传达的大同理想等,都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历经千年的湖湘文化,秉承爱国忧民的情怀,推崇经世致用的学风,拥有兼容并蓄的气概,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放光芒。以湖湘文化为依托,科学地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推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湘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概念,但在确定内涵时却有着不同视角的阐述。朱汉民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把握概念。时间维度上的湖湘文化,是唐宋以后的湖南地区的文化;空间维度上的湖湘文化,是以湖南地区为核心所形成的具有湖南地域特性的文化[1]。王兴国先生从不同性质理解湖湘文化的内在,将其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两种。从雅文化的角度看,湖湘文化是经过加工的精英文化,包括各种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如文学、艺术等。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加以改造的,而是由湖南当地有一定学问的人才可以。以俗文化的视角说,湖湘文化是当地人民自主缔造的具有湖南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等[2]。丁一平先生将湖湘文化定义为:一种能体现湖湘人价值观念、性格特点、士风民气的区域文化[3]。本文主要从区域文化特性视角探讨湖湘文化特质,思考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等问题。据此,将湖湘文化的内涵界定为:自唐宋以来在湖南地区上,通过湖南人民的创造与加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包括反映湖南本地的习俗、特色等与湖湘人民的思想、观念等两方面的文化要素,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呈现出来。在物质形态上,湖湘文化表现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成就、工艺作品等,例如毛泽东的诗词,精美绝伦的湘绣,以及各种具有历史沉淀的遗迹建筑,如爱晚亭、天心阁等。在精神形态上,湖湘文化表现为代代相传的民俗与观念,例如湖南人民热情好客的个性,湖湘历史的家国情怀,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等等。

二、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价值探讨

(一)发挥高职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

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能够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做出正确的引导与规范。教育对文化而言,则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教育的过程是对文化进行选择、传承和创新的過程,通过教育达到促进文化发展的目的。任何教育类型,都不可忽视自身与文化的联系,更不可推卸教育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较之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育重心在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型人才。不管是理论知识的人才还是应用技术的人才,都是国家文化的传承人。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凝结了千年来湖湘人民的智慧,体现着湖湘人民的性情、思想和品质。这其中有蕴含着坚毅品质的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有王夫之提出“治世为当下之务”,反对不切实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更有曾国藩“另起炉灶,重开世界”的敢为人先精神……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造就了湖湘文化独具魅力的一面。历史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从何而来,教育则给我们指出了前行的方向,湖湘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内化湖湘文化精髓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之中,既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传承文化的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继承了湖湘人品质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激发高职学生爱国思乡的人文情感。

本科院校注重普及基础的科学理论知识,实施的是普遍性的教育;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地域性的教育。性质的差异使两者在生源上表现出了不同。本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一所大学里有着来自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与此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本地,有着相近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意识。因此,高职教育应扎根于本地,为当地企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拥有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一些人选择投身现代化大都市。“现代学校从来没有设法让学生以所处的生活环境而自豪,小到给他们发放的教科书,大到最后的毕业典礼。一个人对家乡的情感与他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接受的教育程度愈高,离开家乡的可能性便愈大”。这是甘地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印度的教育目的的批判。其实,这一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值得反思。学历或能力的提升不应该成为学子远离家乡的理由,反之,个人的进步应该增强对家乡的情感。将湖湘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之中,在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他们了解湖南历史,认识英雄人物,继承湖湘精神,热爱湖湘文化,愿意为湖南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程资源的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资源是服从于课程目标的;第二,课程资源既指向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又指向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高职课程资源是指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构思设计、实际教学、评定成效等环节中运用并发挥作用的所有要素和条件。从内涵可见,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对其他类型的课程资源较广。例如,高职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学校教室,还有实训基地;不仅有教师,还会有企业人员等,这些都充分应用到了高职课程建设之中,以满足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需求。但统观课程资源运用的类型,本土资源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与高职院校强调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湖南高职院校倚靠悠久的历史,拥有丰硕的文化成果,将湖湘文化引入课程之中,是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有力措施。这里有历史变革留下的伟大遗迹,有岳麓书院传递至今的优良学风,有湖湘志士爱国爱民的精神。将这些湖南本地资源转化为有用的课程资源,融入高职教学中,有利于两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实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资源。endprint

三、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价值实现

(一)完善制度措施是湖湘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的前提保障。

为突出湖湘文化在人文素养课程中的作用,以湖湘文化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改革,首先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调整。

首先,制定战略规划,从制度层面保障湖湘文化融入人文素养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是建立统筹分管,各负其责、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师参与校外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知识学习的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湖湘人文资源,引进行业、企业技术能手、技能大师与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三是明确湖湘文化树德育人的重要作用,在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中,确定阶段性建设目标,并据此制定工作步骤和检验标准。

