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栖心皈净土,推云步梵天

2018-01-07 04:21越声
小演奏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傩戏梵净山土家族

越声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这也是贵州省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铜仁市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接重庆市,是连接中南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作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梵净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也是武陵山脉的标志,主峰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

梵净山的棉絮岭海拔2000米,这里是观看梵净山万米睡佛的最佳地段。山中云雾缭绕,放眼望去,隐约可见远处群山之中一尊睡佛的轮廓,该佛像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以一组雄伟的造山之势莽莽起伏,蜿蜒伸展。卧佛宽额大眼阔鼻四方嘴,神态栩栩如生,据悉,这尊卧佛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难怪千百年来当地百姓都把梵净山称为“大佛山”。

红云金顶的雄姿亦不容错过,只见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垂直耸立,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其两边各建有一座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象征着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过渡。晨间红云缭绕,其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更像人类的生命图腾,非常奇妙,故人称“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

栈道上下皆是悬崖峭壁,攀铁索而上,一路可见摩崖石刻,有明万历时期的《道院》、清康熙时期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宫殿、龙头石,便到达了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供奉有观音菩萨,石屋下则是万丈深谷。观音洞外有一块石头称“报恩石”,其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离开观音洞继续往上走就会看到金刀峡,就是这道狭长的峡谷将金顶一分为二。峭壁上还有一眼泉水,名叫“定心水”。

从西线攀登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块蘑菇石尤其引人注目,这块巨石形如其名,上大下小,酷似蘑菇,该石高约10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蘑菇石是一座举世无双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许多画家、摄影家都曾以它为题材,创作出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如今它已成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世界。

此外,梵净山还因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而名声大振,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地区。

道骨仙风,万寿齐福

明清时期,大批赣籍军民来到贵州,军人原为屯兵,而后安家落户,与当地居民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客商也来到铜仁从事贸易活动,后来他们集资修建了江西会馆,供赣籍人士在当地聚会或寄居用,石阡万寿宫由此诞生。

石阡万寿宫始建于公元1588年,后几度重修,1767年改修,将原坐北向南庙基改为坐东向西(唯山门未改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以此宫为首,接序毗连的庙宇有禹王宫、玉皇阁、黑神庙、忠烈宫等,全长180余米。现存部分为明代建筑,主要祭祀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

走近石阡万寿宫,可以看到三座山门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融为一体,并以青砖仿木雕刻垒砌,既美观实用又省工省料,还有防火的功能,山门周围还有灰塑、泥塑、砖雕的神话故事,栩栩如生。建筑依地就势而建,由西向东渐次升高,为二进封火山墙四合院式院落。整座建筑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大门、戏楼及长廊构成了万寿宫西部的建筑群,西廊正中有一间宝顶鳖角、飞檐垂脊、六棱三叠斗拱彩绘的戏楼,颇为吸人眼球。石阡万寿宫东部则分三路建筑,即北路的紫云宫,中路的过厅、正殿和南路的圣帝宫,形成了院中带院、宫中套宫、墙内有墙这种独特的平面格局,金碧辉煌的戏楼与三宫殿遥遥相对,这般疏落有致、主次分明、装饰华贵的建筑空间,体现出我国古人的慧心巧思和博大智慧。

据介绍,辛亥革命后特别是民国年间,兵匪交集,石阡万寿宫建筑几次遭到破坏,但亦有修葺。1934年,国民党军队曾用此宫关押红六军团西征时负伤、被俘的战士,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部分官兵也曾驻扎于此,并在戏楼上进行演出、宣讲等活动。

石阡万寿宫具有历史、民族、革命文物等多方面文化价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因其布局之严谨、工程之宏伟、构思之奇特、设计之精巧、建筑之考究,名列贵州省同类建筑榜首。

巴人巴风,踏歌而行

据文献记载,巴文化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已出现,土家族是巴人后裔,春秋战国后,土家族被冠以“土蛮”、“土夷”、“土民”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1987年11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梵净山脚下的沿河土家族有句口头弹:“山里人爱唱歌,不唱山歌不快活。”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会发展、军事战争、宗教信仰、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

土家山歌的历史渊源与土家族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息息相关。以能歌善舞著称的土家族和土家族山歌是巴文化的组成部分,土家族先民巴人的歌唱才能在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在战争中用歌舞冲锋开道,使敌人闻歌丧胆、举手投降,这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

沿河土家族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几乎涵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山歌中运用了大量方言土语,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与山野气息。土家族歌词多采用七字句,如“晚风轻轻摇树梢,月亮静静上楼角,幺妹輕轻往外走,金竹林里会阿哥”。五句子歌也是土家族一种独具特色的山歌,如“男在高上打一望,妹在河里洗衣裳,男向妹子把手招,妹在河里抬头看,棒槌捶在石头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土家族山歌的多样性,多样化的题材不仅本身成为其风格的一大特点,而且反映在作为音乐形态主体的曲调之中,对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山歌不像作曲家创作的歌曲一旦完成即已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演变与完善的,其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土家族人既是创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同时也是批评者,这种六位一体的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和传承,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自然与文化背景中完成的,而其中对土家族音乐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民风民俗。一代代口传心授,一辈辈发展传递,并由口头语与符号的操作方式传承,其中音乐语言的口头传承主要由师傅所授,习学者从其音响去感悟,体验音乐语言中的美及音高的准确;从气口、气息、语气、句法中获取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强弱关系,把握音响变量;从方言音色、发声方法上操作,掌握土家族音乐特点,他们与听众直接从声音交感,而听众也具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他们不以某种固定性或封闭性的情绪期待、创作与欣赏行为方式约定,而使一切合乎情理。

多彩侗乡,魅力民俗

贵州铜仁少数民族众多,约占当地总人口的70%,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外,玉屏侗族自治县也早已名声在外。朝阳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一个普通村庄,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全县北侗文化习俗保持最完整的一个村庄。

朝阳每逢重阳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届时,方圆百里数千群众朝山赴会,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潮涌动。我们来到这里有幸体验了侗家的待客之礼:喝拦路酒,坐花轿,听山歌,品侗族美食。

庆典活动规模宏大,有舞狮、赛马、斗牛、斗鸡、斗鸟,也有傩戏、山歌、吉语表演,还有篮球赛等体育活动。狮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常说“龙狮欢舞歌盛世”。舞狮有南北派之分,北狮的代表是河北沧州,南狮的代表则是广东佛山,可没想到在偏僻的玉屏县,北侗的舞狮表演同样令人热血沸腾。舞狮人身披障泥,背负巨大仰莲圆盆,前胸和臀部绑有束带,波浪卷头发披垂颈部,昂首怒目,仰天怒吼,“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其身手之敏捷,动作之矫健,令人叹为观止。接着上场表演的是当地的北侗歌王,他嗓门奇大,音调极高,还能用木叶吹奏出优美的吉语(吉庆的祝福语言),可谓技艺精湛。紧接着上场的节目充满着神秘色彩,表演者身穿奇特的服饰,动作沉重,言语古怪,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某种仪式,原来这是侗乡一门古老技艺——傩戏。傩戏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被称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傩戏的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表演时大多头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的。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也有丝质,所绘花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从而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

总而言之,节目形式多种多样,表演內容精彩纷呈,我们见识到了浓缩版的北侗民俗文化。来到贵州铜仁,我们不仅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受到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山美水美歌更美,令人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傩戏梵净山土家族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土家风情惹人醉