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

2018-01-03 11:22陈怡馨
科教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人道主义

陈怡馨

摘 要 马克思唯物主义具有双重维度,即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双重维度。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提纲》、《形态》、《手稿》)的内容,不难发现在揭示马克思唯物主义这一过程时,其一是对新唯物主义客观的发展过程的揭示,其二是从人这一主体视角出发所作的表述。《提纲》中通过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问题分析,《形态》又回到历史本身来进行理论定位,立足于现实工业进程来理解“自然”与“历史”的对立;《手稿》在于揭示不同的历史情境中体现特定社会关系结构的当下特征。

关键词 马克思唯物主义 结构主义 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76

O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Marx's Materialism

CHEN Yixin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Marx's materialism has a dual dimension, that is, the dual dimensions of structuralism and humanism. Throughout the contents of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German Ideology" and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tline", "Form", "Manuscrip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in revealing Marx. In the process of materialism, one is the revealing of the objectiv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ew materialism, and the other is the expression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In the "Outli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Form" returns to history itself to theoretically posi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industrial process to understa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istory"; "manuscript" is to reveal different historical features reflect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a particular soci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

Keywords Marx's materialism; structuralism; humanitarian

1 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在《提纲》的最后一条,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①首先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必然要追问:哲学家们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历史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种都有,但总之是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思,是澄清人生的终极意义,寻求人类安身立命之本。其次,哲学即探讨人生的最终意义,其活动主体应该是人。由人出发,将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划分为思维与存在,思维所代表的理想世界是体现了自由性的,存在所代表的自然世界是体现了必然性的。人类世界就是在这两个世界的张力场中存在,因为人类世界的活动目的就是将理想世界建筑于自然世界的大地上。但是理想世界的建筑前提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把握,必须以此为前提。所以,哲学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解释世界,其次是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后,应用对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因此,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做到了第一步,并没有完成第二步,是因为他们没有将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没有将人的实践活动视为人的本质存在。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②马克思在《形态》中说“变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这就是市民社会。”③市民社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客观的,伴随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市民社会固然一直存在,只是不同的时代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不同罢了。因此,马克思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④直观的唯物主义依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对于市民社会的直观依旧属于“解释世界”的范围。另外,就是因为没有将“感性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放置于市民社会的考量之中,缺乏了主体的存在,改造世界便成为空谈。因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便顺理成章,有了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视世界的本原为物质,物质概念首先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其次划清了人类认识的界限,最后说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准则。同时,将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⑤无论是人的本质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所总结出来的,不是将人的本质视为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出于“类”的活动考量;另外,不是将人的自然属性视为人的本质,而是将人类的更具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关系视为人的本质,所以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别无他者。

2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客观发展过程

《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⑥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认为是环境和教育改变了人,依据这种理论似乎可以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了人,人是在被动的接受着改变,并无丝毫能动的能力。这种将世界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这种片面的接受与被接受的改变理论,足以显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已经划清了认识的界限,理论上所谈论的自然世界已经是人化的自然世界,所以环境的改变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改变,正是人本身的生存需要所以要求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的生活状态也就改变了,对于教育的需求也随之而改变。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么现代社会的形态又该如何理解呢?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承认具有理性能力的人构成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但是理性何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马克思继续追问,在《形态》中马克思回到了历史本身来进行理论定位。首先,马克思指出:人、自然、社会发展是一体的,人的生产活动的本质就是生产活动类型。人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外化型的实践活动,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即产品的类型与生产工具在生产中就已经包含有目的与形式的统一, 最终的产品即代表了生产的能力与技术,更是显示了社会的生产水准。铁器与牛耕的使用便是农耕时代文明的展示,蒸汽在社會上大规模的使用便是那个时代文明的呈现,电器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就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其次,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历史发展至今,历史本身是没有意识的,马克思谈到意识(das bewu tesein)时,仅说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历史的意识也只是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发生。在《形态》中分析了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异化,将“分工”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难发现分工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必要环节,本不该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但是随着人类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人类理性的张扬,人类进行自我反思时发觉“异化劳动”与人类最初追求自由的价值理念相背离,生发出批判的张力。首先,至于人类是否在“创造历史”,本身人类历史首先是人类的生存史,生活经验史;其次是在能够生存下去的前提下,专注于如何让人类生活更好的愿景规划,最终以实现人类的自由生活。“创造历史”也不是为了创造而创造,由于时间的线性特征,历史不可能回转,所以历史的尝试是具有巨大风险的,理性的人类只会越来越谨慎地创造历史。创造也不是盲目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一切依然是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后,意识与现实是一致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正是开创出人类学的思维范式,才产生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与现实是一致的,辩证法作为叙述现实的方法,正是展示出现实的复杂性。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客观发展过程,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从而确立了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将人、物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思考的重心推移到现实世界的人,今生今世的人,最大多数相同命运的人。对于现世的分析,不再是单一的角度,而是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着一叶扁舟的起起伏伏;另外,还从这艘舟的底部到桅杆,层层审视着;最难得的是感同身受,俗语“旁观者清”在这里纯属谬误。因此,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双重唯度更加显而易见,现实分析得再透彻,没有立场的出发与坚持也只是无根之木。正是在人道主义的维度之上,结构主义才显得客观、科学、可信、可行。

3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价值启示

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之后,《手稿》的写作便是在这样的立场指导下完成的。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理论需要促使马克思转入研究与人类最密切相关的经济生活领域。正如《提纲》第八条写到“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⑦在当下的历史情境中,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不是他物,即是“权力”。权力之下各种的利益便是与人的生活状况直接相关联的,《手稿》无论是对“工资”、“资本”、“货币”、“地租”概念的分析,都要说明经济利益在当下的历史情境中的作用。经济利益的产生表面上是物与物的等价交换,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情境中,表面上物与人的直接相对,羊吃人的现象也正当化,但是实际上,在物的掩盖下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才是构成整个社会网络的结点,在经济领域是如此,社会其他领域亦是。

当然马克思唯物主义给予人类的启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立场、新角度和新方法。首先树立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立场。物的世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观看世界之后,才划分出人与物的区别,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对立或一分为二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相互和谐统一的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其次要用三维立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人与物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特定的范围和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脱离实际的虚假想象,不具备让该实践活动走向成功的条件,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以失败告终。最后是给与人类实事求是的做事方法。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灵魂,无论是重视实践也好,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也罢,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物质第一性的体现,也是人类活动现实性的体现。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按照特定的社会实践关系,处理好社会实践关系与完成好实践活动任务。

注释

①②③④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60-167.

⑤⑥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59-60.

⑦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5:60.

参考文献

[1] (英)吉登斯(Giddens).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EnochStumpf),(美)詹姆斯·菲泽(JamesFieser)著,西方哲学史[M].中华书局,2005.

[3] 杨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53(2):5-25,157.

[4] 本刊记者.正确认识实践唯物主义 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先达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16-27.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人道主义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视野下的电影“赋比兴”问题综议
跟踪导练(一)5
浅述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及特征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意义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于舞台空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