其次,实行民主的教学制度,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是有效开展教学各环节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和谐、民主的桥梁,在人格平等的关系中,实现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在课堂参与上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实践中帮助他们获得“课堂主人”的身份体验。高职学生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意识状态,对情感、道德、意志等人文要素的形成容易加入自我选择。因此,人文素养课程在融合湖湘文化时,要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从外部信息传输与内部信息加工两方面加以体现。教师传授人文知识的过程同样是学生接受人文信息的过程,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等要求,让学生对湖湘文化中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内化湖湘文化精髓。

最后,实施灵活的评价机制,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人文素养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其评价不是看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它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不是看学生知识的记忆程度。跟结果性评价相比,它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因此,学生一时的表现不能作为永久的评定,学生的态度、品性是融合湖湘文化的人文素养课程在评价时所应注重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实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发展结果可以过程性评价作为补充。所谓发展结果是指学生当前的现实表现与往后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湖湘文化的学习,学生原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上产生怎样的转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发挥哪些品质,在生活中对国事与家事的关心发生怎样的改变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加以解决。只有当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才能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

(二)优化教育环境是湖湘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养课程的关键所在。

人才的培养与其所處的环境密切相关。要将湖湘文化科学有效地融入人文素养课程中,推动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是关键所在。

首先,在思想上树立职业人素质与湖湘人品质并重的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5]。这就明确要求,高职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从事岗位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往,人们过于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忽略人文素养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思想有失偏颇。这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埋下了许多隐患,尤其在融合湖湘文化的过程中,容易显露融合片面化、形式化等弊端。我们应当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职业人素质与湖湘人品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其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次,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积极推崇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成长过程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无疑是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湖湘文化的有利依托,这需要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是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教育上必须遵循的政治指引,对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积极倡导,反映在高职院校上表现为区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当地政府对地区特色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及优惠政策,确保地方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反映在学校上表现为教育教学对湖南本区域文化资源的探掘和使用。除此之外,社会媒体大力宣扬湖南人民精神,开展各种湖湘文化传承活动等,为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湖湘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再次,加强湖湘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当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配合,才能促进人文素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校建筑及人文景观的设计是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共同体。学校借助各种物质实体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高职院校要认真规划校园景观,在公共场所充分融入湖湘文化的元素。在调研中,教师关于人文素养课程应如何融合湖湘文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例如在食堂桌面上张贴有关湖南榜样人物的名言,在图书馆大厅展示湖湘文学中代表作品的简介,在宣传栏悬挂湖南的文化名片等,让学生在人文素养课程之外也能接受到文化的洗礼。同时,校园环境还要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建设,形成严谨、实干、勤奋、创新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以个人发展作为学习内在动力,将爱家乡、为家乡融入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从完成小我到完成大我的提升。另外,湖南企业成功人士讲座、湖湘文化艺术节、湖南少数民族调研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创新传播载体是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建设路径的重要措施。

网络信息化时代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课程教学已不仅仅依托于课堂、讲座、教材等传统载体,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与交流互动平台的搭建已充分展示了信息化媒介的优越性,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路径。endprint

首先,丰富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在课程开发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选择分类,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元素,同时,考虑高职学生群体的共性与特点,对湖湘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挖掘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人格、意志品质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内职业素质、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教育,建设兼顧传承湖湘文化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与创新方面,要围绕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方面入手,通过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解决个人发展中所遇到的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涵养。坚持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多方注力,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精品文化教育课程。

其次,创造文化环境,开展社会实践。课外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另一阵地。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团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给予学生实践、交流、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内化精神,提升品格修养。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邀请湖湘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工艺技能大师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言传身教,将人格魅力、湖湘人品质和湖湘文化技艺传递给学生,搭建学生学习湖湘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各类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湖湘文化的魅力,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

再次,利用信息化媒介,创新教育手段。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期组织播放介绍传统文化的专题节目和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当前校园广播娱乐化倾向严重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还可开设关于湖湘人文、湖湘历史、大国工匠精神等文化专题网站,借助信息化媒介传播湖湘文化精品,创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满足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湖湘文化精品资源库”。

湖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湖湘文化的精髓科学地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中,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只有在完善制度保障、优化教育环境、创新传播载体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建设,才能实现湖湘文化与高职人文素养课程的有效结合,发挥高职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职能。除了利用课堂、教材等传统教学载体外,还要搭建丰富的文化活动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让技能大师、湖湘文化技艺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走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介,创新教育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汉民.湖湘文化探源[J].湖南大学学报,2011(4).

[2]江凌.试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朱汉民.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J].求索,201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business/htmlfiles/moe/s8538/list.html,2014.4.1.

[5]朱汉民.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1(28).

[6]宋伟才,吴艳霞.高职课程改革应承担人文素养教育使命[J].教育与职业,2014(14).

基金项目:2017年度株洲市社科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与湖湘文化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ZSK17083),主持人:徐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高职院校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