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高考低分档作文问题分析

2018-01-04 12:00谢昌霖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三本文体

谢昌霖

这里提出的“低分档”作文,属于五类卷(36—39分)作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平均分(除0分)是41.56分,在这种情况下,36—39分的作文处境就有点尴尬,似乎努力一下也可以达到平均分。但就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多数考场作文仍处在“低分档”作文区间上。因此,对“低分档”作文的升格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琢磨的。从阅卷情况来看,这一类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几个明显问题是:材料理解不清、文体意识薄弱、标题似是而非、开头结尾毛病多、材料单薄或堆砌、论证脱节前后矛盾、缺乏思考和评说等等。

一、材料理解不清

在审题层面,评卷要求“对‘三书理念及相互关系有准确的揭示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评说”,但是,不少考生对“三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不清晰。

例如:

考生A——“有字之书”是法律、“无字之书”是规则、“心灵之书”是道德。

考生B——“有字之书”是米饭、“无字之书”是布鞋、“心灵之书”是平常心。

考生C——人要先读“心灵之书”,再读“无字之书”,最后才能读“有字之书”。

考生D——人只要读好“心灵之书”就好了。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其共同点是没有准确把握材料。按作家的理解:“有字之书”指的是平常我们都在阅读的书籍;“无字之书”指的是生活,或者是社会实践;“心灵之书”指的是阅读自己的心灵,可以理解为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可以解读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反思反省。虽然说其他能说得通的解释都算对,但是总不能离题太远或者内部关系不清晰吧。考生A对前两者解读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考生B的解读更是不知所谓,看似形象生动,但是在具体解读中又没能贯彻落实到位;考生C没能把握好“三书”之间的递进关系,虽然言之凿凿,但是底气不足;考生D则是背离了题目中的“人生需要读‘三书”,断章取义了,看似与众不同,别出一格,但是不合事理。

如果能吃透材料的内核,准确定位出题的意图,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和半径,好作文就真的可以倚马而待。

二、文体意识薄弱

对于文体,虽然题目中没有类似于2016年的明确规定要求写成“论述类文章”,但就“思考”和“评说”两个关键词来看,还是倾向于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章。今年在具体评分时放宽了要求,只要考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他文体亦可行。但是,这不等于说随便怎么写都行。

例如:

“有字之书”,如一汪清泉,清润干枯的灵魂;如暖风,抚平冰冷的创伤;如繁星,明媚了“心空”。若读它,便能收获精神上的愉悦,让单调乏味的生活多一些书本的精彩。想象一下,一个雨后的下午,空气中浸润着枝叶的清香,坐在院中,捧一本书,抿一口清茶,悠然自在,便是“有字之书”之于人的意义。

这段文字明显采用散文化的语言去叙述,毫无“评说”,造成失分较大。有些文章开头结尾采用论述式的表达,中间却是由三个叙述性的故事构成的,或者使用夹叙夹议的语言;还有的文章将论述性语言和散文化语言杂糅,显得不伦不类。

“不确定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要求,写“什么”得像“什么”,文体还是要“从一而终”的好,这就需要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

三、标题似是而非

标题历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但是,现实并没有尽如人意,我们透过眼睛看到的有可能只是迷雾。从此类作文标题看:有些大而空,不切实际;有些在材料中找一句话或稍作调整充当标题;有些毫无“标题”味,随意选几个词充当;等等。

例如:

A.《论书》 《书论》 《论读书》

B.《书》《人要读三本大书》

C.《探索、思索、求索》 《米饭、布鞋、平常心》 《沉香》 《浮现》

前两类题目似乎还是切合材料的,但是A类说得太大,论证起来要么找不到方向,要么只能浮光掠影、浅谈辄止。B类太偷懒,直接窃取材料,缺乏新意。C类就真的不知所云了,如果说《探索、思索、求索》和《米饭、布鞋、平常心》是照应“三书”的话,那么前者对于三个概念的界定有问题,而后者则把“三书”的内涵窄化了。至于《沉香》和《浮现》则是在考验阅卷老师的想象力了。

考场作文的标题当讲究一点技巧,花点心思去构思,造出一点与众不同的气象,要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一动。题目传情,出奇制胜!

