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书

2018-01-04 08:11一考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三本观照

一考生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三本大书或许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性。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自己心靈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有精致的装饰。

而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自觉地在地铁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吵闹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呢?

爱默生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当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看人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的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让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在人生之书的翻阅和充盈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那么,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考场论述文。作者在准确理解了三本书的理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围绕着要读好人生这本书展开论证。论证中作者紧扣着命题中的“对此你有什么思考”中的“此”组织评说的内容,也就是做到了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但又不局限于三本书,而是有所延拓,做到了说理有因,延拓有度。整篇文章以辩证思辨的范式进行归纳性推理,显得十分理性。更重要的是虽然理性但不枯燥,这得益于作者在论述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联系现实评说,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升华了思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三本观照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关照与观照
不可思议的旅程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会思考的食物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鸟人
瑜伽心灵观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