四、开头结尾毛病多

1.格式化问题不小

不少考生是这样开始作文的:“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而结尾也会趋同性采用“因此,我们要读好这三本大书”的句子。这样的开头结尾从好的方面来说切题、呼应,但是又有流于格式的倾向,千篇一律。最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开头变得平淡无奇,而本应该能体现考生思想深度的结尾也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

2.切入主题太慢

套用材料格式化开头固然不好,但是一味地闲扯或者罗列一些生活现象迟迟不表态也是丢分的原因。 例如: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经历太多太多的人生路程。但是,不一样的人所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一番景象。有的道路整洁、平整,有的则泥泞不堪。

走好一个人的人生路非常不易,需要太多太多的条件,比如说阅历、胆识、智谋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运气。这样的条件对于我们来说近乎苛刻,我们自认为一介凡人,认为此类事情真距我们遥远,往往只有叹气与感伤。

实则不然,曾经有位作家这样说过一句话:“人生要讀三本书……”

——《人生只因“三书”而精彩》

用了两个语段,花了165个字,讲了一段似乎并不特别切题的大道理,还病句连篇,对于只有800字的考场作文来说,真的没什么可取之处。

所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能够让考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也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开头一定要拒绝只抄材料,也一定要拒绝虚张声势。而结尾要能闪现思想光芒,表达内心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空喊口号。

五、材料单薄或堆砌

作文中使用的素材要么单一陈旧,要么缺乏深度,要么一味堆砌。这类文章即便思考深刻、层次清晰,也难免会影响得分。

例如:

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栖居于瓦尔登湖的梭罗先生有言:“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他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拒绝和抵抗外界的纷扰与喧闹,也因此得到心灵归于平静、闲逸的享受。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悟生活的真味,一如钓满天繁星的梭罗,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除此以外,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的真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解决所有的困难。”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

——《走好心灵之路》

该文开篇是纯论述的,节选部分是文章第二段,且不谈该段的分论点将“心灵之书”游离到“平静”是否恰当,如若我们将其中的事例抽去,那么它将仅剩下“追求心灵的平静是‘心灵之书的一大课题……心灵的平静能让我们冲破阴霾,直视生活的真相……心灵的平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三句,由此可见,其中的事例和引用并不是为论证分论点服务的,仅仅是为了举例而举例,甚至可以说是单纯的材料堆砌,以凑字数的形式完成写作任务。

六、论证脱节前后矛盾

多数考生在作文中还是秉承了高考复习时的习惯,将文章写成了论述文,也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评说,但是在大谈特谈道理的时候却忽略了论述文基本的结构。一篇好的论述文往往要看清问题、亮明观点、因果分析、给出办法,但是有不少考生缺乏因果分析,又或者没有给出解决办法,造成了论证的脱节。还有些考生在观点中拼命强调“人只要读心灵之书就好了”,可是在论述过程中又说“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阅读还是有必要的”,前后矛盾,自断出路。其实,论证的思路可以靠平时的列提纲和说作文等形式加以锻炼。

七、思维模式化或平面化

不管文章最后是以散文还是论述文,又或者其他文体的形式呈现,“思考”“评说”的要求必须要完成。离开了这一点,想得高分,难!

例如: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

一是有字之书。(举例——董卿《朗读者》上的表现)

二是无字之书。(举例——日本清洁工喝马桶水)

三是心灵之书。(举例——共享单车遭毁坏)

因此,我们要读好这三本大书。 ——《人要读三本大书》

这篇文章写起来不费气力,结构层次也很清晰,但是,作者似乎只是个“搬运工”,先搬作文材料做开头,再搬三个叙述性事例做主体,最后搬来一句口号式的呻吟做结尾。一切原汁原味,但因为作者没有独立、新颖、深刻的思考和评说,而显得寡淡无味。思考和评说都懒得写,就谈不上所谓的思想深度了。

因此,在论证过程中要简省对事实材料的铺叙,一定要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评价。我们要鼓励考生大胆地对作文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和辨析,要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只要能够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就是一篇佳作。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要在考场上短短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毫無瑕疵的文章的确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但是,36—39分的这一类作文,仍有提分的空间,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厘清作文材料、强化文体意识、锻炼拟标题的能力、开头结尾多练笔、材料分类整理合理表达、培养论证思维、加强思考和评说等等。作文之路漫长,师生须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无字三本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不可思议的旅程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会思考的食物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鸟人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